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漫画一生 一生漫画:华君武传
3182000000002

第2章 童年和少年(2)

时隔70多年,2006年的秋天,华君武又一次回到杭州,他要寻找儿时自己曾经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凭着记忆中的童年,他最终在杭州市中心的学士路寻到了自己的童年乐园——当年的弘道幼稚园。出门前,老人竟紧张得冒汗,而当他站在幼儿园门口时则开心得像个孩子。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故乡杭州。

游子怀念着故乡,而故乡也牵挂着游子。华老逝世后,为了纪念这位漫画大师,在杭州的西湖边将建造一堵华君武漫画纪念墙——经过多方选址,这堵纪念墙将建在杭州南山路的唐云艺术馆边。根据设计,纪念墙中间是华君武的雕像,而雕像两边是12幅华氏漫画,一边的6幅是以杭州为题材的漫画,而另一边的6幅则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华君武在杭州生活了16年,直到他离开这里去上海求学。许多年来,他的思乡之情始终未曾改变。

1935年3月20日,上海《时代漫画》第15期刊登了华君武的一幅多格漫画,题目是《杭州西湖之春》。这是一幅反映市井生活的风俗画,当时只有20岁的他借男女之情开了几个小玩笑。第一格,是一对情人在西湖边闲聊,男的看了身后的保俶塔说:“这保叔(俶)塔真美, 瘦瘦的。”而他身边那位胖胖的女人听了却很不是滋味,头一扭,不客气地回了一句:“我就不喜欢这轻骨头。”乍一听来,好像是在说不喜欢瘦瘦的保俶塔,但一细看这瘦骨伶仃的男人就知道女人所谓的“轻骨头”就知道实际上指的是这个男人,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而最为夸张有趣的当属第六格,夫妻俩在景区拍照,妻子想和石人照张相,可丈夫是个醋坛子,嫉妒心极强的他硬是不同意。这几幅漫画很夸张,但看后却能让人久久地回味。

到了晚年,华君武的思乡之情更切,只要有机会,便到杭州小住几日。在大师的笔下,故乡的风土人情为他提供了诸多绝佳的素材。正所谓爱之切而责之深,对于发生在杭州的一些负面现象,华君武也作画予以批评。少年时代的华君武对南宋诗人林和靖很是崇敬,他正直清高、不恋官场,在西湖孤山过着“梅妻鹤子”的隐居生活,给华君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当上世纪90年代初他再来到西湖时,看到的却是许多饭店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的罪恶行径,仙鹤成了酒家里的盘中餐,便据此创作了一幅《林和靖寻子》的漫画。而另一幅题为《人鸟之间》的漫画则讽刺了公款旅游。画面中,有望着游船的游人,还有很多野鸟,一群白鹭望着西湖里的游船说:“那些野鸭、水浮儿、海鸥们和我们一样都是自费来西湖旅游的,至于船上的人就说不准了!”而《西湖风景美,龙井变了味》则批评了龙井茶被仿冒的现象,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人曾大煞风景地在苏堤上开起小火车造型的旅游车,这也被大师画成了漫画。

3.

华君武小的时候胆子特别小,走路爱摔跤,动不动就哭。那时,他们家住在杭州的洪门局,在去附近的鸿门小学上学的路上,华君武时常被调皮的孩子欺负。有一年冬天的雪后,几个顽皮的孩子在路上遇见了华君武,他们将雪捏成团,硬逼着华君武吃,为了躲避拳头,华君武只好含泪吃了下去。自那以后上学,华君武都让堂兄送到学校,自己是再也不敢一个人去上学了。

华君武兄弟的名字都是单名,他原来叫华潮,但“华潮”二字倒过来,用杭州话念谐音“造话”,意为“谎话”,一些同学便以此讥讽他,本就爱哭的他时常为此哭泣。当时,父亲还在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遂无奈地将他改名为“华君武”。

华君武胆子虽小,但却很有个性,美术方面很有天分,所以在美术课上,他总是别出心裁,不按老师说的去做。他不喜欢那种一成不变的定式,也不喜欢拘谨,他喜欢随心所欲,由着自己的意愿画下去。在手工课上,他要是觉得老师剪的图案不合自己心意,就会自主进行“创新”,结果不仅没得到表扬,反而因为不听话而被老师批评。

在自传《漫画一生》中,大师自己这样说:“有的同志也许会想:这个人是不是天才?我可以告诉大家,我并不天才。我是在上初中的时候开始喜欢漫画的。我这个人不喜欢画工笔画,我觉得那种画不随意,比较呆板,不符合我的性格。我喜欢用比较随意的、写意的手法画画。所以我在中学时上图画课,一画静物,我就很狼狈,因为我画的静物非常糟糕。静物画师要花点工夫的,比如画个苹果就要像苹果,画个香蕉就要像香蕉,可我就画得很不像。我的老师名字叫金耐先,是个留日的学生。他看了我画的静物画以后,总皱着眉。我的图画课成绩总是得六十分,也就是刚刚及格。所以说,我小的时候没有绘画的天才,只是自己喜欢乱画就是了……”

谁会想到,这位漫画大师当年的美术成绩会徘徊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呢!不过即使得不到认同,他自己却并不在意,依然按自己的意愿画。也想,正因了这份个性,才成就了这样一位漫画大师吧。

虽然华君武只将自己的漫画分为“上海阶段”、“延安阶段”、“东北阶段”以及“北京阶段”,但他开始学漫画是在初中一年级,那是1928年的杭州。那时的杭州没有漫画家,没有漫画刊物,更不可能有这方面的交流,他只有一个人慢慢摸索,书便成了他最好的老师。他的第一幅漫画作品《打预防针的学生》发表在原杭州省立第一中学(现在合并为杭十四中)的校刊上。

“我从小就喜欢坐在大门口画门前走过的人物,卖菜的小贩,甚至是挑木桶收买小便的人……”那时,漫画界风行一种用漫画表现古诗词的画法,当时华君武学了一首题为《江南》的汉乐府诗,依据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他在画中画了一个人正在采莲,在圆圆的荷叶当中画了个十字像个“田”字。这幅画被刊登在了《浙江日报》上,并且得到了一块钱的稿费。华老回忆说:“去领稿费的时候,他们还让我贴三分钱的印花税票,这把我给难住了,我当时连三分钱都没有。”这是华老第一张刊登在正式报纸上的漫画,那年是1931年,他16岁。拿着稿费往回走时,他觉得浑身轻松,连腰板都直多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一块现大洋可以买100根麻花,这对华君武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于是他用一部分稿费请妹妹美美地吃了一顿。

华君武得到了这次鼓励,自此便拼命画漫画,但当时画漫画是要“懂得一点社会、懂得一点人生的”,所以单纯、不谙世事的他画了大概200张漫画寄给报馆,却总是登不出来。就如当初得不到老师的认同一样,他依然坚持画着漫画。当然,也正因为这份坚持,我们才能看到他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仅仅为《浙江日报》和《钱江晚报》,就陆续创作了300多幅漫画。这也许多少弥补了一些他当年屡投不中的遗憾吧!

在当时的家庭环境下,华君武的母亲其实是反对儿子学漫画的,因为她觉得学好数理化更有利于维持生计。当然,母亲的想法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当年的那个胆小爱哭的华君武已经长大了,他有着自己的主意,依然我行我素。不久后,华君武竟被学校开除了,这是为什么呢?王毅人先生在其《华君武传》中叙述道:“华君武上小学的时候胆小,可到了初中,不知怎的胆子竟大了起来。你现在和他说起这件事,他自己也搞不明白,这或许和画漫画有关,眼界宽了,又常动脑子,不管稿子采用不采用,胆子慢慢就大了。记得初中毕业考试的时候,全省要举行会考,考试地点设在学校的礼堂。学生进考场之前,竟然要全部进行搜身检查,这一下可把华君武惹急了。他和校方理论,讲了很多‘平等、民主、自由’的话,一下子把考场的气氛搞紧张了,考试也一度停了。为这事校长唐世芳大为恼火,当即在学校贴了一张公告,开除了华君武的学籍。眼看要到手的初中毕业证书没有拿到,回到家里,华君武挨了母亲好顿埋怨。每每回忆起这件事,华君武都感觉对不住母亲,同时他也调侃说自己没文化,连初中都没毕业。后来唐世芳去了香港,华君武的妹妹有一次在香港与唐世芳相遇,唐世芳很委婉地道了歉,并暗示她把这个意思转达给华君武。”

1990年,华君武来杭州举办个人画展,学校得知后,便前来看望这位名人校友。华君武在高兴的同时也不忘以漫画家的幽默调侃,嗔怪说:“我已经被你们开除了,还算什么校友?”闻言,学校领导马上给他戴上了校徽和红领巾,于是华君武算是正式恢复了校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