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风云雨雪 光风霁月:陶诗言传
3180900000012

第12章 出色的中学生(5)

雨量站很小,也很简单,除了一个简单的雨量计,几乎就没有什么仪器了。虽然仅仅只能测量雨量,但在1930年代旧中国小小的嘉兴县城,这是在接受来自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后最早的“气象事业”了。而说起嘉兴中学的这个最早的“气象事业”,应该离不开中国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竺可桢。

竺可桢在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和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时提出《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计划书》,其内容之一就是在10年的时间里,在全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因此这个时期嘉兴中学有一个小小的雨量站,也就不足为奇了。此外,大概还是由于条件所限,嘉兴中学的雨量站也和一般雨量测候所一样没有专职技术人员,只是由一个学校门房的看门人兼职。好在测雨量的工作要求并不高,只要在下雨的时候,用雨量计量一量下了多少雨就可以了。

此时正在嘉兴中学专心读书的陶诗言虽然不太了解旧中国落后的气象事业和一些中国早期学者对我国气象事业的贡献,但对学习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却日益强烈。终于有一天,校园中那个不起眼的小雨量站进入了他的视线。

那是一个刚刚雨天过后的下午,匆匆行走的陶诗言忽然放慢了脚步,他看见了看门人正在雨量站量雨量。

“您量这个做什么?”陶诗言有些好奇地问。

看门人抬起头笑了,他不知该怎样回答,只是同样好奇地看着眼前的这个中学生。在他的印象中,凡是对他提问的学生,几乎都是问:“您这是在干什么?”,而不是“您量这个做什么?”

陶诗言似乎并不在意看门人的表情,只是一边离开一边说:“这样量雨量,一点都不准……”看门人不由楞了,这样的话,他就更没有听到哪个学生说过了。

陶诗言走远了,雨量站只剩下满脸不解的看门人。回想当初,如果那个看门人有先知预见到这个刚刚离开的中学生日后能够走出嘉兴,成为中国著名的气象专家,也许,他就不会那么“满脸不解”了。

此时的陶诗言并没有多想什么,当然也还没有立志从事气象研究的理想,至于小小雨量站的经历,更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不得不说,伴随着努力学习、成绩优秀的中学生陶诗言一起成长的,则是他那日渐凸显的求知欲和不同一般的思维能力。

5. 第二次跳级

1935年,独自在嘉兴中学读书的陶诗言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了初中三年级。一天天长大的陶诗言愈加成熟懂事,学习也愈加勤奋,每次稳稳拿到第一名的考试成绩更是不在话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