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验方大全
3173500000051

第51章 肿瘤科

1.1参赭培气汤

〔组成〕生赭石15克太子参10克生怀山药15克天花粉10克天冬10克鳖甲15克赤芍药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夏枯草15克生黄芪30克枸杞子30克焦山楂30克泽泻15克猪苓15克龙葵15克白英15克白芍10克焦六曲30克三七粉3克(分冲)

〔功效〕调气,化淤,利水。

〔主治〕肝癌。

〔用法〕水煎服,视病情增减一天量。

〔方解〕段氏认为,肝癌一病是由于长期情志不舒,肝郁气滞,血行不畅,致使淤血内停所致。淤血阻滞气机,进一步加剧血淤,淤久则水湿内停,水淤互结、阻寒脉络,而成痞块、积聚。或因肝郁化火,或因嗜酒无度,湿热毒邪内生,阻塞脉道,淤血内停,水毒内生,水淤互结,痞积而成。所以治病求本,需调气、化淤、利水,使淤血去水湿利而气调积消。

生赭石生新凉血,镇逆降气,祛痰止呕通便,引淤下行;太予参、山药培中养胃,防止开破之药损伤脾胃;用天冬、花粉,其药理实验既有抗癌作用,且能护胃液,以防开破之药其力猛峻;桃仁、红花、鳖甲、赤芍活血化淤,消肿止痛兼以通络:泽泻、猪苓利水化淤;生芪、枸杞益气滋补肝肾;焦山楂、焦六曲健脾和胃:龙葵、白英清热解毒,凉血利尿。

〔加减〕有黄疸者,加茵陈30克:有腹水者,加商陆10克、牛膝10克、大腹皮10克;局部疼痛剧烈者,加郁金10克、元胡10克、凌霄花15克、八月札10克;腹胀甚者,加大腹皮6克、厚朴10克、木香6克;呕逆者,加旋复花10克、柿蒂10克:口干渴甚者,加沙参10克、麦冬10克:大便干燥,数日不行者,加瓜蒌20克、郁李仁12克。

〔按语〕据有关资料统计,死于肝癌者,绝大多数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有关。所以,积极防治乙肝,尤其切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活肝)向肝癌发展是治疗上的突破口。通过中医治疗如果湿热蕴结不致化生痰淤、脾肾两虚不致三焦水道不通,则“痰、淤、水”三者不致互相成为“淤积”,最终不能形成肝癌。

〔典型病例〕冯某,女,56岁,门诊号:46675。

据述有肝肿大史,曾怀疑慢性肝炎及胆囊炎,后因反复发热,肝区作痛而来院就诊。体检,肝肋下8公分,剑突下11公分、质硬表面不光滑,左锁骨上可扪及淋巴结。1988年7月22日同位素扫描提示,肝大,肝左右叶间占位病变。超声波示:肝明显肿大,以左叶为主,肝波较多,肝右叶较密微波,剑突下较密微小波,伴囊状2束。9月28日查甲胎蛋白火箭电泳,定量大于1000毫微克/毫升,碱性磷酸酶大于51单位。拟诊:原发性肝癌,可能由慢性肝炎发展而来。

治疗经过:1988年5月18日初诊,主诉数年前因丧偶,长期抑郁,经常有胁隐痛,近来反复发热,体温常在38~39℃之间,纳谷不香,神疲乏力,化验转氨酶76单位,苔白腻、脉细弦。辨证为肝气郁结、血行不畅。投以本方,治疗一月,转氨酶恢复正常,以后经过一系列检查、肝癌诊断逐渐明确。辨证主要抓住两个重点:第一,巨大的块(肝脏肿大明显)坚硬如石,推之不移,为气滞血淤成积:第二,患者反复发热,乃热毒内蕴之象,故治当行气化淤,利水解毒。守方连续服用3月余,症状改善,病情稳定。1989年1月查甲胎蛋白火箭电泳,定量<31毫徽克/毫升。1989~1991年三年间陆续以本方加减,伍以一贯煎等方剂。目前患者通常情况尚可,偶有发热、肝区隐痛、腹部症块依然,1991年6月B超提示肝癌,已存活三年余,现仍用中药治疗观察。

1.2化淤消症汤

〔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5克赤芍10克川芎12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青黛12克香附12克郁金10克鳖甲20克

〔功效〕活血化淤,消症散结。

〔主治〕(1)各种骨髓增生性疾患,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2)各种血淤证。但对非骨髓增生性疾患的血淤证不宜。

〔用法〕每天1剂,水煎2次,一天2次,其中青黛布包入煎。

〔方解〕骨髓增生性疾患,多合并腹中症积,乃因气滞血淤所致。中医认为气行血亦行,气滞血亦滞,故治疗此类疾病,须用行气、活血、化淤、消磨之品组成方剂。前九味药有活血化淤、消症散结作用;青黛可解毒、消肿、散淤,对白细胞高者适宜:鳖甲软坚消痞,香附、郁金行气,可增强活血化淤作用。诸药合用可治多种血淤证。

〔按语〕在运用本方时,如淤血严重,红细胞或血小板显著增多者,可加水蛭、土鳖虫、虻虫,加强破血散淤作用:白细胞明显增多者,青黛剂量加大至15~20克,并加雄黄1克入煎,因雄黄可解毒,消积聚,化腹中之淤血,但此药有毒,不宜久用。有肝肾疾患者禁忌。

〔典型病例〕谢某,女,41岁。

1985年11月来诊。近两月来患者感到疲乏、逐渐消瘦、盗汗、胁胀,偶有低热,并扪到腹有痞块,经西医院验血及骨髓穿刺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因慕名而来我院就诊。查体:贫血面容,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巩膜无黄染,心肺(一)、肝在肋下1cm脾有肋下11cm、脐右2cm、脉弦细,舌质暗,苔黄。化验:血红蛋白7克%、白细胞63900/mm3、早幼粒2%、中、晚幼粒27%、杆状核20%、分叶核20%、嗜酸3%、嗜碱3%、单核4%、淋巴21%、血小板38万/mm3、骨髓增生极度活跃,粒:红为27.3:1,粒系以中、晚、杆为主,巨核细胞及血小板多见,诊断同前。中医辨症:气滞血淤、症积为患,治宜理气活血,化淤消症。用化淤消症汤加减。青黛改为与雄黄口服,两者按9:1昆匀,每次2~4克,每周3次,饭后服,不用西药。一周后症状好转,白细胞开始下降,脾脏质地变软,并开始缩小。治疗两个月后,白细胞降至10000/mm3左右,幼稚细胞逐渐减少以致消失,3个月后肝脾已不能触及。至1986年3月,出院前查血红蛋白12.8%,白细胞6400mm3,分类正常,血小板14.8mm3,骨髓复查基本正常,达到完全缓解。

1.3益气补血汤

〔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黄精20克山萸肉20克女贞子15克淫羊藿15克巴戟天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龟板30克鹿角胶9克(烊化)大枣10枚干地黄15克

〔功效〕培补脾肾,益气养血。

〔主治〕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阴阳气血两虚者,也可用以治疗化疗后骨髓抑制所出现的贫血、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可作为临床常用的基本方剂。

〔用法〕水煎,一天3次。另外,人参研粉每服1.5克,早、晚2次吞服。

〔方解〕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严重的血液疾患。西医认为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引起严重贫血。中医认为肾主藏精,脾为气血生化之原,再障贫血,主要是由于脾肾虚损,气血化生无源,因致气血虚损不足。故本方的设计实出培补脾肾、补益气血这一基本原则。根据《内经》“阳生阴长”、“阳先阴后”的理论观点,培补脾肾、补益气血,又专以温阳益气为先。故本方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芪、黄精与补肾助阳之淫羊霍、巴戟天、山萸肉、鹿角胶等作为基本药用于疾病之全过程。据临床观察,这类药似对红细胞系统的造血功能有促进作用,这与中医观点是一致的。同时,根据“血以和为补”的原理,亦加入兼补血与和血作用的丹参、鸡血藤,这类药似有改善微循环及清除病损处代谢障碍之效。加入干地黄、龟板,是考虑滋阴养血,阴阳两补,取得阴阳平衡。

〔加减〕如偏于阴虚而有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的阴虚内热之候,可减淫羊藿,干地黄易生地黄20克,加元参20克、知母15克、地骨皮15克。不要因为有阴虚内热之候,而放弃温阳益气的基本原则。再障出现发热,有阴虚、气虚、感染之别。前两者为本病引起,通常为低热或无热而有灼热减,可遵“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按贫血辨证施治,调整阴阳气血。如系感染外邪引起高烧,就要考虑内外合治,在上方的基础上,酌加银花、连翘、蒲公英、板兰根、山豆根等清解祛邪之品,以标本兼治、补清兼施。再障出血,以气虚血虚,气不摄血为多见,仍应抓住病之本质,培补脾肾、益气摄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病情,加入相应的止血药,如阿胶、煅龙牡、赤石脂、白芨、生地炭、侧柏炭、地榆炭、仙鹤草等。如系外邪感染,邪热炽盛,灼伤血络、血热妄行,则须在清解祛邪的基础上,加入凉血止血之品,如银花、连翘、板兰根、黄芩、黄连、犀角、生地、丹皮、大小蓟、侧柏叶等。不论各种严重出血,均可用大小蓟、生地榆、藕节、仙鹤草各60克,水煎服。

〔按语〕在临床上,再障以重度贫血、发热、出血为主要特征。发热与出血,都是在贫血的基础上发生的。贫血为本,发热与出血为标。因此在治疗上,要抓住贫血这一疾病本质,审证用药,辨证施治。若一旦出现严重的出血或感染引起高烧,就会危及生命。这时在治疗上就要标本兼顾,或急则治标,同时亦要配合西医输血抢救等治疗措施,这对提高治疗效果和降低病死率是有帮助的。

〔典型病例〕王某,男,30岁,干部。1975年7月初诊。

当年5月间,因肺结核复发住某铁路医院,曾用链霉素及雷米封治疗。住院期间即逐渐面色发黄,全身乏力,以后肺结核痊愈出院。又因发高烧、面黄、乏力、口腔溃疡住进某铁路中心医院。当时体温40.5℃,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5.4%,红细胞114万/mm3、白细胞总数2000/mm3,中性3%,淋巴97%,网织细胞2%,血小板38000/mm3。经3次骨髓穿刺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症见:患者面色萎黄泛红,壮热不退,口舌干燥,渴饮不多,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语言低微、精神萎顿,疲乏不支,有多处口腔粘膜溃疡,皮肤有散在血斑,尿短赤,舌质淡红而干,苔薄黄,脉濡数。

中医辨证:脾肾虚损,气血两伤,复感外邪,邪热炽盛,当内外合治、扶正祛邪,法宜培补脾肾,以滋化源,益气养血,清解祛邪,在益气补血汤的基础上稍施加减。处方:党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30克、生地30克、玄参20克、丹皮15克、女贞子15克、山萸肉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水煎,一天3次。连续服药3剂,感染控制,壮热已退,但仍有低烧,持续在37.2℃~37.5℃左右。以后的治疗,即针对气血两虚,突出培补脾肾,调养气血,以益气补血汤为基本方,再随症加减,药味略有出入,连续服用。另外并配合人参研粉吞服1.5克,早晚2次。刚入院时,因贫血严重,除服上方外,并配合西医输血及丙酚皋丸酮治疗。1个月后,化验血象基本稳定,即坚持以服中药治疗为主,经过3个月的治疗,除血小板尚偏低外,其他血象已基本恢复正常,故出院在家休养,并坚持服中药治疗。1年后,血象已完全恢复正常,恢复健康。直至现在,身体健康状况一直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