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胡乔木传(套装共2册)
3164500000022

第22章 在西柏坡(1)

从杨家沟到西柏坡

1948年3月21日,胡乔木随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和军委机关离开杨家沟,向东转移。3月23日,从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24日,至晋绥解放区的临县三交镇双塔村,与中央后委杨尚昆等会合。26日,到达兴县蔡家崖(晋绥军区司令部所在地),同贺龙等会合。在这里停留了八天。此后,经岢岚、神池、雁门关、代县,于4月7日到达繁峙县伯强村。4月11日,在大风雪中翻越五台山。4月13日,到达晋察冀军区所在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

中央机关4月13日到达城南庄后,稍事休整,胡乔木即随周恩来、任弼时于4月23日前往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他们一行65人分乘八辆汽车,于第二天凌晨到达,受到先期到达那里的中央工委领导人***、朱德、董必武等的热情欢迎。周恩来代表毛泽东问候中央工委的同志。毛泽东因准备前往苏联治疗,留在城南庄。

这时,东北野战军的冬季攻势取得胜利,将国民党军压缩在长春、沈阳、锦州三个互不联系、仅占东北(包括热河)总面积百分之三的狭长地带。西北野战军也转入外线作战,在宜川、瓦子街地区一举歼灭胡宗南部主力三万多人,并于4月21日收复延安,西北战场形势根本改观。

由于中国革命正处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关键时刻,毛泽东没有前往苏联。他在城南庄住了一个多月,于5月27日离开那里,到西柏坡,与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会合。自此,中共中央五位书记集中在一起,西柏坡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成为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总指挥部。胡乔木的战斗生活在西柏坡展开。

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和中宣部副部长

1948年4月,新华总社由太行解放区的涉县北上,到达平山县,同跟随毛泽东转战陕北的新华社小分队会合。从1947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解放日报》停刊开始,新华社就成为兼具通讯社、中央机关报和广播电台三项职能的中央新闻机构。到西柏坡后,中共中央任命胡乔木担任新华社总编辑。5月9日,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正式宣布合并,又任命胡乔木为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设在陈家峪,胡乔木住在西柏坡,编辑部主要成员后来也都到西柏坡集体办公。

胡乔木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和新华社总编辑后,主要的工作:一是继续为中央起草文件,为新华社起草重要社论;二是集训新华社的主要骨干;三是配合解放战争进行宣传工作。

一 继续起草中央文件和重要社论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胡乔木参加了毛泽东在城南庄主持召开的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4月30日的会议讨论通过并即颁发了中共中央“庆祝五一节口号”,提出“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5月初的会议讨论了三项议题:(一)把战争引向国民党地区;(二)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三)反对无政府无纪律状态,适当缩小地方权力。

会议期间,5月3日,胡乔木起草了《香港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通电响应中共五一时局主张》,当天以“新华社陕北三日电”播发。

为领导当时正在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在正确的轨道上进行,毛泽东拟发布1933年的两个文件:《怎样分析阶级》和《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此,毛泽东于5月4日指示胡乔木:“请你过细再看一遍,送总社译发(不要作口头广播),在各地登报。凡‘苏维埃’,均改为‘民主政府’。凡‘查田’均改为‘分田及查田’。凡‘中央注’均改为‘中共中央注’。送刘、周、朱最后一阅。”

5月上中旬,胡乔木即为此事忙碌。文件改完后,5月21日,胡乔木起草了将在25日发布的《关于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的决定》。毛泽东在21日上午对决定稿作了修改,批示:“照此发表。注意不要译错及发错。在各地报纸上公布。但不作口头广播。”当天下午,毛泽东又给周恩来、胡乔木写信,对这个决定稿中关于知识分子部分提出重要修改意见,指出:“必须补充说,根据知识分子所从事的职业,将着重点不放在社会出身方面,而放在社会职业方面,方可避免唯成分论的偏向。”5月25日,毛泽东又在中共中央《关于一九三三年两个文件的决定》稿上加写了一段话:“一九三三年的两个文件,都是当时民主中央政府为着纠正在土地改革中所发生的偏向,并为正确地解决土地问题而发的文件。现在我们决定将这两个文件作为正式文件,重新发给各级党委应用。”

胡乔木在此期间撰写的最重要的社论是《人民解放战争两周年总结和第三年的任务》,对这篇长达8000多字的社论,毛泽东作了19处修改、增补,于1948年7月29日由新华社播发。

社论着重回顾过去一年即解放战争第二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取得的军事胜利及由防御转入进攻的特点和经验,指出:在军事上,国民党反动派及其主子美国帝国主义“他们的彻底失败,已经是毫无疑问的事”。与此同时,又总结了中国人民在政治上取得的三个主要方面的伟大胜利:第一,中国共产党,按照土地法大纲在大部分老的和半老的解放区领导了和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为整个革命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第二,解放军进入新区作战,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新区工作和城市工作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经验,训练了大批干部,因而使得共产党不独是对于农村,而且对于城市,对于工商业,也完全规定了正确的政策。第三,广大的中间阶层迅速地失去了对于和平改良和中间路线的幻想,转而寄希望于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彻底胜利,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

胡乔木在社论中写道:为了在战争第三年取得更伟大和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胜利,我们党、军队和政府应该着重完成五项重要任务:“首先重要的任务,就是坚决克服一切困难,把革命战争继续扩大和深入到国民党统治区去”;“第二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全党全军来认真研究和正确执行对于新区和新解放城市的政策”;“第三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解放区全力提高生产”;“第四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政治上继续提高全国人民的觉悟,在组织上继续加强全国人民的团结,应当及时地揭露美帝国主义和中国反动统治集团正在积极筹划的所谓反蒋‘和平’阴谋”;“最后和最有决定性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强中国共产党,就是要使党的干部在政治上更加成熟,就是要使党的政策在全党更能统一贯彻,就是要克服党内的思想上的经验主义倾向和组织上的无政府无纪律倾向。”“把我们的党在政治上和组织上提高一步,使之从适应于地方性的比较分散比较单纯迟缓的农村的工作和比较小规模的战争,转变为适应于领导全国范围的轰轰烈烈的、千头万绪的、日新月异的大革命和大战争,是再也没有比现在更迫切的了”。

这篇社论,反映出中共中央已在为七届二中全会作思想和理论准备。

二 集训新华社主要干部

胡乔木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后,总社成立了以胡乔木为主任的编委会,负责掌握报道方针,处理编辑业务,领导各总分社。编委会下设主管编辑部的第一编委会和主管广播部的第二编委会,分别由胡乔木和廖承志负责。

为提高新华社的工作水平,以适应解放战争迅速发展和新中国即将建立的形势,胡乔木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对新华社的业务工作悉心指导。最重要而卓有成效的工作是集训新华社的主要干部。

集训工作从1948年5月开始。6月,毛泽东代表中央向各中央局、分局、区党委、省委及前委发出关于加强报纸通讯社领导的指示,这项工作得到加强。中央书记处分工主持集训工作的是***。集训工作同新华社的正常工作和制度建设结合进行。9月3日,新华社成立了由胡乔木和廖承志、刘祖春、许诺、方实组成的五人小组,并建立了汇报制度。6日,经过向中央请示汇报,胡乔木宣布五人小组的五项任务:一、与各部、委联系;二、对《各地来稿》《参考消息》《电讯稿》提意见;三、注意发现稿件中带有一般性的问题,帮助、指导各分社;四、写评论、短评;五、处理总社交请处理的稿件。

1948年10月后,新华社进一步采取集体办公的办法。集体办公的制度首先是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建立起来的。他们从10月4日上午“开始合室办公”。胡乔木即找新华社有关同志商量集体办公问题。10月17日下午,胡乔木召集会议讨论集体办公的工作程序及分工问题,决定自18日起,上午9时至12时,晚上7时至12时为集体办公时间。同时采取相应措施,把第一编委会的范长江、陈克寒、石西民、梅益、朱穆之、黄操良、方实、王飞、丁树奇、赵棣生、吴玉森、许诺、刘祖春、田林、王宗一、左荧、温济泽、廖盖隆、余宗彦、沈建图、陈龙、曾彦修等二十多位骨干抽调在一起,组成一个精干的小编辑部(总编室),从陈家峪搬到西柏坡胡乔木住的小院里,在一个大客堂间里围坐在一张长条桌周围集体办公。这个小院和***的住处为前后院,共走一个大门,距离毛泽东、周恩来的住处也很近。新华社文字广播、口语广播、英文广播的主要稿件都在这里编发,重要战报和其他重要稿件由胡乔木修改后送***或周恩来审阅,有的最后送毛泽东审阅和修改。特别重要的新闻和评论,毛泽东亲自执笔。

集训工作以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和***《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为指导思想。这两个谈话,对党报的任务和作用,党报工作的原则、立场和办报路线,以及党报应该具有的战斗风格,党报队伍的革命化建设等一系列无产阶级党报工作的基本问题,都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集训的主要方法是编稿、改稿和评稿。通过小编辑部集体办公,编发新华社新闻、评论的实践,领会和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多方面地迅速了解解放区、国统区和国际的情况,掌握新闻和评论选材、选题、立论、布局的基本方法,并加强遣词造句、文字修饰、标点符号等基本训练。

小编辑部的集体办公,比最初确定的安排要紧张得多。每天从早八点到晚上十一二点,除三顿饭和中午午休外,大家都围坐在长条桌上埋头工作。

通常,到晚上发稿完毕,临近子夜快下班时,胡乔木把大家召集拢来,开评稿会。这是集训的一个主要方式。主要由胡乔木讲,大家戏称为“记者招待会”。胡乔木的谈话内容大致是三个方面:一是传达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和中央最新精神,传阅他们审批、修改或亲自撰写的稿件;一是分析当前形势,包括战局和政局,例如三大战役最新的发展情况,北平和谈的进展情况等等;一是评论当天的发稿清样,把两尺多长的粗麻纸印成的清样在菜油灯下摊开,从头到尾,对哪篇稿子写得好,好在哪里,哪篇稿子有缺点,缺点在哪里,一一分析评论。有时也由此谈些写稿应注意的原则和方法问题。胡乔木针对当时新闻和评论中存在的问题,特别强调新闻要在政策、观点、事实和文字技术这四个方面经得起推敲,编辑对稿件要精益求精。

不论是评稿会上还是日常处理稿件,胡乔木都认真细致,一丝不苟;大到方针政策,小至标点符号,都要求严格,评点入微。对一般编辑如此,对范长江、陈克寒、梅益、石西民这些名记者、大编辑,也不例外。胡乔木的评点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大家不能不心服口服。有的稿件被他从头到尾批得体无完肤,要求重写;有的稿件通过三四次返工才通过。范长江写的一篇关于战局的评论,也曾受到胡乔木的严厉批评。胡乔木过人和服人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够指出别人的不足,而且在于他还能自己动手写出或改写出的确高人一筹的佳作。

新华社的工作,包括集训在内,不断得到毛泽东的关心和指导。

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新闻《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不久,毛泽东即指示胡乔木,新华社要“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并指出:“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或党的负责的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普通记者不能写此类通讯)。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道的。”胡乔木在评稿会上对毛泽东写的综合性报道《中原我军占领南阳》作了讲评。后来,胡乔木讲起这篇新闻时,作了这样的评价:

“像《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在古今中外的新闻史上,也没有第二篇。这篇文章写得很有气派,很精练,很自然,把解放战争和中国历史上的掌故很自然地联系在一起,正是反映了我们当时胜利进军中充满了势如破竹的气派。”

毛泽东关于“注意写些综合报道”的指示,引起胡乔木的高度重视。为贯彻毛泽东的指示,1948年12月6日,胡乔木代表中宣部、新华总社起草致新华社各总分社并转各中央局、分局宣传部等部门的指示。***对这个文件稍作修改后批示“毛朱周任陆彭阅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