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
3182200000020

第20章 致用:创意观赏园艺与园林新面貌(4)

陈俊愉自1961年起,带着助手和学生连续接力开展菊花起源的人工远缘杂交及分子水平测试,获得了多种不同种间杂交组合所产生的不同花色的合成菊。部分合成菊的染色体数为2n=14—54,已超过四倍体(2n=36),可列入菊花的行列。现在已有足够的理由和依据,初步确定菊花是“栽培杂种复合体”(hybrid cultigen complex)。它是个高度远缘杂交起源的人工形成物种,其主要亲本为毛华菊(C.vestitum)、野菊与紫花野菊(C.zawadskii)等,经过长期天然杂交和人工选育发展而来。

中国菊花对世界花卉的贡献体现在:

(1)通过对我国天然种间杂交的长期不断选育,创造出丰富多彩、品类繁多的中国菊花品种。用我国野生种质资源间的天然杂交,经过人工选择,终于在全球花卉界创造出用中国原料(原始材料)在中国选育的世界花卉育种两大奇观之一(另一为现代月季,系欧洲人用中国原种为关键性亲本反复杂交育种而成)。现在全球菊花品种已多达30000个,它们都是中国菊花品种的“子孙”和“外孙”。

(2)艺菊原理与技术的多样化与合理化,迄今在世界上仍遥遥领先。如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平衡协调,保持脚叶由下至上不脱落,通过叶片与幼苗识别菊花品种,生长与发育期的巧妙协调,乃至各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变化与掌握。西方园艺公司尤其以菊花栽培为主营,常用重金聘请中国花师傅和艺菊能手为其指导技术与管理。

(3)中国式菊花育种原理与西方的育种理论相似而又有其特点,可以相互补充、发扬光大。早在宋代我国第一部《菊谱》(1104年)中,便可看出以培育与选择为中心的中国花卉育种原理体系,就是以菊花育种为重点对象而建立起来的。由于菊系天然异花授粉而基本自花不孕,因此,以培育、选择和天然杂交为重点的育种三大环节,既完整配套,又有以培育为“重中之重”的特色。中国式菊花乃至花卉育种体系,实乃国人通过菊花而引发的与西方育种理论相辅相成的重大贡献。

(4)中国艺菊方式多种多样,精彩绝伦。如地栽菊(小菊,尤其是抗逆性特强的地被菊)、盆栽标本菊、一株开千朵花的大立菊、悬崖菊、案头菊、菊塔、菊门、小菊盆景以及中国式切花菊等等,很多都是西方所缺乏,也很少听说过的。

(5)中国菊花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诗情画意,气韵生动,是华夏文明,也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陈俊愉菊花研究30多年历程中,刻印着他和他的团队为之奋斗的足迹。

6.建立金花茶基因库进行繁殖

以陈俊愉为代表的金花茶研究者有曹慧娟、程金水、夏丽芳、朱象鸿、谢立山、赵世伟、黄连冬等,前后经历了26年的育种研究,从云南昆明到广西南宁,三次杂交育种,在广西南宁的两个试验,育出三个新品种:‘金背丹心’,瓣背橙黄色,瓣面紫红色;‘新黄’,初开时,花色淡黄、透亮,随着栽培年限增加,黄色素逐渐增强成为深黄色;‘冬梅迎春’,花色淡黄。

1989年11月,陈俊愉先生主持的这项研究成果获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建立金花茶基因库并进行繁殖这项科学研究与试验中,体现了科学家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境界。

金花茶基因研究团队中的程金水,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9-1963年,程金水师从陈俊愉,在陈俊愉的指导下迈入了玫瑰花研究的门槛,是陈俊愉先生培养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也是建国后园林植物专业的第一位硕士研究生。1963年程金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林业大学从事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北京市核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现任国际茶花协会理事及中国区域名誉主席、中国茶花协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园林学会理事。他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3名、进修教师10余名。

金花茶以其黄色花瓣著名于世,被列为中国一级重点保护植物,是我国特产的珍稀濒危植物,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茶族皇后”,国际上则称之为“幻想中的黄色山茶”。

金花茶不仅具有很高的园林利用价值,而且它本身蕴藏着极其宝贵的黄色基因,是培育更高观赏价值的茶花品种的珍贵种质资源,其育种研究已成为国际性茶花研究的重要课题。世界珍稀花木金花茶,除极少数几种分布在越南、云南和贵州的部分地区外,大多数种类均原产于广西,广西因此成为金花茶现代地理分布中心,被誉为金花茶的故乡。2012年出版的《中国金花茶图谱》(梁盛业、陆敏珠、黄晓娜主编)收集了产于广西南部和西南部的亚热带南缘和热带北缘地区的金花茶组植物33种及5个变种。

早在中国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过黄色山茶,世界各国园艺家从20世纪早期就一直试图用各种方式培育黄色山茶。在我国,1933年首次在广西防城采到金花茶标本(左景烈23483),1948年戚经文先生定为新种,命名为Camellia nitidissima Chi,发表在植物专刊上。直到1960年代初期金花茶再一次在广西邕宁被发现,经植物学家胡先骕发表,又在世界范围内掀起培育金花茶的浪潮。

1973年,在“文革”极端困难的年代,为了在国际茶花艺苑中首先培育出灿烂的黄花山茶系列新品种,陈俊愉、程金水等人在云南昆明展开杂交育种工作,用云南山茶与金花茶杂交,10年后杂交种开花,并没有达到理想的大花、重瓣、有香味的黄色山茶品系。从1980年起陈俊愉又组织领导全国协作组,多次到广西邕宁、防城、东兴等边境地区调查金花茶的种质资源,将已发现的金花茶的二十几个种和变种几乎全部收集于南宁种植,并建立了两座金花茶基因库。在广西南宁的育种基地,以金花茶为母本,华东山茶、茶梅等为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此时,出现了金花茶研究的分类学、形态解剖学和育种学三大研究热点,在陈俊愉的带领下,广西和北京试验出了包括扦插、高空压条、嫁接与组织培养等一整套成功的繁殖技术。由于世界上真正黄色的茶花品种还未培育成功,因此,美国、日本等国的同行们一直在进行金花茶与山茶花的杂交育种工作。为了争时间、抢速度,陈俊愉多次到广西亲临现场指导金花茶育种工作,培育了上千株杂种苗。林业部重点课题“金花茶基因库建立和繁殖技术研究”的负责人陈俊愉和协作组程金水组织相关成员系统收集了我国22个种和变种的野生资源,开展了金花茶生态学、细胞学、胚胎学、栽培学、繁殖学、遗传学及育种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革新了一整套繁育技术,解决了濒危金花茶和杂种胚、幼胚离体快繁问题,创造了壮根壮苗一次成苗培养基,首次提出了“多、快、好、省”的中字型金花茶组“培快繁新工艺”。1986年,此项研究成果在广西南宁通过部级鉴定,国务委员陈慕华等领导到会祝贺。该项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1989年获中国花卉博览会和林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进入1990年代,对金花茶杂交育种、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分类及其演化、孢粉学以及应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强,杂交育种金花茶的黄色性状是个令人难以捉摸的性状,其遗传规律不易掌握,专家推测,金花茶的黄色性状可能受基因互作用的影响。南宁市金花茶公园园容管理科基因库技术主管、园林高级工程师黄连冬,他是金花茶协作组中的年轻人,35年来一直从事金花茶育种及繁殖研究。黄连冬率领南宁市金花茶公园科研团队克难攻坚,在金花茶育种及繁殖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先后荣获多项奖励,成为金花茶繁育工作的奋力开拓者和技术尖兵。他们立足基因库进行金花茶引种,开展“金花茶育种及繁殖试验研究”,为培育金花茶新种不懈努力。从1982年底开始,课题组开始引进金花茶作为母树种植授粉。经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在短短4年中共引进种植金花茶原始种及变种22个,并在新竹苗圃建成了一座世界上品种最多、最齐全的金花茶基因库。依托基因库,黄连冬带领一支科研团队,数十年如一日,沉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从金花茶种苗的催芽、栽培管理到培育开花,以及基因库内金花茶的物种、物候,他都坚持做好认真细致的记录,为开展金花茶的引种、种植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经过上千次各种杂交组合的实验和无数次的失败,即使快到山穷水尽之时,他都咬咬牙坚持下来,终于迎来了新品种繁育的柳暗花明,一个个有规律的数据、一组组脉络清晰的记录渐渐浮出水面。金花茶协作组的黄连冬坚持奋战、努力摸索实验,率领科研团队现已培育出金花茶杂交新品种10个,2010年新品种‘冬月’和‘金背丹心’已成功登陆中国茶花名录。金花茶界专家们期待中的高品质山茶花新品种——叶子像红山茶,抗性耐寒像茶梅,香气像琉球连蕊茶,花形像云南山茶,开花时百花齐放像怒江山茶——黄色的金花茶这一遥远梦想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