南下支队共约5060人,下辖六个大队,贺振新任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11月10日,王震率南下支队告别延安,部队日夜兼程,跨越黄河,浩浩荡荡地向南疾进,曾创下一夜行军180里的纪录。然而,由于天降大雪,天气异常寒冷,不少人在行军路上冻伤。经过艰苦的行军,到1945年1月29日,南下支队到达鄂豫皖边大悟山抗日根据地,与新四军第五师胜利会师。随后,南下支队向边区的新四军移交了随军南下的900名干部,并取消了两个干部大队的建制。支队在新四军驻地休整了17天,对南下以来各方面工作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研究确定了下一步行动计划,进一步增强了全体指战员的信心和勇气,为继续南征创造了条件。
2月14日,南下支队告别新四军战友,向鄂南挺进。前进道路上最大的障碍是长江天险。当时,长江两岸的大小城镇都处于日伪军占领中,国民党军得知我军要南渡后,也调集三个师的兵力严密封锁各个渡口。王震出其不意地选择了敌人防守最严的路线,从蕲春的田家镇渡江成功,顺利进入鄂南,攻占湘北平江县,威震江南,在当地百姓的拥护下,初步开辟了以鄂南为中心的湘鄂赣根据地。按照党中央的指示,为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南下支队改名为“国民革命军湖南人民救国军”;后来,由于受到国民党顽军的包围夹击,部队被迫撤出平江县城。
3月1日,部队向湘赣边进军,继续南下。经过5个多月的艰苦转战,于8月底抵达广东南雄县境内,与前来接应的东江纵队只有数百里路程。就在这时,时局突然发生了变化。1945年8月15日,日本侵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此时,南下支队正在湘南的八面山地区活动,蒋介石对我军挺进华南早就惶恐不安,他决心剿灭这支孤军。八面山很快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出山的五条通道全被封死。
部队断了粮,天又下起大雨,战士们又冷又饿,面临着被饿死或束手待擒的危险!
危急关头,王震率先冒雨往山下奔去,战士们毫不犹豫,紧跟着向山下奔去。暴雨如注,电闪雷鸣,王震不顾天黑路滑,亲自在前面摸索路线,奔波了一个通宵,终于冲出了八面山!虽然此次突围成功,但南下支队因连续作战,疲劳到了极点。南方8月炎热的天气也给行动增加了极大困难。南下支队经常腹内无食,脚上无鞋,每天都有人中暑晕倒,牺牲在路上,非战斗减员很大。在艰难的时刻,王震也由于积劳成疾导致胃出血。战士们硬把他按在担架上,让他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幸亏有贺振新这样的老同志倾心辅佐,保证了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中央鉴于南下支队的艰难处境,同意让其自由选择路线北上。于是,王震率领部队满怀遗憾,开始北返。蒋介石纠集了7个军15万人,在2000余里的战线上继续对南下支队进行大规模的围追堵截。在十分疲劳的情况下,王震率部奋勇拼杀,部队穿过江西、湖南两省,经过24天的艰苦行军,于9月23日返回鄂南。9月26日,部队夜渡长江,胜利地回到鄂豫皖,与新四军五师再次会师。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南征北返,历时329天,走过7省78个县,行程近7900公里。
南下支队与新四军会师后,中央军委立即致电祝贺:“这次长途行军,又是一次重大的考验,证明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能够克服任何困难的。”
1945年10月中旬,南下支队在黄陂县所属的孙家畈进行恢复359旅番号的整编工作,正式撤销了“南下支队”的番号,编入中原军区。王震担任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负责保卫中原解放区的西部和北翼。
贺振新时任717团政委,在新区筹粮以解决全团的给养,是摆在他面前最急迫的任务。通过深入群众,社会调查,贺振新了解到光山罗成店有一位开明绅士,在抗战中倾向我军,就决定去拜访他。但罗成店是敌占区,贺振新不顾个人安危,单枪匹马,登门拜访那位绅士,坦诚地介绍当前的形势和我党我军的政策,感动了这位老先生,他不仅献出许多粮食,还以自己的声望帮助我军筹得大批粮食,初步解决了我军的给养问题。
1946年6月,蒋介石完成内战准备,突然以30万人马将中原军区部队压缩包围在以宣化店为中心、纵横不足百里的狭小区域,中国全面内战开始。危难时刻,已升任旅政治部主任的贺振新为妥善安置好伤病员,一面耐心细致地做好大家的思想工作,一面亲自与地方党组织和群众落实具体措施,保证了部队轻装上阵,实施突围。
在数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中,在王震的指挥下,359旅广大指战员迎着敌人的猛烈炮火,遇山攀登,遇水泅渡,以勇猛机敏,以赤诚忠心,以血肉之躯,日夜苦战,抢占紫荆关,攀过鲍峪岭……终于将敌人的隔离带冲垮了!
7月25日,部队进至长沟口、土地岭地区,却再次陷入胡宗南8万人的重围之中。王震身先士卒,率领大家在崇山峻岭中左突右杀,与敌在山隘口、山洞旁、溪流间激烈交火。一步一艰险!一步一寸血!经过十天十夜的血战,终于摆脱了胡宗南的重兵堵截,突出重围,以血肉之躯铺出了一条通路!在大突围中,贺振新率部断后,掩护大部队。王震等了他数日,迟迟不进城,左右劝说无果。一天,王震终于说出:
“看样子,贺振新是去打游击了(被消灭的隐语)。”同意下午进城。中午,王震正在午睡,贺振新带着断后部队的残部归建,王震一跃而起,倒履出迎,握手良久后大声命令道:“进城!”延安整风时,贺振新曾给王震提过“一言堂,家长制”的意见,至此前嫌冰释。紧接着,全体指战员忍受着极度的饥饿与疲惫,昼夜急行军,越过川陕公路。8月20日后,跨过陇海铁路,冲过西(安)兰(州)公路,与从延安赶来接应的警卫3旅胜利会师。
8月27日,日夜兼程5000余里、经90余次浴血奋战的359旅1900余指战员回到了日夜思念的延安。延安人民载歌载舞,热烈欢迎这支远征归来的英雄队伍。
8月29日上午,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在杨家岭大礼堂为南下同志召开盛大的欢迎会,亲切接见了南征北返归来的全体指战员,当天下午,中共中央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发出请柬,在王家坪礼堂宴请了胜利归来的团以上干部。九死一生的贺振新望着中央首长,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解放战争头8个月,解放军歼敌70万人,迫使国民党放弃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1947年3月初,胡宗南30万大军兵临延安城下,在激烈的延安保卫战里,贺振新始终在火线上参与指挥,为了瓦解敌人,他亲自对被俘的敌官兵做政治宣传工作,教育解放战士,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3月19日,我军撤出延安,359旅编为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后为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在彭德怀和习仲勋的领导下,贺振新所部鏖战沙场,以少胜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1947年11月至1948年2月的新式整军运动中,他以717团解放战士何大庆为典型,把全旅的“两忆三查”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极大地提高了战士们的政治觉悟和战斗积极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我军高级领导干部的贺振新变得更加成熟和干练。
六、建设新疆,屯垦小拐
1949年9月26日,新疆和平解放;但是,地域广阔的新疆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面临错综复杂的局面,解放军迅速进疆是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彭德怀副总司令报请中央批准后,将进疆任务交给王震为司令员的第一兵团。王震迅速率所辖的二军和六军挺进新疆,按野司和兵团的部署,六军接管迪化城防,进驻北疆;二军向更为辽阔的南疆挺进。
10月中旬,在二军5师任副政委的贺振新率部随军长郭鹏、政委王恩茂由酒泉出发,沿丝绸之路西行。在贺振新的人生里,这是第三次艰苦卓绝的长征。时值初冬,冰雪覆盖着原野,千里戈壁,渺无人烟,狂风怒吼,飞沙走石,鸟兽绝迹。部队长途跋涉,艰苦之状不言而喻。但这是一支从血与火中走过来的英雄部队,她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史称“第二次长征”的南下北返;现在,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行军,只是一次新的考验。早在酒泉集结时,部队就专门进行了民族政策教育,行军途中,部队官兵普遍能遵守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尽管如此,贺振新始终不敢放松对部队的教育和纪律检查。每到一地,背包未解,就马上检查部队执行群众纪律的情况,带领战士为群众做好事。这样秋毫无犯的军队令当地人民群众惊喜不已,自然深受欢迎和爱戴。
经过一个半月的长途跋涉,12月1日,部队到达喀什,维吾尔族人民倾城出动,载歌载舞,箪食壶浆,欢迎解放大军。在历史上,南疆地区第一次出现了军民鱼水相依、各族人民亲如一家的感人景象。
是年底,新疆起义部队整编为解放军第22兵团。为了改造这支部队,加强党的领导,贺振新调往第22兵团25师任政委。他征尘未洗就投入工作,扭转部队官兵对立、思想混乱的局面,在部队普遍建立党、团组织,迅速提高部队指战员的政治思想水平。
25师师长刘振世原为国民党胡宗南29军的参谋长,刚开始,刘师长十分拘谨,处处小心谨慎。贺振新尊重刘师长,坦诚相待,团结共事。当贺振新离开新疆后,刘师长仍念念不忘政委的关怀和帮助之情。
当时驻疆部队有近20万人,粮秣给养困难很大。为了减轻国家和当地各族人民的负担,王震司令员号召“发扬南泥湾精神,节衣缩食,团结建设新疆”。1950年3月,贺振新和刘振世率25师北上,进入准噶尔盆地玛纳斯河流域的小拐,屯垦戍边,开展大生产运动。冰雪覆盖的小拐,茂密的芦苇一望无际。贺振新率领战士冒着严寒搭地窝子安家,又和大家一起拖着爬犁踏着没膝的大雪进入芦苇荡深处割草垦荒。部队粮食奇缺,生活异常艰苦,战士思想动荡,有人发牢骚说:“小拐好,小拐好,人缺粮,马没草,脚底抹油赶快跑。”贺振新带领各级干部在夜间深入连队,做大家的思想工作。他向战士讲359旅当年开垦南泥湾的光荣历史,激发大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一年,全师上下一心,小拐大变样,获得粮食大丰收,并开始棉花种植试验;这一年,贺振新种下了北疆的第一棵苹果树。在年终英模表彰大会上,贺振新风趣地说:“小拐好,小拐好,河里有鱼,树上有鸟,此处正好安家养老。”
七、引领井冈儿女走向新疆
一心扑在新疆建设上的贺振新深感最缺的是知识和人才。他想起自己的家乡永新,何不回家乡去,吸收一批优秀的儿女来开发新疆、建设新疆?他把自己的想法向上级党委汇报,得到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
1951年1月30日,贺振新偕夫人肖平回到阔别20余年的红色故乡永新,当年一起当红军的同乡战友大多牺牲了,贺振新是少数幸存者。他们回到老母亲的身边,见到了象形村的父老乡亲。
在永新县工作和学习的井冈儿女响应县委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最后,贺振新挑选了121名有志向、有文化的知识青年,贺振新和夫人肖平组建了江西永新学生队,由永新实验小学校长金越凡任队长。2月25日,在永新县禾川中学的操场上,贺振新向整装待发的井冈儿女讲话,他讲了三个问题:第一,到新疆去是很艰苦的。新疆夏天很热,冬天很冷。因此,你们要有思想准备。第二,新中国成立前历代统治阶级对新疆各少数民族进行了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因此,我们解放军到新疆是“替他们还债的”。第三,你们到新疆去,主要是为了建设连疆、保卫国防。还要做好解放西藏,去打仗的准备。贺振新简短的动员报告给井冈知识青年们留下永生难忘的记忆。
在喧天的锣鼓鞭炮中,121名井冈儿女告别家乡亲人,跟随贺振新踏上迢迢万里的西行旅途。他们先在井冈山区徒步行军,跋山涉水到达江西萍乡,然后乘火车,到达郑州市。此时贺振新留给学生队的路费告罄,他们请郑州市人民政府帮助,给新疆军区驻西安办事处发电报告急。三天后,新疆军区驻西安办事处派人带钱来接学生队。
年轻人有说有笑地继续前进,3月10日,他们顺利到达古城西安,永新学生队在这里换上崭新的绿军装。在一个中学操场上,学生队和湖南第七招聘团的女兵们一起,听女将军李贞和新疆军区郭鹏副司令员的报告。
在西安休整一段,学生队乘坐军用卡车奔向兰州,再翻越祁连山,进入新疆境内。
经星星峡、哈密,于3月底终于到达了新疆首府迪化市。
在新疆军区的大礼堂里,学生队全体聆听了王震司令员的报告。4月8日,他们在新疆军区照了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集体合影。
在小拐师部,学生队受到了政委贺振新、师长刘振世、政治部主任史骥等热情接见。经过三个月的集训,121名井冈儿女分配到师属党政、财文、卫生等各条战线,从此开始了新的部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