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
3180400000015

第15章 柯尔施的批判哲学(1)

由于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个人身份,柯尔施(卡尔·柯尔施(Karl Korsch),1886—1961)生于德国汉堡一个银行职员家庭。1912年在伦敦加入了费边社,此间在杂志上撰稿宣传费边社的思想和主张。“一战”爆发后回国于1914年夏天应征入伍,由于反对战争从预备军官被降为下士。1919年退出现役后,柯尔施应邀参加了临时政府下属的、以考茨基为主席的“工业化委员会”,并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同年加入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并出版了《什么是社会化》一书,思想上开始接近马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德国共产党,正式成为它的成员。1923年柯尔施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并在短命的图林根工人政府中担任过司法部长。1924年担任德共中央委员,主管意识形态工作,并担任德共理论刊物《国际》的主编。在同年的共产国际五大上,柯尔施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遭到了严厉的批判。1925年,柯尔施辞去《国际》主编一职,以左派身份进行反对莫斯科的活动,并于1926年成立了“坚定的左派”集团(于1928年彻底解体),同年6月,柯尔施被德共正式开除党籍。此后一段时间他在党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对工人的理论教育工作。1930年,柯尔施重新出版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在书后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对列宁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公开的批评。1933年秋,由于希特勒法西斯政权的迫害而流亡伦敦,1936年移居美国,1945—1950年在纽约国际社会研究所工作。20世纪50年代,柯尔施在悲观和孤独中抛弃了马克思主义。50年代后期,他又对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生兴趣。1961年病逝于马萨诸塞州的柏尔蒙。柯尔施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和哲学》(1923年版,再版于1930年,增加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问题的现状——一个反批评》一文),《卡尔·马克思》(1938年)。)与卢卡奇共同推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开辟了一条有别于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第二国际的理论道路。这条道路一反第二国际的那条从客观规律(科学)角度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传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黑格尔哲学传统的重新发掘,把理解的焦点置于主体性上。无论是卢卡奇将“唯物辩证法”视为马克思主义之正统,还是柯尔施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总体的社会革命理论”的一再强调,这些理论取向反映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旨趣和理论策略:在反对第二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证化理解倾向的过程中重新激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而实现这一理论旨趣的策略就是重新反思理论和实践以及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这一内在的理论冲动,必然促使这些理论家们重新思考马克思留下的理论遗产,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式做出自己独特的解读。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和哲学

1923年,在《历史与阶级意识》发表的同一年,柯尔施发表了《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尽管在理论深度上不及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讨论的语境也没有摆脱传统解释框架的影响,但在这一文本中,柯尔施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到底是何种关系?尽管在这一文本中,柯尔施在理论上并没有彻底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柯尔施所坚持的应当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视角,从哲学所产生的时代来反思哲学,进而对历史进行考察,无疑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

由于20世纪20年代,马克思的早期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并未编辑出版,而《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影响较大的著作在当时的实证主义知识氛围中则更多地被理解为经济学和阶级斗争著作,从而导致当时的资产阶级的主流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任何属于它自己的哲学内容,并且认为他们正在说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东西。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也一再指认,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从其本性上来讲与哲学没有任何关系,并认为他们正在说出支持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东西。总而言之,在当时人们的眼中,马克思主义和哲学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尽管自第二国际以来,围绕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特质的理解,各派理论家们各持己见,争执不休,但是在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模式。这一模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历史唯物主义不过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内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这一理解模式在当时就遭到一些人的反对,如伯恩施坦就明确反对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他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却没有停留在费尔巴哈的基本上始终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唯物主义上,而是通过运用已排除神秘性的辩证法,在法国和在英国更为激烈地发生的资产阶级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的影响下,发展自己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德]伯恩施坦:《伯恩施坦言论》,中央编译局编译,三联书店1966年版,第96页。)但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伯恩施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针对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解状况,柯尔施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于:必须重新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才能克服实证主义和各种庸俗理解对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消解。柯尔施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那个著名的论断即德国工人阶级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的其他思想特别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在柯尔施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从目标上来说不仅是克服和取代所有过去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的形式和内容,同时也是对过去所有哲学形式和内容的取代。在此基础上,柯尔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就是要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初观点,详细地解释这种取代的性质和打算是什么。要达到这一目标,首先需要完成的任务就是,必须清楚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是什么。因为按照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样态来考察,马克思后期的著作里确实看不出与哲学有什么关联,这也是《资本论》通常被人们视为一部严格经济学论著的重要原因。而传统理解模式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时,既缺乏有力的文本支撑,也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在这些理解模式的作用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批判性被严重销蚀了,如何重新激活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力,进而重新激发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呢?柯尔施认为,必须重新考察马克思和黑格尔以及哲学与时代之间的关系。

柯尔施认为,无论在资产阶级主流学者还是在当时的一些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之所以不约而同地否认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其根本原因在于对理论与实践之间关系的肤浅理解以及对黑格尔哲学的漠视。柯尔施指出,如果不理解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那么无论如何也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质。而这种关系恰恰构成了黑格尔时代所有哲学和科学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由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者对辩证法的庸俗理解,当辩证法的本真含义无法得到正确理解时,必然会直接导致人们无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独特性质以及马克思主义所完成的思想革命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革命意义。

柯尔施认为,造成马克思主义丧失批判性的知识学根源是马克思主义叙述模式出现了问题,具体说来是由当时的哲学史写作方式导致的。自19世纪以来的哲学史叙述,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一种反辩证法的形式将哲学史变成了一部纯粹观念发展史,而在黑格尔和马克思那里,哲学从来就不是单纯的观念存在,而是社会历史变迁在思想观念上的表达,因此,对哲学的分析必须要深入到社会历史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分析中才行。对社会历史过程的漠视,导致了所有的哲学变成了仅仅是哲学家们的个体智力游戏,进而整个哲学史就成了一部观念史,与现实社会实践之间没有任何的关系。而在当时的哲学史写作中,哲学史家们将青年黑格尔派视为黑格尔哲学的终结,重新回到了康德,把康德视为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创者。于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哲学不再有任何的关联。因此,要厘清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必须要对哲学史的写作方式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柯尔施看来,在当时的德国哲学史叙事中存在着三个缺陷。第一,“纯粹哲学”观念。柯尔施认为,哲学不仅是一种纯粹观念,而且存在于实证科学和社会实践之中,存在于历史过程中。第二,地域性,即德国的哲学史家们只看到了黑格尔哲学在德国的终结,而没有看到其在其他地区的复兴。比如在意大利,克罗齐对黑格尔哲学的重新阐释,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资源。如果说前两个缺陷在一定意义上都得到了克服,那么第三个缺陷是资产阶级哲学史家和历史学家永远无法克服的,这就是他们的立场问题。柯尔施认为,这一立场构成了资产阶级全部历史和哲学科学的先天本质。事实上,19世纪纯粹“观念的”哲学,只有同资产阶级社会的具体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才能从整体上充分把握其实质。资产阶级的哲学史家们,在他们发展的现阶段,是无法审慎而公平地研究这种关系的。而对于从康德、黑格尔到马克思的这段思想进程,不能仅从纯粹哲学的角度做形式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哲学置于社会历史生活过程中来加以理解,要揭示这些思想与同时代社会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忽视了这些与当时的社会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们哲学的深刻内涵。

通过对当时德国哲学叙事模式内在缺陷的审理,柯尔施提出准确把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我们理解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切理论的方法论原则。如果不能自觉地坚持这一方法论,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因为柯尔施指出黑格尔之后的哲学思想的发展,包括从康德到黑格尔这个思想发展过程,都不能理解为一个与现实无关的观念链条。如果我们一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个形式和过程的联系了解得过于肤浅和陈腐的话,那么任何试图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内涵的努力,必将可悲地归于失败。这些联系就是那个时期的“思想运动”和同时代的“革命运动”之间的联系。同样,如果我们不理解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的革命运动,我们就无法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柯尔施特别强调这个运动并不是资产阶级的革命,而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而且马克思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也只有从这一角度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在柯尔施看来,既然马克思主义体系是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的理论表达,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理论的理论表达,那么他们必须在精神上和历史上(如在意识形态上)彼此处于相互联系之中,就像在社会和政治实践领域中,作为一个阶级的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处于联系中一样。在历史发展中,有一个统一的历史过程,在其中,“自发的”无产阶级运动史是从第三等级的革命运动中发展出来的,新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理论也“自发地”与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哲学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之中。而这种辩证的方法使我们能够把上述四种不同的趋势——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无产阶级的革命阶级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哲学——作为一个历史过程的四个要素来把握。正是对这一关系的忽视,导致了当时的资产阶级学者无法真正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尽管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中,柯尔施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但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做出明确的规定,但他所强调的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统一的视角来理解哲学,必须从历史中反思哲学理念的主张,对于我们今天理解马克思主义无疑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