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49

第49章 五官科(1)

1.结膜炎

1.1菌陈防己汤

〔组成〕茯苓皮10克茵陈12克防己12克薏苡仁3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地肤子30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鱼腥草30克焦山栀6克乌梢蛇15克老颧草20克

〔功效〕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止痒。

〔主治〕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及一切过敏性眼炎,眼睑湿疹等。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剂。

〔方解〕茯苓皮、茵陈、防己、苡仁除湿利水;防风、老颧草、乌梢蛇等疏风除湿;连翘、焦山栀、鱼腥草清热解毒;白芷清热止痒。

〔加减〕使用本方时,要因症而用,随症加减。若痒甚者,加苦参12克;睑皮湿烂,体壮者,加石膏30克。

〔按语〕本病为一种季节性过敏性眼结膜炎,其眼部表现类似中医的“目痒症”、“椒疮”或“粟疮”症等。《审视瑶函》中的“时复症”,所载症状也与此相似。多为双眼发病,常见于春夏季节,秋凉时好转,儿童及青少年多见,中年偶有患者。其病愈后不留痕迹,通常认为是对热或某些物质过敏。临床上多以脾肺湿热外夹风邪,即脾肺风热夹湿毒所致。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常能获效。

〔典型病例〕余某,女,5岁,1987年2月23日初诊。

家属代诉,眼红,发痒,反复发作两年。病史:两年前春天,患儿眼红发痒,经用抗生素眼药水以及可的松眼液点眼后症状缓解,经年反复发作,不能治愈。此次发作,发痒,畏光,流泪较前更甚,眼分泌物呈丝状,已半月余。

检查:双眼结膜充血呈暗红色,睑结膜可见扁平状大小不等的乳头,边缘清晰,角膜缘无血管翳,此可与沙眼区别。

诊断:春季卡他性结膜炎。此为脾经湿热蕴结,外感风邪,风热湿毒相搏所致。

治以祛风除湿,清热解毒。以菌陈、防己汤服10余剂,痒止红退,两年来未复发。

2.口腔疾病

2.1牙痛得效方

〔组成〕生地15~30克淮山药15克杭萸肉6克云苓10克泽泻10克丹皮12克丹参30克骨碎补15克银花12克

〔功效〕养肾清肾固齿,滋阴降火。

〔主治〕各种牙痛。

〔用法〕每天1剂,早晚各1煎,食后服。

〔方解〕本方以肾主骨,齿为食之余的理论为指导,制治牙病须以治肾为主乃能固齿的治疗原则,组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基础而成。六味地黄丸养肾清肾固齿,滋阴降火以治其本。骨碎补益肾气,降浮火,强筋骨,疗齿痛,治牙齿松动,为治牙痛之要药。丹参去淤生新,用以行淤血,除血热,消邪定痛,与既清气分又清血分清热解毒之品银花相伍,其效益彰。

〔加减〕症见牙齿隐隐作痛或微痛,牙齿浮动,咬物无力,午后疼痛加重,兼见眩晕耳鸣失眠,咽干舌燥,腰膝酸痛,五心烦热,舌质红嫩,无浊苔,脉象细数者,可投以本方,兼有外感风热之邪者,重用银花,加连翘、知母、生石膏。另外,服药期间应忌烟、酒、辛辣等对口腔有刺激的食物。

〔按语〕牙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虽然不致于危及生命。却也是“痛起来要命”。临床上以风火牙痛和虚火牙痛为多见。虽本方以治肾固齿为要而统治各种牙痛,但其方药组成仍以治虚火牙痛贴切。其他各种牙痛仍须辨证施治。

2.2胡连汤

〔组成〕胡黄连12克当归10克生甘草12克

〔功效〕推化湿浊。

〔主治〕口腔糜烂、持续不断或长期反复发作,舌苔厚腻或黄腻,大便不爽等。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早晚二次服。

〔方解〕胡黄连苦寒,清热燥湿力强,依消化道长期水肿之病理,取其燥湿力大之特性,用以化湿消肿,则水湿即去。又以其服后有里急腹痛感觉,故辅当归、生甘草权为缓解,则腹痛即减。待肿消水去,疮面即行愈合。

〔加减〕本方适宜于因湿浊蕴结于肠胃,气机不畅所致的湿浊内阻之症。凡患者素嗜茶酒,积湿较甚而致口舌生疮,大便干燥不爽,均可使用本方。若舌苔白厚腻,可加泽泻30克,以驱除蕴积之水;若其人下唇红肿或舌质红,可加蒲公英15克;痰涎壅盛,则加入半夏曲15克,桔梗12克;脾湿偏重者加苍术12克;如服后腹泻不畅,可酌情胡黄连加量至15克,直至口疮愈合。大便转为正常,则说明水肿已消。口疮根除后,须严加忌口,不饮茶酒,不食生冷,以防反复。

〔按语〕本方系长期临床实践所创,主要取胡黄连苦寒,走血分,善除湿热,厚肠胃,解毒邪,消肿痛之力;当归与之配合似有“连芍白头翁汤”之义,其效验可明矣。

〔典型病例〕赵某,男,33岁。

现病史:患口腔溃疡8年,经常口腔粘膜及舌面多处溃烂,伴有疲乏身重。近来口舌溃疡加重,连续不已,经服多种中西药均无起色。现口疮影响进食,舌面及口腔粘膜多处溃烂,脉象沉滑。辨证:寒湿伤脾,积湿滞肠。治法:健脾化湿,推降导滞。处方:苍术10克、麻黄6克、胡连10克、生甘草10克、当归10克,此药服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经访,至今未复发。

2.3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2克生甘草12克

〔功效〕滋阴清热。

〔主治〕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症,白塞氏综合症,盘状红斑狼疮属阴虚火旺型者。除局部病损外,常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尿黄,舌质偏红或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或细数等症状。

〔用法〕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方解〕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和甘露饮化裁而成。以生熟地、女贞子、二冬补益胃肾之阴,润肺生津,养血填精,滋阴凉血;黄芩、栀子苦寒清热燥湿,降火除烦;丹皮清肝胆之火,凉血活血;山药补脾益肾;白芍柔肝养血:玄参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桔梗清热利咽,载药上行;地骨皮清热凉血,透除虚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加减〕临证时可选用生龙骨、生牡蛎以加强平肝潜阳收敛之效;知母、黄柏加强滋阴降火之力,并清中下焦之热;或加茯苓、泽泻以增加健脾淡渗利湿之效;加升麻升举清阳并解毒。

〔按语〕本方养阴与清热相辅相成,滋阴血而清热,阴得滋而火降,液得润而燥除,滋阴与清热并施,功可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实验证明,滋阴与清热药均有一定的抑菌抗炎作用,可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滋阴与清热合用,其作用又可优于单独滋阴或清热。因此,滋阴清热不只直接作用于病邪所在,清除病因缓解症状,而且可以增强机体抗病和修复能力;是攻补结合,标本兼治的一个有效方法。

〔典型病例〕王某,男,31岁,工人,入院日期1988年2月1日。

初诊:自诉3年前夏季,阴部和肛周发痒,以后生殖器处溃烂疼痛,经某医院服维生素B、C等而痊愈。之后,每隔几个月发作一次,且伴有口腔粘膜溃疡,两手背大小形状不同的红斑。曾在我院门诊,诊断为“白塞氏综合症”,服中药痊愈。3日前又发作,伴有食欲减退,口燥咽干,大便不畅,心烦急躁,失眠多梦,头晕目眩。

检查:口腔粘膜有溃疡数个,多0.3×1厘米左右,上复白色腐物,四周红晕。阴部有0.18×0.8厘米溃疡数个,四周色素沉着。两手背散发10数个大小不同,形态多样的红斑。苔薄黄,舌尖红,脉滑数,心脾积热,肝胃火旺,有灼津伤阴之象,拟养阴泄热,保存津液,清肝胃火,利二便,祛脾湿。

处方:鲜生地15克、黑玄参12克、金石斛10克、川黄连45克、炒黄柏10克、肥知母10克、生石膏20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制大黄10克、泽泻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

外用:(1)青吹口散油膏搽唇部。(2)苦参90克、地肤子15克,每天1剂水煎外洗生殖器及手背脓点处。

二诊:2月8日,口腔粘膜,生殖器溃疡基本愈合,仅唇部尚有点状糜烂。脾热未清。仿前方减其量。

处方:鲜生地10克、黑玄参10克、金石斛10克、肥知母10克、黄柏10克、银花10克、连翘15克、黄芩10克、生米仁10克、生甘草3克。

外用:青吹口散内搽唇部。

又经一周,痊愈出院。后随访二次,愈后未发。

3.咽喉疾病

3.1清咽解毒汤

〔组成〕生地30克元参24克麦冬30克黄芩15克板兰根45克白芍15克丹皮15克蝉衣15克薄荷6克甘草6克山豆根15克桔梗9克牛蒡子15克浙贝15克

〔功效〕养阴清热,泻火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急性咽炎、主扁桃体炎。

〔用法〕水煎2次分服,日1剂,病重者可一天2剂。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通常1~3剂即愈。小儿或年老体弱者酌减剂量。

〔方解〕重用生地、麦冬、元参等养阴泻火;黄芩、丹皮、板兰根清热凉血解毒:蝉衣、薄荷轻扬上行,疏风散郁;桔梗、牛蒡子、浙贝、山豆根等宣肺利咽、消忡止痛、直达病所:白芍、甘草酸甘化阴、缓急止痛。

〔加减〕本方以吕氏多年临床经验结晶,即“治热首求救阴”的理论所创制。其认为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及白喉等属外感热病或阴虚感冒、热毒炽盛所表现者,多系邪毒内侵、消烁阴津、水亏不能制火之缘故。运用本方时,若素体阴虚,起病急骤者,多属虚火上炎,可加肉桂2~3克以引火归元:若脾胃素虚,不耐寒凉者,亦可稍佐肉桂或干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