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丝绸之路
3183500000010

第10章 草原丝绸之路(10)

汉武帝派张骞再次出使的目的是劝说乌孙迁回河西故地,与汉朝共同对付匈奴。此时猎骄靡已经年迈,不能控制部落,而各首领也不愿再回河西故地。不过乌孙最后同意派出使臣随同张骞回汉,向汉朝进献乌孙马。

在冷兵器作战时代,马匹是军队机动的主要手段。中原地区自古以来惯用蒙古马,这种马虽然吃苦耐劳,但马种矮小,奔跑速度不快。中亚的马是世界闻名的良种马,高大俊美,速度快,耐力好。乌孙马在汉朝大受欢迎,被称为“天马”。后来更为优良的大宛马输入后,乌孙马被改称为“西极马”。从这个时代起,中亚与中原之间的“丝马贸易关系”就正式建立了。张骞派往康居等地的副使后来引导诸国使节也陆续回到汉地,使中原与西域的关系空前地密切起来。

张骞因为出使西域,为国建功立业,得以封侯后,许多曾经跟随他出使的下级官吏都把出使外国视为晋升的捷径,争相上书介绍国外异闻。武帝因为西域距离遥远,旅途艰险,非常人所乐往。所以凡有所请皆批准之,许其招募从人,为之准备行装。过于频繁的出使使当道西域诸小国不堪忍受接待的靡费。

张骞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者。张骞出使以后,西域与中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西域历史成为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亚草原成为连接中国与西方文明的桥梁。如果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的建立使从地中海到中亚的商路贯通,马其顿亚历山大的东征使这条商路延伸到欧洲大陆的话,那么月氏、乌孙的西迁和张骞的出使又使这条交通线向东伸及中原。到这时我们可以说丝绸之路已经全线贯通了。

(三)西极天马歌

张骞出使月氏时曾路过大宛。大宛是汉代对与我国新疆喀什地区为邻的费尔干那盆地的称呼。那里土地衍沃,适于农业,自古以来便是人烟稠密之地。在汉代已有属邑大小70余城,户口6万,人口数十万。大宛之北是康居,其西为月氏,其西南为大夏,东北为乌孙。大宛出葡萄酒,极耐储藏,可置数十年不坏。富人家藏酒多者可达万余石。

大宛与中原虽然距离遥远,但早知道汉朝富庶,想与汉朝联系,苦于不得其径。听说张骞来,其统治者十分惊喜,问欲何往。张骞说明自己是汉出使月氏的使臣。请大宛派人送他到月氏,并许诺回汉地后,汉朝会以大量的钱物酬谢大宛。大宛王如张骞所请,派出翻译把他们送到康居的中心(今乌兹别克斯坦泽拉夫善河流域),康居又把他们送到月氏。

大宛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费尔干那的马体形高大,速度耐力兼备,善于长途奔跑,是极为优良的战马。汉使看到这种马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便称之为“汗血马”,说是天马的后代。汉朝的郊祀歌在描写天马时说它“霑赤汗,沫流赭”。后来“汗血马”或“天马”成为西域良马的代称。现代学者今天在中亚仍然可以发现这种“汗血马”,经过研究他们终于解开了这汗血马的秘密,他们发现这种马身上有一种寄生虫,马因虫子的叮咬而流血。

张骞归国以后,汉朝每年派出许多使臣到西域各国。不少使臣到过或途中路过大宛,打听到大宛良马的消息。他们回到汉地后向武帝报告说,大宛把其良马藏匿在贰师城,不愿给汉使见到。

武帝听说大宛出良马,便派使者车令携千金和金马到大宛,希望与大宛交换马匹。但大宛的中原产品很多,不把汉使的礼品看得十分贵重。大宛君臣讨论后认为天马是本国的宝马,不能轻易提供给汉朝。且汉与大宛相距遥远,天山以北为匈奴控制,天山以南缺乏水草,汉朝数百人的使团前来尚且路途艰难,常因乏食而死亡过半,汉不可能因此发兵进攻大宛。车令怒而失态,打碎金马,拂袖而去。大宛国君认为汉使轻视他,令其东境的郁成王拦截汉使而杀之,并掠取汉使财物。

消息传至长安,武帝大怒。曾经出使过大宛的汉朝臣下向武帝建议,说大宛国弱,率兵3000人以强弩攻之便可破其国。汉朝有700骑攻破楼兰的经验,遂命宠姬李氏之弟李广利为将军率兵数万讨伐大宛。武帝要求李广利攻取贰师城,夺取大宛宝马,授予李广利“贰师将军”的称号。

李广利大军进入西域后,当道绿洲诸小国皆闭城坚守,不肯供应汉军食粮。汉军强行攻城,攻下者被迫提供军粮,攻不下只得撤围而去,艰难的行军使汉军大量减员。至大宛东界郁成时,只剩士卒数千人,皆疲惫不堪。李广利以疲弱之师攻郁成不克,死伤惨重,自视难以取胜,只得引军撤回。往来计时两年,至敦煌时所剩士卒不过出发时的10%—20%。李广利上书汉武帝,陈言出征的经历,说明因饥饿减员,致使兵力不足以胜敌。要求先批准罢兵,准备再次征讨。

武帝闻李广利败回大怒,下令关闭玉门关,不许败军回还。武帝考虑到汉军如不能战胜大宛这样的小国,不但得不到宝马,而且使大夏诸国轻视汉朝,西域诸国也会刁难汉朝使臣,因此决定再次出兵讨伐大宛。此次出动6万余军队,负私粮及私从者不计在内,征发牛10万头、战马3万匹,驴和骆驼等驼畜万余头。汉军侦知大宛城中没有水井,用水依靠从城外引水。汉军计划派水工使河水改道,并凿穿城墙以破城。

汉朝第二批大军浩浩荡荡地西征,使西域当道诸国均感惊恐,都主动提供军食。只有轮台(今库尔勒之西的布古尔)闭门拒守,汉军围城数日,攻下轮台。李广利大军抵大宛东境,击败大宛军队。绕过郁成到达大宛都城,按预定的方案,绝其水源,围城达40余日。大宛军心动摇,一些贵族经过密谋杀死了大宛王毋寡,企图与汉约和。此时汉军攻破其外城,俘获大宛勇将煎靡。残余的大宛军队退入禁城,派出使臣持其王毋寡首级请降,要求汉军停止攻城,他们愿献出良马,向汉军提供粮食。使臣还表示,如果汉军不停止攻城,他们就杀尽良马,等待康居的救兵,与汉军死战到底。当时康居救兵已经接近,只是因汉军势大不敢进。李广利得知大宛城中有来自中原的人帮助凿井,水源问题已经解决,况城中储粮甚足,汉军不利持久,乃同意大宛方面的请求。汉朝选取了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并从贵族中选择较为亲汉的昧蔡为大宛王,与之订立盟约而归,最终未能进入大宛的禁城。

当初从敦煌出发时,李广利考虑到此次出兵人数众多,途中筹粮困难,遂下令分道而行。一支千余人的汉军至郁成时,李广利的主力已经深入大宛国境100余公里,围攻大宛都城。这支汉军令郁成提供军食,遭到拒绝。领军将领自以为汉军势大,轻率下令攻城,暴露汉军实力。郁成守军发现这支攻城汉军人数不多,遂率兵出城袭击,汉军大部被歼,仅余少数逃到李广利主力处。李广利克大宛都城后,命一支汉军攻破郁成。郁成守将逃至康居,汉军追至康居,迫令康居献出郁成守将而杀之。汉军撤走后,李广利所立之昧蔡因亲汉遭其他贵族的怨恨而被杀,又立先王毋寡之弟为王,但仍与汉保持友好关系。

大宛的征服和乌孙的归附使汉朝获得了优良的马种“西极马”和“天马”,武帝因之赋《西极天马歌》以示庆贺,诗曰:天马徕兮从西极,

经万里兮归有德,

承灵威兮障外国,

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朝远征大宛使西域与内地的关系空前密切起来。汗血马的引进改良了中国的马种。考古学家们发现,汉代以后,中国战马的造形与汉以前明显不同。汉人还从大宛引进了优良的饲草苜蓿以及葡萄。汉军对大宛城的围攻也迫使大宛人从中原人那里学得凿井术(见《史记·大宛传》、《汉书·李广利传》)。

(四)汉家嫁女天一方

乌孙与汉朝原无直接交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归国后,向汉武帝介绍了乌孙的实力,认为既然大月氏不肯东回,可招乌孙回河西故地,以对付匈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在于与乌孙结盟,共同打击匈奴。乌孙与匈奴相邻,知匈奴强大,但对汉朝实力不知底细,不敢贸然答应与汉结盟。汉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乌孙的使臣与张骞一起来到汉地,看到汉朝国土辽阔,国力强盛,富庶无比,归国后把自己的观感报告给猎骄靡,使乌孙对汉朝的态度发生变化。

匈奴得知乌孙与汉相通,怒而发兵进攻乌孙。猎骄靡昆莫以千匹骏马为聘礼,遣使要求与汉联姻。汉武帝于元封三年左右(公元前108年)以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又称江都公主),下嫁乌孙猎骄靡昆莫为右夫人,与昆莫约为兄弟。匈奴亦嫁女给猎骄靡,得立为左夫人。细君公主在乌孙语言不通,生活不惯,内心十分痛苦,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时猎骄靡已经年衰,要求细君与自己的孙子军须靡婚配。细君公主因其不合汉俗而反对,上书武帝。汉武帝要她遵从乌孙习俗,保持与乌孙的联姻关系,以抗衡匈奴。细君听命,嫁与军须靡。猎骄靡死后,其孙军须靡继立。细君公主生下一个女儿名少夫。细君公主下嫁乌孙时,汉朝为表示后援,在乌孙之北(约今阿尔泰山之北蒙古西部)的眩雷设置屯田。

细君死后,汉朝又以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为公主,再次下嫁给军须靡。军须靡除了汉公主之外,还有一位匈奴夫人。军须靡死后,其叔父翁归靡继位,号为肥王。解忧公主按乌孙习俗,又嫁给肥王翁归靡,生有三男二女,均成为乌孙国内有影响的贵族。长子曰元贵靡。次子名万年,后任莎车王。第三子曰大乐,后为左大将。长女弟史长成后为龟兹王绛宾之妻。次女素光嫁乌孙贵族若呼翕侯为妻。解忧公主带去的一名侍女名冯燎,后来嫁与乌孙右大将为妻,号为冯夫人。冯夫人曾受解忧公主派遣,代表解忧公主持节到西域各地行赏活动,受到人们的尊敬。

乌孙原先虽然与汉朝联姻,但一直不愿得罪匈奴,在汉与匈奴之间持两端。汉昭帝末年(公元前74年),匈奴发兵入侵乌孙,要求乌孙献解忧公主。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昆莫连续上书汉廷,报告匈奴连年出动大军侵袭乌孙,向汉求援,愿与汉夹击匈奴。汉宣帝出动15万军队,分兵5路进攻匈奴,并派校尉常惠赴乌孙监领乌孙军,与汉军协同作战。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5将军共俘斩匈奴7000余级。翁归靡发兵5万,攻入匈奴右谷蠡王驻地,俘斩单于叔父、嫂、公主、名王以下共4万余级,马、牛、羊、驼70余万头,获大胜。此战之后,汉朝正式设立了管辖西北广大地区的军事行政机构——西域都护府。汉军将领常惠、辛庆忌等屯田于乌孙都城赤谷城。

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翁归靡死,军须靡与匈奴夫人所生之子泥靡得立为昆莫,号为狂王,并按乌孙国俗以解忧公主为妻。汉朝原期望解忧公主所出之元贵靡能立为昆弥,因此感到失望,汉与乌孙之间出现矛盾。解忧公主虽然为泥靡生一子鸱靡,但与泥靡关系不很融洽。汉宣帝神爵末至五凤中,汉使魏和意、侯任昌访问乌孙时,解忧公主与汉使密商以阴谋除掉狂王。汉使在乌孙都城赤谷城设宴请狂王,席中伏兵谋诛狂王,以夺取乌孙政权。席间行刺时,狂王受伤逃脱。狂王之子细沈瘦率兵包围赤谷城。汉朝驻西域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郑吉得知此事,立即征发军队前往赤谷城解围。为了维护与乌孙的关系,汉朝另派使臣携医生为狂王治伤,并将汉使魏和意与侯任昌用槛车解送回长安。两位汉使因擅自主张刺杀乌孙昆弥,破坏汉—乌孙关系而被处死。

狂王受伤时,翁归靡匈奴夫人之子乌就屠亦从席间逃出,率贵族从人避于天山之中,以匈奴将发兵来护佑为号,乌孙民众多归之。后来乌就屠袭杀狂王,自立为昆弥。冯夫人之夫乌孙右大将是乌就屠的亲信。汉朝西域都护郑吉为稳定乌孙的关系,派冯夫人通过右大将勾通与乌就屠的联系。汉朝希望立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的元贵靡为昆弥,以确立乌孙亲汉的国策。乌就屠与冯夫人协商后,双方达成协议,乌孙决定保持与汉朝的关系,汉朝也维护乌就屠的既得利益。于是汉政府正式委派冯夫人为使臣到赤谷城,召见乌就屠,宣布把乌孙分为大小两部,各定地界。乌孙在猎骄靡时代就有分裂的迹象。猎骄靡之中子大禄实力很强,在军队中很有威信,自率万余人另居。

汉朝立解忧公主与翁归靡所生子元贵靡为大昆弥,率众6万户,而改立乌就屠为小昆弥,领户4万,均接受汉朝统治。后来乌就屠死去,乌孙小部内乱。汉朝又册立乌就屠之孙为小昆弥。此后乌孙一直由大小两位昆弥统治。大昆弥之位在解忧公主的子孙中传袭,至西汉末传了4代;小昆弥之位在乌就屠的子孙中传袭,至西汉末传了5代。东汉班超1世纪末经营西域时,乌孙仍然由大小昆弥分治,是时上距冯夫人分封大小昆弥已经一百数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