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50

第50章 五官科(2)

〔按语〕本方经药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由伤寒、副伤寒甲乙三联菌苗所致的家兔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对甲型链球菌、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肺炎球菌、脑膜炎球菌也有抑制作用:对炎症的渗出、水肿有抑制作用,可改善症状。

〔典型病例〕高某,女,3岁。

1990年2月3日诊。高热3天,体温持续在38.5~39.5℃,咽痛,口渴,进食时哭闹,睡眠不安,舌红苔黄而干,脉细数。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肿大无化脓,血常规:白细胞15000/mm3、中性78%、淋巴22%。曾服用“感冒清”、“板兰根冲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不效。遂改用清咽解毒汤,日1剂,分2次服,1剂热退,3剂余症悉除。

3.2丹栀射郁汤

〔组成〕牡丹花瓣10克栀子花10克射干10克郁金10克连翘10克七叶一枝花12克甘草6克枇杷叶12克陈萝卜缨12克

〔功效〕通经络,活血脉,行水理气。

〔主治〕急性关下喉痹(急性会厌炎)。

〔用法〕上方用冷水浸泡后煎服,煎时以水量淹没全药为度,细火煎煮二次,首煎半小时,二煎一刻钟,取汁为300毫升,分两次服用。

〔方解〕此方以丹皮、栀子为主,重在入心包与三焦,但需用红色牡丹花瓣与栀子花。如一时无着,可用丹皮与栀子。取射干、郁金为辅,主在散结开郁,射干取金黄色长杆者为佳,郁金则需用川郁金;连翘,七叶一枝花为佐,连翘入心,长于清热败毒,七叶一枝花入肝,但以去脓、解毒为优:甘草、枇杷叶、陈萝卜缨为使,甘草和中,调和诸药;枇杷叶走阳明入太阴,止呕下气,定咳消痰:陈萝卜缨,经特殊炮制后亦能下气消痰。数者配合,可起散肿解结、清理食道,之作用。若一时不能解,可先用金锁银开,漱喉,通血脉,消水肿。亦可加前胡、马勃之类,以通窍散结。此方本非耿家所制,乃来自东阿刘氏,每年春夏之交,受当地医家指定,采此药数种,及红牡丹花瓣、栀子花、射干(金杆蝴蝶花根)、陈萝卜缨等。知之既久,乃以秘不传人之法,告其先始祖,即丹栀射郁汤之来源。但不固定,直至其先伯祖始固定成为这一形势,毕竟能生卓效。

本方之有效适应症为:凡急病而不肿者,其肿必在关下,水谷难于吞咽,即是轻者也有爬坡之感,重者则不能下咽。

〔典型病例〕近诊侯某医案一则如下:

侯某,男,40岁,颐和园保卫处干部。于1989年4月5日就诊。

患者主诉,4日晚5点左右,咽有疼痛及堵闷感,咽物困难。晚10点急诊治疗,确诊为上感,给予抗生素治疗。按医嘱服用。至5日晨,咽部疼痛及堵闷感加剧,家属用鸡蛋冲汤,患者不得下咽。上午9点来此就诊,除述有以上症状,尚有恶寒,脉象两寸均大,舌苔粘厚。诊查咽部不见病变,及查至关下,会厌部红肿,间有水肿,即诊为急性会厌炎,乃出丹栀射郁汤。因恶寒加豆豉;炎症重,故加金莲花、金果榄、藏青果。同时命其单位做好抢救准各,以防突变。次日清晨大见好转,遂加马勃、通草,服三剂后即告痊愈。三日后检查症状全部消失,经随访至今未见反复。

3.3金灯山根汤

〔组成〕挂金灯4.5~9.0克山豆根4.5~6.0克嫩射干3.0~45克牛蒡子4.5~9.0克白桔梗3.0~45克生甘草1.5~3.0克

〔功效〕疏风化痰,清热解毒,消肿利咽。

〔主治〕急性喉痹、乳蛾、喉痛、喉风、咽喉肿痛(咽部各种急性感染)。

〔用法〕上方诸药以清水600毫升,浸泡20分钟后煎,每剂煎2次,共取汁约300毫升,待药稍凉后分2次服用,以饭后1~两小时缓缓咽下为宜。

〔方解〕本方以挂金灯、山豆根为主药,两者皆性味苦寒,挂金灯亦名锦灯笼,善清肺胃之热,为消喉肿,止喉痛之要药;山豆根对咽喉红肿疼痛亦具良好的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作用;再辅以牛蒡子、射干疏风散热、化痰利咽;桔梗宣肺利咽,为手太阴之引经药,咽喉系肺胃上口,借其升扬之力,可引药力至病所而奏速效;配甘草调和诸药,亦起甘缓利咽止痛作用,符合《内经》“病生于咽喉,治之以甘药”的原则。

〔按语〕运用本方时,若遇畏寒发热、脉浮数、表邪重者,加荆芥、薄荷、蝉衣;痰涎多、苔浊腻者,酌加僵蚕、瓜蒌皮、地枯萝;身发高热,邪热炽盛者,酌加川连、黄芩、山栀、银花;口干舌红,苔少或剥,属阴虚火旺者,酌加生地、元参、麦冬:大便干涩不爽者,酌加瓜蒌仁、火麻仁、芦根;肝经火旺者,酌加冬桑叶、白菊花、生白芍等;咽喉红肿甚者,酌加赤芍、丹皮;热毒久壅,脓成来溃者,酌加皂角刺、芙蓉花:惟见舌苔粘腻,痰多中满者,甘草以少用或不用为宜:便溏者,射干、牛蒡子不宜多用。

3.4养阴利咽汤

〔组成〕大白芍9克川百合10克南北沙参(各)10克天花粉9克白桔梗45克生甘草2.5克嫩射干45克

〔功效〕滋养肺胃,清热利咽。

〔主治〕阴虚喉痹(慢性咽喉炎)。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咽喉是肺胃之门户,肺胃阴虚往往引起喉痹,出现咽部异物梗阻感,咽红干燥作痛,音哑等症候,故滋养肺胃阴液之南北沙参、川百合、天花粉等就成为治疗本病的主药;而桔梗、甘草、射干乃治咽喉部位之要方要药;白芍一味,虽不入肺胃二经,而其味苦酸,与甘润之品相配,可增加敛阴养津之力。此外,治疗阴虚喉痹要避免使用辛燥伤阴耗津之品,益气不可升阳,健脾不用温燥,这对素体阴虚者,尤应注意,故用药总在甘寒清润,酸甘敛阴、养胃生津的范围,以缓缓图功。

〔加减〕如喉头无痰而音哑者。加玉蝴蝶、凤凰衣、藏青果润肺开音;头晕目眩者,加稽豆衣、嫩钩藤、杭菊花以平肝益阴:两目红丝缠绕者,加粉丹皮、抗菊花凉肝明目:失眠者,酌加炙远志、淮小麦、合欢花、忘忧草养心安神;胸闷者,加广郁金、麸炒枳壳、野蔷薇花理气解郁开胸:痰粘喉头者,加川贝粉、地枯萝、以清化痰热;纳少、腹痛者,加广木香、土炒白术、台乌药理气健脾和中:肾虚遗尿者,加益智仁、制首乌、山萸肉益肾养阴:大便干燥者,选加瓜蒌仁、制首乌、桑椹子滋阴润肠通脑:咽部嫩红、赤脉纹粗面色红者,加粉丹皮、赤芍清热凉血,并配制球黄青吹口散、珍珠、牛黄、薄荷叶、尿浸石膏(煅、水飞)、人中自(水分)、老月石、天竺黄、川连、西瓜霜、冰片、飞青黛、生甘草、诸药适量,共研极细末,吹喉。咽底壁结节色淡而肥厚者,加生苡仁、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温;对阴虚喉痹恢复期患者,常用珠儿参、白桔梗、生甘草、嫩射于等药适量,以开水泡,代茶常饮之,巩固其疗效。

〔按语〕以咽部异物梗阻感、咽干、咽痛和声音嘶哑乃是阴虚喉痹,亦即现代医学所谓“慢性咽喉炎”相近似的主要临床表现。咽部异物梗阻感,与“梅核气”相近似,多由肝气郁结所致。若兼有痰粘难咯或痰厚色黑成块,则属痰阻。咽干作痛之证,每于午后或夜间为甚者,多系阴液不足之故,应结合其他见症进行辨证,若语声无力,动则气急,属肺阴虚挟有郁热;兼见纳少,食后脘腹满闷或大便溏泻者,为脾胃失运,津液不得上承;见有头晕目眩,两目红丝缭绕的,属阴虚肝旺。声音嘶哑者,多属肺热阴亏,亦有的兼见痰堵喉头,为痰热互阻所致。失眠者,为心神不宁。大便干者,为阴液不足,腑气失于滋润。至于咽红总归于火,不过其色暗红者属虚火,鲜红者属实火。红点又称“小瘰”,赤脉又叫“哥密纹”。哥密纹粗而色鲜红者,属虚火与实火相参;纹细而色暗红者为虚;小瘰细而色红者属虚火上炎;小瘰形大,斜视之如水晶泡状,其色透明者,往往挟湿。若是咽底壁结节色红而高实者,为火盛;色淡而肥厚者,为痰湿内阻。这些对辨证用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3.5参梅含片

〔组成〕沙参100克元参100克乌梅100克生地100克花粉100克薄荷60克甘草30克

(以上一料,可共半个月用)

〔功效〕养阴生津,润咽止痛。

〔主治〕慢性咽炎及干燥综合症。

〔用法〕除乌梅、甘草之外,可用不同方法提炼,打成片剂,约150片左右,瓶贮待用。虽无明确失效期,但最好不超过一年。此药为含化剂,每次含一片,随它化为水液,慢慢吞咽,每天6~10片。

〔方解〕此方源于《温病条辨》的增液汤,取其滋养肺肾,生津增液。但原方仅仅有利于急性病的“劫津”,对慢性病的“耗液”作用不大。于是辅以乌梅,其味酸,能强力收敛生津,此正补“耗液”的需要。而且还有抗菌、抗过敏作用,更适合于慢性咽炎。喉科曾有盐梅一方,加以改进以适今用。取用元参清燥热而利咽,薄荷疏风热而利咽,花粉消痰结而利咽,甘草调味而利咽。诸药合用,直达病所,相得益彰。

〔按语〕中医中药讲究辨证论治,一味成药,面面应付,势难兼顾。考慢性咽炎有肾亏者、肺怯者、牌衰者、五志之火者,不一而足。成药是无法加减的,好在食药同源,在用药的同时,佐以食疗法来弥补:属肾亏者,可吃核桃,每天三个,临睡前生吃:肺虚者,可吃百合汤或白木耳:脾虚者,用山药粉与白米以1:3比例煮粥吃,甜、咸均可;五志之火者,可吃绿豆粥或绿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