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3182200000013

第13章 自信:创建观赏园艺与园林学科教育(1)

自信是创新的起点,自信是对自己的肯定与赞美。

有许多事情之所以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太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太远。

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放弃而失败!

相信自己!它会让你明白自己的闪光点。

自信能起到一个巨大的心理暗示作用,它会像一块巨型磁铁不断吸引人朝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方面发展。

在成功的轨道上前进,为自己找到自信的支点。

1.我国观赏园艺与园林教育学科的创建人

陈俊愉是我国观赏园艺与园林教育学科的创建人和见证人。1979—1985年,他担任园林系主任。陈俊愉既是教师,又是教学管理者,同时还是学校科研生产处处长,因此他得以站在相当的高度来审视他所热爱的园林行业。

陈俊愉毕生倾力于我国的风景园林科学事业,以卓越的成绩为我国现代风景园林学科开路,成为学科奠基人之一。在学科建设中,他一贯强调园林植物的重要性并在此领域做出突出贡献。陈俊愉强调,我国是一个园林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园林植物栽培历史,被公认为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之一。正如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所说:“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他方异。”园林能善于运用植物的多种特征,如株形、枝、叶、花的形态,色泽的特点和差异,各种各样的生态特性、抗性乃至群落的景观形态,因而园林中包容了最为广泛的植物种,这是任何一个产业都无法比拟的,这也成为学科最突出的特征和优势。专家说“规划设计是园林学科和园林行业的‘上层建筑’,而园林植物就是‘物质的基础’。而现在学科和行业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还不是那么巨大和突出,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园林的植物材料还欠丰富和发达。”

陈俊愉曾说,对于投身园林教育半个多世纪的园林工作者的他来说,越来越认识到园林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随着祖国基于环境问题而逐步对绿化、对生态愈加重视,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园林人才是大势所趋。他曾说,专业不必分得太细,办园林教育、搞园林事业,要求知识面广,每门课不一定学得很多、钻研很深,但需要掌握全面的园林知识。“我们这个综合学科,就是要培养知识面广的‘万金油’!”陈老特别强调。在采访中,陈俊愉回忆起了这个专业、这个系成立的历史。“园林专业成立早,在1956年就建立了,当时是清华大学的建筑系和北京农业大学造园系共同建立的,因为我们成立早,而且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这奠定了咱们专业成为行业里领头羊的地位。”然而陈俊愉并没有沉浸于领头羊的位置而沾沾自喜,他也冷静地看到了园林专业发展上的不足,“这个专业有相当大的部分是来源于清华建筑系的教学思想,所以在专业设立之初就确定了设计能力在专业中的重要地位,这并没有错,只是不够完善。”陈俊愉认为园林最重要的内容和物质基础是园林植物,没有园林植物就没有园林。因为园林不仅仅是挖湖堆山,搞些建筑。如果没有建筑,它也可以是园林;如果没有植物,它就不是园林。关于植物与设计,即科学性和艺术性在专业中的位置,陈俊愉坦言“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学术上争论很大,曾经有过针锋相对的争论。”陈俊愉始终认为,这个行业应该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他说,“如果我们只停留在松树、柳树这样的认知上,而不知道它是什么松、什么柳,这怎么能行呢?我们得先重视这个行业基本的材料对象,如果连对象都没搞清楚,就谈不上艺术。”就这个问题,陈俊愉还与国外的专家进行过讨论,他在1950年代兼任武汉园林研究所所长期间,曾多次组织讲习班,邀请国内外的专家来演讲,让大家展开讨论,进行交流。有一次,陈俊愉请来了一位瑞典的设计专家和许多国内园林专家,陈俊愉出的辩论主题就是“风景园林是科学为主还是艺术为主”,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大家达成了共识:许多国家的植物种类比我们国家少得多,因此他们对于植物的种类、品种都搞得一清二楚,对于植物的生态习性也了若指掌,各方面的研究记录都很全面,所以在国外现阶段将艺术设计放在第一位;然而,对于被称为世界“花园之母”的中国,植物种类多样,在植物材料的种类和习性都没有弄透的情况下,过于重视艺术设计是不可取的。园林是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讲究艺术性,这是陈俊愉对于行业现状的深刻认识。

陈俊愉认为,在园林教育和科研中,应该以观赏植物作为基本素材,并围绕观赏植物来探讨其选择、繁殖、配植、引种育种、抚育、应用和生产推广。只有这样,园林才有特色和主心骨。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出现于陈俊愉的脑海中,也让许多参加工作实践的园林学子们有了深刻的体会。陈俊愉经常约一些校友回校作报告,在谈及工作体会的时候,他们都会异口同声地说起植物素材在园林中的重要性。曾经有一个学生到了南方工作,南方的冬天也是需要栽树的,可是许多树木的冬态都没有叶子,对于植物基础不够扎实的同学来说植物认知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这给工作造成了不小的困扰,需要在工作中逐渐补充植物的知识,这位同学在报告中感慨道:“还是陈先生说的对啊,植物在我们专业中真的是太重要了,是重中之重!你们在学校一定要学好植物学的基础知识才行!”令陈俊愉感到欣慰的是,如今的专业教育体制已经对植物学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他高兴地说“如今的情况已经比过去好很多啦!”

陈俊愉讲起园林学院观赏园艺系成立的前前后后,以此来证明植物对于这个学科的重要性。在陈俊愉当系主任的时候,接受了农业部的任务,成立了观赏园艺学科。陈俊愉是在参考了许多古今中外的文献,对这一学科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的基础上,确定了观赏园艺学科的名称及内涵。他说,“观赏园艺的名称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英文是Ornamental horti culture,它的内涵就是以园林植物为主,同时也兼顾小型园林。所以这个学科就是以园林植物为基础进行专业的设计。”

陈俊愉强调植物对于园林专业的重要,这也是他对专业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基础上总结出的“金玉良言”。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陈俊愉特别注重学生知识面的全面培养,“我主张培养有丰富知识的实用人才,面要广,课要多。而且学生在学习之前要对课程学习目的有一定的了解。”陈俊愉认为,现在的教育体制经常放在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上面,但是培养学生,首先要培养学生拥有广阔的知识面,“有了广度,做事才有好的思路”。

陈俊愉一直主张要大力建设好园林场圃、植物园,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参与校园建设。提倡师生与公园、苗圃合作,向园林管理人员和一线的工作人员学习。陈俊愉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仅有着丰富的知识面,同时也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在陈俊愉的教育体系中,本科生的教育只有在做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的时候,才会有所区别,有所专业侧重。这就是陈俊愉的“通才培养经”。

作为教师、系主任和学校科研生产处处长,陈俊愉关注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些优秀的学生,他同样关心整个专业教育体制的发展方向,也一直致力于教育体制的改革。陈俊愉认为,现在这个系设有四五个专业是不必要的。他回忆起了他当学生时的情况:“我们以前做学生的时候叫园艺系,园林的课只有两门,一门花卉学,就是园林植物;一门造园学,就是规划设计。不是自己吹嘘,跟现在的毕业生相比,我们知识面广,我们掌握了共性,掌握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局势。”而现在的学生,在他的眼中知识面明显窄了很多,可能学得更有深度了,但是没有广度,而园林的知识都是相通的,都是有关联的。现在的学生,种草本的可能不知道木本植物怎么种,陈俊愉认为这是专业设置不恰当造成的。在上一次的教育改革之前,北京开了一个三天的教育改革预备会,陈俊愉基于园林专业设置中产生的问题,认真地做了一个预备方案,呼吁园林专业无论如何分方向,都应该旨在培养知识全面的人才,他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园林专业就是一只老母鸡,整个鸡的身体是原理,是个综合体。这个综合体中,观赏植物应该是基础,但是也会做别的事情。鸡有两只翅膀,一只是观赏园艺,侧重观赏园艺的同时也会做庭院设计;另一只是园林设计,但是也会懂很多植物的知识。”

在谈到风景园林学科刚刚升为一级学科的问题时,陈俊愉认为,尽管这个学科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对植物不够重视,比如现今体制下培养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广,比如规划、设计、施工和苗圃各个环节的结合不够紧密,但他坚信,每个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是一个有着蓬勃朝气的行业,“只要我们保有这朝气,在发展中及时预见问题,及时改进,这个行业总会蓬勃发展的。”说到这里,95岁的陈俊愉露出了坚定的笑容。

2.桃李溢香,满园芬芳泽世长

“平生爱梅。爱之深,望之切。越研究,兴味越浓;接触愈多,感情愈加真挚。深叹梅乃花之傲骨者,凌寒而独开;暗香远溢,芳心冰清;花中之奇葩,造物之奇迹。要使梅更好地为国人、为世界服务。”陈俊愉高声地朗读着这段写自23年前的文字,尽情地抒发着自己内心的情感。

爱花的人,首先是热爱人生之人。在他的眼里,花卉美丽,事业美丽,人生美丽,祖国美丽。无论是在什么情况下,他对花卉事业都有一种浓浓的情感。他总是因陋就简,有点土壤就种花,就像他自己,对生活条件丝毫不在意。房前屋后,他种下的牵牛花有好几个品种。它们就像是磁铁,深深地吸引着他。每天,他都要去几次,或者浇水,或者锄草,或者就是仅仅站在那里看一看,心里就感到踏实了。他不以侍弄花为苦,深以为乐。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这样去做,他只是把与花为伴当成一种最好的享受。

那种爱是与生俱来的吗?或许是,也或许不是。

他从小就喜欢和花花草草打交道。中学毕业后,他考取了金陵大学园艺系,开始了与花为伴的苦乐生涯。1942年夏,陈俊愉被当时重庆中央大学园艺系教授曾勉的《梅花,中国的国花》所打动,决心终身研究梅花。第二年初春,跟随老师汪菊渊在成都调查梅花品种,连同关于我国梅花品种分类体系的建议一起,发表在1945年《中华农学会报》上。1947年发表了《巴山蜀水记梅花》。在丹麦留学时,他纠正了前人在梅花变种定名中的一些错误。回国后他在武汉任教,1957年举家迁京,在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扎下了根。他很快开出了《观赏植物育种学》新课,编教材、讲新课、带实习、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他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带学生到园林花卉生产施工第一线实习。他的梅花品种分类与引种驯化等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他担任过园林系主任,科研生产处处长,还在中科院北京植物园兼任研究员,协助开展梅花的研究工作。

十年动乱,百废待兴。复校后,他在一片废墟上开始了新的创业。下决心从申请硕士点开始,制订硕士培养方案,逐步扩大专业和招生人数。迎来科学的春天后,园林系还开设了大批新课,结合科研课题培养研究生,弥补了撤系、停止招生造成的断层。

1985年后,他进入了事业的盛期。发表许多论述,出版了一批著作。陈俊愉从1940年代初执教至今,已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60多年。凡是听过他讲课的人,无不为他严密的逻辑性、渊博的学识所吸引。他熟谙教育心理学。在讲课时,当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时,他马上抓住这个契机,谆谆诱导,讲透这个内核,使学生顿时领悟,豁然贯通而感佩不已。他认为我国的园林教育与科技水平和我国园林在世界的地位极不相称。我国的花卉资源丰富,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但我国的花卉研究却在所有生物学科、园艺学科中起步最晚。他年逾古稀,仍像青年人一样努力拼搏。作为一名杰出的教育家,陈俊愉有一句格言:“聚天下之英才而育之,乃人生最大的乐事。”他的一生实践并实现了他的格言。1962年他开始招收研究生(班),1987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年来共培养出博士25人、硕士31人,如今,他们都已成为我国园林花卉事业的中坚力量,都是各领域所在单位的栋梁之才。

陈俊愉培养学生,从招收到攻读,都有严格要求。作为一名教育家,他始终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他对在读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要求极高,不仅要求他们学好有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也要求他们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一是理论联系实际,栽培繁殖技术过关。二是认识观赏植物多。三是毕业论文重质不重量。

黄国振介绍说,“使我感受深刻的是,在读一二年级时,每年暑假,陈先生都要我到京郊黄土岗人民公社劳动锻炼一个月,向那里的花农学习园艺植物繁殖栽培技术,这对我来说很有必要。因为我在综合性的大学里并没有学过这样的课程,也没有相关实习。通过两个暑假的实践,我练就了一手植物嫁接技术,这也令我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