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3181100000010

第10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8)

金达事件只不过是英俄两国在东三省铁路建设问题上的前哨战,俄国政府以金达事件为借口,其目的是为了阻止英国势力向东三省渗透。而英国政府之所以在金达事件上寸步不让,还是因为它对俄国势力介入卢汉铁路的承建而不满,必欲将自己的势力发展到东三省,在俄国人的势力范围内打入一个楔子,其真实目的是要获得关外铁路的承建权。而清政府对于俄国人的霸道一直很恼火,也不希望东三省完全成为俄国人独占的势力范围,所以关外铁路的借款,清政府在最初阶段就将目标锁定在汇丰银行。1898年6月7日,督办中国山海关内外铁路大臣、顺天府尹胡燏棻与汇丰银行并代英国公司在北京订立《关内外铁路借款草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767—768页。)约定中方向汇丰借款建造山海关外中后所至新民厅、营口的铁路,并继续委任英国工程师金达为关外铁路总工程师。

《关内外铁路借款草合同》的签订引起了俄国政府的愤怒。合同签字当天,巴布罗福就向总理衙门提出抗议,声称这条铁路的修建违反了中俄双方于1898年5月7日在圣彼得堡签订的《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的相关规定。对此,总理衙门授权胡燏棻予以驳斥,指出《续订旅大租地条约》明确规定不包括这条铁路在内,而且胡燏棻还证实在《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签订后,巴布罗福在与胡本人的一次会面中曾作出明确承诺,即展筑至牛庄的铁路线,不管雇用何国国籍人员或向何处借款,都将与俄国无关。

胡燏棻的答复并没有真正说服巴布罗福。7月12日,巴布罗福向总理衙门再次提出抗议,并向清政府明确提出三点要求:(1)中国如确欲修建此铁路,不得以该铁路抵押借款;(2)该铁路将永为中国政府的财产;(3)该铁路不得为外国人控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册,163页。窦纳乐于1898年7月27日致总理衙门的照会称其从汇丰银行方面获得的俄国政府提出的三个条件是:(1)不得以铁路抵押借款;(2)不得以铁路为借款作保;(3)铁路不得有泰西人管理。见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337页。)

巴布罗福的纠缠使中国政府相当为难,但巴布罗福提出的三个条件对总理衙门的官员也颇有诱惑,中国政府如果真的能够说服英国方面实行这三个条件,也不失为对中国有利的办法。因此,总理衙门在接到巴布罗福的抗议要求后,似乎也确曾一度犹豫。(1898年7月24日,总理衙门的官员在会晤窦纳乐时称,中方曾向巴布罗福说过,中国不论借何国的款项,俄不干预。胡燏棻此次向汇丰银行借款修建的关外铁路,自是中国的产业,无论何国,均不得占据。中方只是将此路作保,并非作押,这一点已向巴布罗福说明,转达俄国政府。中方还告诉窦纳乐,请将同样的意思向英国政府说明,即此次借款是以铁路作保,并非作押。这些均表明中方对俄国的三条建议有考虑的余地。参见宓汝成《中国近代铁路史资料》第1册,337页。)

中国方面的想法也为英国方面所洞悉,为了安慰中方,也为了平息俄国方面的抗议,英国一度想用关外铁路的权利与卢汉铁路的权利相交换,即中国政府答应由英国承建卢汉铁路的话,那么英国将放弃在关外铁路上的权利。然而在英方得知卢汉铁路借款合同已于6月26日正式签订,英俄两国已不存在交换权利的可能时,又转而在关外铁路问题上采取强硬的态度。7月24日,窦纳乐告知总理衙门:他昨天接到英国外交部的来电说,只要中国政府同意向英国借款修筑关外铁路,那么无论何国与中国有征战之事,英国必愿相助。总理衙门的官员说,俄国并没有征战之事,但不免常来总理衙门争论而已。对此,窦纳乐说:只要中国将修建关外铁路的事交给英国人,那么将来不论何国向总理衙门争论,英国均有办法。27日,窦纳乐又照会总理衙门,反对俄国政府提出的三点要求,宣称如果中国政府答应了俄方的要求,势必对中英之间的关系产生较大影响。中国政府现在既然知道英国政府帮助中国,那么英国建议中方还是不要答应俄方为是。英国方面以软硬兼施的手段促使中国政府不要向俄国让步,但总理衙门实在抵挡不住俄国的压力及其条件的诱惑,还是拒绝了窦纳乐的建议转而答应了巴布罗福的要求。8月1日,总理衙门就窦纳乐7月27日的照会作如下答复:关于关外铁路借款一事,俄国政府与本衙门议明借款不得以此路作押,中国国家嗣后应永为此路之主,无论如何,永不得以此路或此路之段借词托故改为外国人产业,亦不得归外国人经营,亦不准外国人干预铁路相关之事。中俄之间的这项约定于中英之间的交涉并无直接的关系,因此来照提出的要求,中国政府无法同意。8月6日,总理衙门正式通知窦纳乐,鉴于俄国方面的坚决反对,中方不能履行中英双方于6月7日签署的关外铁路借款合同。

为了挽回败局,英国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于8月8日下午在伦敦约见中国公使,称俄国没有任何权利来抗议汇丰银行贷与牛庄的抵押贷款,他“坚决建议”中国将俄国政府的抗议置之不理。然而,中俄之间的共识毕竟对中国是利大于弊,除非英国采取某些极端的措施,中国并不会轻易改变已经作出的决定。

英国在承建关外铁路问题上的挫折提醒了英国政府,使英国政府看到俄国人在占领旅大之后,将有效地控制住中国的整个东北地区,在俄国人的控制下,东三省不可能再向任何国家开放。而且更为危险的是,俄国人在有效地控制东三省之后,它的势力势必以东三省为基地,向京津地区逼近,并进而向扬子江流域长驱直入,威胁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鉴于此种危险,英国政府已经深感有必要同俄国政府进行直接谈判,确定两国在华的各自势力范围。

英国人的想法也正是俄国人的想法。英国意欲承建关外铁路,在俄国人看来,就是想将英国的势力渗透到自己的范围内,这是俄国政府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的。俄国政府认为,整个中国的北部地区,特别是东三省是它独家占有的,至于它是否能在中国的中南部地区获得部分利益,那毕竟是不可测的未来,当务之急是俄国必须与英国就各自的势力范围确定一个大致的原则。1898年8月12日,俄国驻英代办雷萨尔奉命向英国政府建议就此进行谈判。在谈判中,雷萨尔坚持山海关—牛庄铁路不能抵押给汇丰银行,同时承诺如果英国不再坚持原有的主张,同意由另外的财源支付银行贷款,则俄国不再反对建筑这条铁路,并同意不在长江流域谋求租让权,同时英国也不得在中国东北地区谋求租让权。8月18日,英国驻俄大使斯科特往访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表示英国政府赞成雷萨尔的建议。然而由于清政府已于8月11日批准《卢汉铁路比国借款合同》,俄国政府自认为通过卢汉铁路向中国中南部地区扩展自己的势力有了通道,因而临时改变态度,不愿与英国立即达成妥协。穆拉维约夫冷淡地对斯科特说:雷萨尔的建议纯粹是他个人的看法,并不代表俄国政府,目前最好的办法是哪一方面都不要作肯定的建议。英俄两国的直接谈判暂时中断。

在英俄两国进行谈判的同时,英国与其他列强就划分在华铁路利权范围的谈判也在紧张地进行。9月2日,英、德就各自在华的利益范围达成协议,互相承认在华利益范围。英国与美国的谈判也有了进展。9月6日,总理衙门就英国提出的五路承建计划作了答复,允其承建除津镇铁路之外的四条。英国在缓和了与德国、美国的矛盾以及获得清政府的承诺后,开始有精力集中处理与俄国之间的问题,英国政府鉴于俄国在关外铁路的问题上不可能让步的考虑,也有意识地改变某些策略,提出以山海关—天津—北京铁路作为向中国贷款修建山海关—牛庄铁路的担保,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俄国政府不愿中国政府以关外铁路作保贷款的建议。

对于英国政府关于山海关—牛庄铁路借款担保问题的建议草案,俄国政府基本满意。9月10日,俄国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致电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福称:鉴于这条铁路原本就在英国人手里,看来没有理由不同意英国政府的建议,以便结束英俄两国关于这一问题的争吵。

关外铁路贷款抵押问题只是英俄两国目前冲突的一个局部问题,英国政府在关外铁路贷款问题上的让步,是想以此换取俄国就两国在华势力范围的划分举行直接谈判。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英国政府的意思,英国驻俄大使斯科特于9月21日向俄方提出一个具体的协定草案:(1)修筑山海关—牛庄铁路,可以使用汇丰银行的贷款,但该路应永为中国的铁路线,并置于中国人监督之下,不得抵押给任何非中国的公司;(2)俄国政府承担不在长江地区为俄国或俄国臣民谋求任何铁路租让权的义务,并且不直接或间接阻挠英国政府支持的在长江地区申请铁路租让权的活动;(3)英国政府承担不在满洲为英国或英国臣民谋求任何铁路租让权的义务,亦不直接或间接阻挠为俄国政府支持的在满洲地区申请铁路租让权的活动;(4)上述铁路租让不得含有任何有利于获得租让国家的铁路优惠运价或客货运特别税率的规定;(5)两国政府将本协议通知各国驻华代表,由后者提出建立同中国铁路租让有关的英俄两国银行、辛迪加之间的联系,并促使其与两国政府的行动协调一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第4卷上册,169页。)

斯科特的建议在俄国政府内部引起不同的反响。外交大臣穆拉维约夫认为英俄两国应该就各自在华利益范围进行谈判,理由是俄国租借的旅大尚未巩固,中东铁路和南满支线还未建成,俄国在太平洋沿岸的地位尚无保障,因此俄国应该通过与英国的谈判阻止或缓解任何可能引起政治纠纷的行为,以便集中精力巩固俄国在东三省的地位。而财政大臣维特则认为,对俄国最为有利的是远东保持完全的自由行动,与英国进行划分各自势力范围的谈判等于束缚俄国自己的手脚,英国的建议也只是为了扩大英国自己的利益,并尽可能地限制俄国的利益,建议本身也没有任何值得交换的好处。俄国的势力虽然暂时局限于中国的东北地区,但俄国必须看到在中国的中南部地区还有许多潜在的利益可以去追求,英国所欲占据的长江流域的面积是东北的两倍多,人口稠密,物产丰富,俄国的势力在巩固了东北地区之后,完全有机会、有能力向南发展,如果此时与英国达成各自势力范围的协议,便只能束缚俄国未来发展的手脚。至于英国政府建议在各自承建、管理的铁路上不实行优惠运价和差别税率,维特更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真的实行了这个方针,那么将会导致俄国在东北的贸易和投资受到严重的伤害,甚至使俄国根据中东铁路合同所获得的利益化为泡影。维特主张俄国在东北地区通过运价和关税特权实行门户关闭政策,而期望英国在长江流域实行门户开放政策,允许俄国势力进入。

维特的主张在俄国政府内部暂时居于上风,因此俄国政府对于英国政府的建议草案置之不理。然而形势的发展并不总是有利于俄国,俄国国内正在发生的经济危机,已经引起严重的社会矛盾。而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似乎也与俄国过不去,中国政府内部主张联俄抗日的李鸿章因国内维新运动的高涨而于9月7日被罢免在总理衙门的职务,没有李鸿章的总理衙门对俄国势力的南下充满着戒心,因此在关外铁路的借款问题上又开始倾向于使用英款而拒绝俄款。10月10日,关内外铁路督办大臣胡燏棻与英国中英银公司(汇丰银行与怡和洋行合办)在北京签订《关内外铁路借款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829—839页。)约定该项借款以原有关内外铁路产业及进款和新造关外铁路进款作保;该路永远为中国产业,无论何国不得借端侵占;但又约定,在借款期间,总工程师应任用英国人,铁路办事处负责人员及司账均由欧洲人充当,以“监督”该路的建造和款项的使用。英国终于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对该路的实际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