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
3182800000001

第1章 人生底色(1)

1.书香氤氲

相传,常熟地名的由来源于年年丰收的万顷良田。常熟别称虞城,因城内有山名虞山,商周之际江南先祖虞仲(即仲雍)葬于此而得名。虞山像一头卧着的水牛,南与灵秀的尚湖相伴,舒展而伸入城内。有诗曰:“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据《史记》记载,虞仲为殷末周族领袖古公旦父(周太王)次子,为避位与兄太伯来到吴地,与民同耕,入乡随俗,断发纹身,立为句吴。太伯无子,后由仲雍继位,是为吴君。仲雍是吴文化的始祖,他把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和文化带到了吴地,使天下常熟,常熟天下。先祖的恩泽,为世代常熟人民树立了榜样,也为常熟文明、常熟文化开启了优良传统。

言子墓沉静于虞山的苍穹之间,沉静于数千年的天地之间。言子就是孔子的学生子游,勤奋好学,将早期儒学传播南来,沉积和丰富了常熟的文化底蕴。文气的一脉相承历代可见,历代名人辈出。如明清之际领袖东南文坛的钱谦益;曾受到清康熙皇帝御赐褒奖、

因追随者甚众开启“虞山派”的清初杰出的山水画家王翚;开创了根植江南、倾动京城的“蒋派”花鸟画,清朝康熙、雍正年间著名的花鸟画家蒋廷锡;一身而为清同治、铁琴铜剑楼光绪两代帝师的晚清名臣、

大学者翁同龢……城内的进士第、状元坊令人相熟相颂。源于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当地历代藏书家不胜枚举,自明代藏书家赵用贤、赵琦美父子的“脉望馆”,到钱谦益晚年所建的“绛云楼”,翁氏家族延续六代的“翁氏藏书”,城东郊古里村更有一座江南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弥漫着经年书香。

古人常在二伏天或重阳节,视天气朗然,设几案,置群书其上,以曝其书。纸墨精湛,触手如新,展卷悦目,是藏书家的追求,亦是读书人的追求。东门大街家家户户的门楣上,临照着煦暖的阳光。时光的日脚指向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曝书时日,深红的木楼,木橱木柜,楼上楼下,满眼都是线装书册,绿树掩映间,散发着纸页之间的气味。瞬间刺鼻的书味,或浓或淡,飘散于整条街巷的上空。每年此际,阳光从久远的时光跋涉而来,和暖无风,心境明朗,曝的是宋元刻本,曝的是岁月如歌。这一天,爱书者必传承着先祖的仪式,在堂前敬上一炷袅袅的清香。这一天,和乡间麦收季节有几分相似,道路和麦场上家家户户晾晒麦子,人们的脸孔和空气中飞扬着丰收的红晕。或许,两者本来就相差无几,精神食粮和果腹之物有时是可以画上等号的。

这一天,东门大街25号的归家大院也格外热闹,当地的文人学士都到戴家一聚。归家大院因清康熙十八年己未科状元归允肃而得名,始建于20世纪20年代末。隔壁是钱谦益和柳如是的房屋荣木楼。恢宏大气的归宅,四开间两搭厢、前后四进的大宅,属当时中西结合的大院。戴良耜一家便租住归家老宅门,他教过私塾,平日广结文人墨客,后官至常熟县财粮局长直至抗日战争前夕。正值壮年的戴良耜为人宽厚,向有济天救世之心。归宅构筑庞大,抬脚跨步间移步换景。宽大、进深的走廊,可以远眺的大露台,那是观赏、聚会、游戏、乘凉的好去处。站在露台上,可以看得见大东门、小东门,甚至可与虞山东岭之巅的辛峰亭遥相对望。屋荫下,几案,书册,竹椅,清茶。文友相聚自然离不开书,斜对门是铁琴铜剑楼主人瞿氏在城内的住宅,书香或浓或淡绕于鼻尖,瞿家的宝贝早谙熟于彼此心间。瞿氏所藏多宋元旧刻暨旧抄之本,偏重正经正史,尤其尊经。就瞿氏藏书版本而言,多为宋元珍本、孤本及未经见之罕见本,如所藏稀世罕见的医学古籍《玉函经》为海内孤本。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等影印《四部丛刊》《百衲本二十四史》《续古逸丛书》,瞿良士为丛书编刊提供了所藏宋元古籍珍本81种作为影印底本,成为当时《四部丛刊》诸编所采录的私家藏本之冠。这也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彼时,畅所欲言之际,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叫喊声一阵高过一阵。戴良耜尚未上学的儿子戴秉衡却抱着一部书,安静地横看竖看。秉衡小手抚书页,神情异常专注,像是在端详书中奥妙。眼前的一幕让在座的文士彼此相看,又频频点着头。却见秉衡憨憨一笑,口水顺着嘴角流下来。那可是家藏图书,戴良耜宽慰一笑,一把抱起儿子和书,在儿子的大脑门上亲了又亲。耳濡目染中,戴家的几个孩子都喜欢写字看书,尤其是幼小的秉衡,平时最爱跟在父亲后面,最爱跟去到对门的瞿家,甚至跟着父亲走上好几里路,去古里村的铁琴铜剑楼寻访书香。在父亲与瞿家闲谈之际,秉衡便转动在一架架藏书前,发黄的书籍安静地躺在架子上,屏息间倾听好像有轻声细语,原来是读书人在与书籍倾心交谈。更有专门供人读书的房间,清茶相伴,一册在握,天上人间。这种读书的魔力令秉衡好奇万分,吸引着秉衡无数次去追寻。每次借书、还书,父亲都会展开一块蓝色的棉布,用大手平铺于桌子上,仔细地把书叠于布上,然后对角包裹好,再轻轻地按一下,就像抱着婴孩一样紧紧地拥于怀中,父亲这种专注而神圣的神情给秉衡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多少年后,已是满头银丝的历史学家戴逸(原名戴秉衡)回首往事,都会想及幼时的这一幕。在飘满书香的街上,无数人文荟萃化为对书的专注与执著,在戴逸当年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神圣的种子。

2.小人书大世界

常熟有楹联曰:“千古名山,想见文人多辈出;斜阳林薄,恍闻帝子读书声”,说的是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虞山读书。登临四顾,虞山秀色,尚湖碧波,常熟古城尽收眼底。读书台边的焦尾泉,终年汩汩细流汇和着虞山的泉水雨水,伴随着风声读书声一起流入古城。相传纵贯古城南北的琴川河正源于焦尾泉,七条河流穿城而过,就像古琴上的七根弦,流淌着无数岁月,承载着生命和历史,化为寻常百姓家的点点滴滴。

宁静而富有灵性的琴川河,在江南水乡的桃红柳绿蒙蒙烟雨中,带来了吟咏不尽的诗情画意。狭窄而有序的河道,南来北往的船只,捎来了四乡八镇的时鲜货,还有吴侬软语的叫卖声,随着河水回荡在粉墙黛瓦间。临河的花窗前,精明的主妇正与船主讨价还价,不一会儿便晃悠悠吊下一只竹篮,春夏秋冬的时蔬携带着清香送往家家户户。不必担心是否短斤缺两,彼此之间的默契和信任,延续着千百年来的淳朴民风。此时,沿街挑担提篮的叫卖声也不绝于耳,主妇们挑挑拣拣,不一会儿便是满篮收获。

在沿街挑担提篮的生意人中,夹杂着一些背着破旧的藤篮或皮箱的人,他们浑身上下收拾利落,脚步显得悠闲,往往在下午三四点钟出没街头。或晴或雨,或冷或热,他们都斜着肩,背着箱子走街串巷。只是他们的叫卖声还没有出口,就有一帮孩子围上来,争先恐后地挤到箱篮子前面,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直盯着箱盖。盖子揭开,只见整箱篮的小人书,整整齐齐地挤挨在一起,上面红红绿绿的封面画,无数只小手欢呼雀跃地伸将过去。租金也便宜公道,一个铜板可以租好几本呢!这时,租书人忽地合上了盖子,卖关子地说:不要急,不要急,一个一个来嘛!孩子们的手心里一早攥着铜板,都捂出了手汗。秉衡的手心里也攥着一个铜板,上小学后大人偶尔会给他点零花钱,他平时积攒着都用来租小人书了。秉衡最喜欢这位穿旧长衫的租书人,据说是先前因抽鸦片而穷困失意的读书人。他的小人书不仅种类很多,而且他会“说书”,能把岳飞、李逵、杨家将讲得活灵活现,孩子们都听得如痴如醉。

无需桌椅、大鼓、响板、惊堂木,只要认定那一件眼熟的旧长衫,长衫租书人的旧藤篮挑到哪里,哪里就是最好的书场。常常是在傍晚时分,学校已敲过放学的晚钟,孩子们涌出校门,不远处长衫租书人蹲坐于路边,老旧的藤篮依傍在脚边。秉衡一眼认出那件旧长衫,还有那只老旧的藤篮,它就像神奇的百宝箱一样吸引着他。长衫租书人很和善,不大的眼睛亮亮的很有神,撮起嘴唇张口便是好听的故事。若问他什么小人书好看,他定会说随便哪本都好看,便顺口说将起来。长衫租书人站在那里,秉衡就好像听到某种召唤,着魔似地听他说书。《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封神榜》《西游记》《七侠五义》《杨家将》等等,长衫租书人引人入胜地讲述着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片断。秉衡被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紧紧地吸引着,时而欢欣鼓舞,时而摩拳擦掌,时而深深叹息,恨不能跳将到那个英雄年代,舞刀弄枪翻跟斗。刘关张的坚固友谊,梁山一百零八将的气壮山河,岳飞壮志未酬留下的千古绝唱《满江红》,孙悟空的百变神奇,杨家将的忠义仁爱……君王将相,仁人义士,一幕幕都深深刻于秉衡的脑海。

傍晚的炊烟飘散在大街小巷,空气中弥漫起饭菜的香味,长衫租书人整理着书箱准备回家,贪玩的孩子们也逐渐散去。昏黄的光影里,秉衡还跟在长衫租书人身后,追问着书中的情节。长衫租书人拍了拍秉衡瘦弱的肩膀,又摸了摸小脑袋,好言好语地说:孩子,天黑啦,回家吃晚饭吧,大人要等急喽!说毕,提起箱子往前走去。秉衡恋恋不舍地看着他的身影,大声喊着:长衫叔叔,明天还听你说书!紧接着,一串悠扬的回声渐渐被夜色吞没,这是长衫租书人给戴逸的承诺。秉衡这才挪着步子,背着书包向家里走去。

归家大院里面,里面的人家都围着八仙桌吃晚饭,昏黄的油灯光摇曳着。戴家姐弟几个趴在桌边吃饭,弟弟吸了下鼻涕,满嘴含着饭菜说:哥哥又晚啦!姐姐轻声问:今天借了什么新……?“书”字还未说出口,被父亲严肃的一声咳嗽给吓回嘴里了。秉衡挂好书包,又在院子里洗了手,在灶头上盛了饭,一声不吭地埋头吃饭。他确实感到饿了,长衫叔叔那些好听的故事也暂时给抛在脑后,猛然间只听得父亲的声音:秉衡,今天功课有没有温习啊?母亲见儿子大半碗饭已落肚,关切地说:慢慢吃,父亲问你话呢!秉衡这才抬眼看了看父亲,老实地摇了摇头。边上小弟弟扮着鬼脸说:哥哥贪玩,看闲书!其实,戴逸姐弟几个都是长衫叔叔的常客,无论春夏秋冬,黄昏的流动书摊旁,总少不了他们的身影。长衫叔叔每天定时到来,第二天就可以换新书看,这对于孩子们不啻是欢呼雀跃的。久而久之,长衫叔叔很明白这些孩子的阅读口味,凡是画着历史故事的连环图画书,秉衡一本都不会落下。

这天吃完晚饭,戴家的孩子照例在油灯下做作业。秉衡左右看看,见父亲去书房了,便小声对姐姐说:姐,现在新出了一套《薛仁贵征东》的连环图画,故事太好听啦,图画太漂亮啦!看到弟弟兴奋的神情,姐姐也忍不住地问道:今天你有没有借来?只有其中一本,你看……听到门口有走路的声响,秉衡忙又低头做作业。原来,小人书给压在课本下面。晚上睡在床上,秉衡还在回味着薛仁贵的故事,他渴望去书店里买一套崭新的,天天看天天读才过瘾。

第二天,秉衡正式向父亲提出,要求买一套《薛仁贵征东》的连环图画书。对于儿子的这个要求,本来可以帮他实现的,儿子资质聪颖,但他从不好好温习课本,却顶爱看各种小人书,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可是儿子的功课实在糟糕,考试常常不及格,先生常常来告状,令做父母的头疼。父亲狠狠心,一口拒绝了儿子的请求。秉衡只好找母亲提要求。母亲也在为儿子的学业担忧,看到儿子求助的眼神,心一软,说跟父亲商量商量。父亲一言九鼎,任母亲怎么规劝也不同意。眼看着没戏了,秉衡又是哭又是闹。看到儿子两眼哭得像桃子一样红肿,母亲总归心软了,摸着孩子的头说:那你今后学业要争气啊!秉衡摇着母亲的手臂,重重地点着头。

经过几次三番的软磨硬泡,父亲终于首肯了。秉衡高兴地一下子蹦得老高,满屋满院地奔跑。姐弟几个也兴高采烈,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起了快乐的游戏。父亲爱花,院子里的一盆盆花寄托着传统文人的情思。花中君子兰的高洁、清雅,成为父亲的挚爱。闻着花香袭人,秉衡顺手捻着花瓣,掐了一把兰花。第二天,父亲神情特别严肃,原来兰花给掐死了。秉衡是个诚实的孩子,站出来承认了错误。但作为惩罚,购书的权利自然被告诉取消了。秉衡为此而懊丧难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无论如何都没能得到父母的谅解,也始终没有能得到心爱的小人书。兰花事件告诫小秉衡,原则性的错误是要付出代价的,失去的小人书让他懂得了什么叫珍惜。

虽然没能如愿以偿,秉衡仍一如既往地去长衫叔叔那里租换小人书。小人书里讲的历史故事真真假假的,对小秉衡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不知不觉中灌输了知识,培养了兴趣,塑造了性格,引导他走进了丰富的生活。小人书是秉衡最早阅读的历史书,长衫叔叔是他的启蒙历史教师,正是他把秉衡带到了一个丰富浩瀚、令人心醉神往的神奇世界的边缘,从此,一个历史学家成长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