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
3182800000003

第3章 人生底色(3)

时间一长,秉衡心底慢慢升腾起上学的强烈愿望。晚上,他会竖起耳朵留意姐姐她们的说话内容,那些都是功课的内容,不知怎么秉衡却试图想去接近了解。有时,他趁姐姐们不注意,悄悄地去翻阅她们的课本。课本上的字们安静地躺在书页间,一行行整整齐齐,似乎等待有人来唤醒它们。但字里行间对于戴逸来说,似乎都是悬崖峭壁,令他无从攀登。秉衡想到小学的课本,因为逃难姐姐们还带出来几本,他便从那几本着手。这样,秉衡暂时丢开了那些闲书,一个猛子扎进课本里面去了。没几天,家人便发现了这个秘密,都约好似的不作声,心里却在暗暗高兴。夜晚来临,大家照例坐在饭桌前做作业。不知何时,秉衡也坐了进来,他埋头看书,时而蹙眉,时而舒展,有时自然会请教姐姐她们。秉衡给自己安排了作息时间,每天早上跟姐姐们一起起床,有时甚至比她们起得更早,洗把冷水脸后便捧着书本进行晨读。白米粥的清香飘满屋子,母亲已买来了黄灿灿的油条。吃完早饭,两个姐姐背起书包往外走,邻居的孩子等在门外一起上学呢。秉衡连忙爬上窗台,看着姐姐她们边走边说话,布书包斜背在身后,非常好看。他目送两个姐姐上学,直到消失在巷口为止。接下来的时间,秉衡便按照计划复习课本。课本是大家想办法借来的,破破旧旧的一叠,它们等着有心的孩子重游知识的海洋。碰到不懂的问题,秉衡一笔一画地在本子上记录好,盼着晚自习好请教两个姐姐。

4.少年俊彦

就这样,秉衡的求知欲被点燃了,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它通往自我、通往学校以及未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日夜补习,秉衡很想考一所中学,想跟姐姐们一起背着书包去上学。那年夏天,秉衡幸运地考上了著名的苏州中学。

虽然因成绩差只是个备取生,需要候补正取名额,但也终于有了上学的机会,这对秉衡来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1939年,在苏州中学求学苏州中学有着“千年府学”的美名,早在北宋年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创办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其后薪火相传,桃李芬芳,历经千年,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是罕见的。抗战期间,苏州中学曾迁校上海租界等地坚持办学,也给渴望读书的学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苏州中学离家很远,临时校舍设在四马路外滩。上学路远并不怕,重要的是拥有了学习的机会。每天早上秉衡很早起床,匆匆往嘴里塞点吃的就出门了。1938年,日本军队已经控制上海,只有租界相对安全,不少孩子在大人的护送下去读书。秉衡背着书包,在清晨的薄雾里机灵地穿行在街道上。虽然住得远,但秉衡到得很早,一到教室就捧着书本看。由于是备取生,只能坐在最后面听课。正取生是按个子高矮排位置的,班里有两位年龄最大的同学个子也最高,他们也坐在最后排,正好跟秉衡同桌共学。秉衡自己备有一个问题本,每每有弄不明白的地方便记下来,及时请教同学。两位同学品学兼优,且乐于助人,看到矮小年幼的秉衡好学上进,便很主动地帮助他。没多久,三个人成了形影不离的好伙伴。

俗话说近朱者赤,同学的榜样无形中影响着秉衡,不知不觉改了顽劣的脾性,激发出无穷的潜能,学习进步很大。苏州中学名师汇聚,课上课下潜移默化地使同学们懂得了做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做人的道理。秉衡最爱上的是语文课,邵老师精通古文,他教学作风严谨而有趣味,还经常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邵老师还倡导吟诵古诗文,他教导学生抑扬顿挫地吟诵,这样有助于领会中国古典文学的优美。小学时期,秉衡就喜欢上了吟诵,父亲对他的帮助很大。汉语诗文的吟诵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代就有,明清时期盛极一时,声声古音非常宝贵。像唱歌一样的吟读,不但诗文容易记住,而且更容易进入其意境。这种熟悉的调子让秉衡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和感觉。不仅是语文成绩,秉衡其他各科的成绩也突飞猛进,且稳步上升,终于摘掉了劣等生的帽子,成为班上的优等生,与两位好同学在学业上齐头并进。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在爱国教育人士的庇护下,秉衡与诸多学子幸运地在上海租界读书。但是好景不长,1941年底,电波越过太平洋上空,传来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美国与日本正式开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新的局面。警报声声,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暂时安定的学习环境被打乱。为了学业,秉衡回到故乡常熟上中学,插班就读高中一年级。

在成长道路中,秉衡幸运地遇到几位好老师,先是小人书唤起了他对历史的特殊兴趣和爱好,而后初中时光让他爱上诗文词赋,高中三年更让他垒实了古文修养。这一年,学校新增一门中国文学史课程,课本由欧阳溥存编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秉衡入学时课程已讲到汉赋,杨毅庵老师的讲课非常精彩,一下子吸引了秉衡。正是杨老师的殷殷教诲,帮助秉衡奠定了历史研究的知识基础,成为秉衡在学术领域的第一个领路人。

杨老师出生书香门第,且家学渊源,精通古文及历史。杨家是常熟四大古镇之一的恬庄之望族,族人中名家辈出。比如杨沂孙、杨泗孙兄弟,前者为清代书法家,以金文入篆,为篆书艺术的拓展另辟蹊径;后者是当年恬庄榜眼,博通经史,曾任翰林院编修,武英殿协修、纂修、总纂,国史馆协修和太常寺少卿等职。杨老师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又是无锡国学专修馆高才生,成年后立志传授古典文学之精粹。杨老师上课不用课本,因为古文精华早已刻入他的脑中。他的讲课如庖丁解牛,流畅自如,引人入胜。常常先是吟诵一番,“吴吟”之魅力令同学们入境。秉衡在心里默默地跟着老师吟诵的节奏,诗、词、文、赋的精妙于韵律间传递,琅琅上口,神妙之极。感受了文章之美,杨老师便会娓娓道来其背景、立意及用笔等等之妙,且旁征博引,开拓学生思路。杨老师很喜欢新来的学生戴秉衡,课后他总是有请教不完的问题,看到这个16岁的少年如痴如醉于古文之美,不免要给他“开开小灶”。一篇篇诗文似一颗颗珍珠,需要有心人用线串联起来。杨老师让秉衡学会从其他书籍中查找资料,比如汇集一代文士诗人的小传资料成册,用钢板刻印后发给同学们参考。秉衡帮着老师查找资料,抄写作品,成了杨老师的小助手。寒暑假之际,杨老师在家里开设课堂,为秉衡等学生悉心教授古文,讲解《左传》《诗经》《荀子》《庄子》《昭明文选》等古籍之精妙。在杨老师的辅导下,秉衡接触到经史子集各部类的书籍,令他开阔眼界。

秉衡最喜欢语文和历史这两门课,文学和历史的迷人,使他想方设法在课外找寻精神食粮。由于战争的破坏,人文荟萃之地已风光不再。令人欣喜的是街市上还有几家小书店,摆着各种线装书,成了秉衡经常光顾的地方。经营旧书店的老板也是失意文士,店门是敞开的,允许大家随便翻书,这正好给了秉衡一个看书的绝好机会。旧书店里只能站着看书,光线昏暗,时间一长便有点吃不消。尽管这样,旧书店仍是秉衡的课后乐园。他贪婪地、不求甚解地翻着经史子集、诗文词曲,对什么都感兴趣。酷爱看书的秉衡也喜欢买书,从小学时期的或租或买小人书,到高中时代的逛旧书摊,他把平时积攒下来的零花钱都用在买旧书上了。时间一长,秉衡也积存了一些经过慎重挑选的廉价线装书。自从听杨老师讲解《昭明文选》后,他很想拥有一部《昭明文选》,但那样的“大部头”已超过了他的购买能力。碰巧有次旧书店刚到了一部《昭明文选》,由于残缺多卷,卖价很是便宜。喜出望外的秉衡凑足了钱,终于把这部“珍本”抱回家里。灯下,看着这部印刷精美的大字本《昭明文选》,秉衡多想让它成为自己小书库的“全本”,于是下决心抄写补齐它。功夫不负有心人,秉衡利用课余时间又是抄写、又是装订,忙乎了一个月才补足了这部“珍本文选”。高中毕业时,秉衡居然也拥有一个小小的书库,它是多年来苦心搜集和积攒起来的,几乎每一种书都能唤起一段美好的回忆。

多年以后,历史学家戴逸回顾那段时光,感慨万千:……中学时代,数理化课程很繁重,压得人喘不过气来。我在应付了这些课程之后,总还要匀出时间去浏览历史和文学书籍。有时跑到旧书店,有时钻进图书馆,有时就在家里小楼上,在买来的书上,用红蓝色笔,浓圈密点。我那时不懂得写卡片、做笔记的方法,唯一的读书法是标点断句,这种方法很简单省事,靠这种方法当然不能深入理解书籍的内容。但为了把古书标点开,也须要动动脑子,仔细去寻绎它的意义。每当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独坐小楼之上,青灯黄卷,伊唔讽诵,手握彤管,朱蓝粲然,竟也自得其乐,我就是这样不求甚解地读了不少古籍。这些书籍确是我的良师益友,它向我娓娓诉说着我国悠久古老的文明发展的历史,讲述着我们祖先生活着和斗争着的那个时代的生动故事。我在祖国历史文化遗产的辉煌宫殿中摸索着,可我并不是有意识地在寻求知识,而仅仅是课余的爱好,为了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戴逸:《我选择了历史专业》,《皓首学术随笔·戴逸卷》,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5—1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