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银海扬帆:于洋传
3184700000021

第21章 银海扬帆(2)

2006年的元宵节,蜚声世界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晓阳的妻子迪里拜尔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个人独唱音乐会,大家为迪里拜尔用这种方式纪念夫君晓阳而感动。司马义·艾买提副委员长和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于洋和杨静以及晓阳的生前好友都来到了剧场。

晓阳与妻子迪里拜尔

“我的爱人,你能听到我的歌声吗……”在亲人的泪水中,在阵阵的掌声和簇簇的鲜花中,迪里拜尔如泣如诉如悲如怨演唱着。“东方夜莺”的歌声响彻保利剧院,飘向云霄,带给了远在天国的爱人于晓阳……

这一年,于洋应邀到澳大利亚访问,年底又出席了中国文联第八次代表大会。

2010年1月,由著名作家、晓阳兄长般的好友梁晓声主编的《我要主持我的追悼会》终于由中国电影出版社成册出版,在这本浸满亲人和朋友深情的书中,汇集了晓阳的成长、诗歌、事业、爱情及亲人好友的回忆,它表达了爸妈和朋友们最大的心愿,也是走出阴霾的爸爸妈妈送给晓阳的最好礼物。就如杨静在书中写给晓阳的那样:……我要把你内心的智慧、坚定的信念、顽强的精神,你那美丽的卷发和永不疲倦的快乐笑容,以及你那深邃的烦恼和你躁动的愤怒一并留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这就是妈妈爸爸和你的朋友们送给你的49岁生日礼物。

这个心愿是由电影出版社实现的:那里的领导和编辑们,日复一日地在等身的文稿中翻阅、精选、打印、审读,和你交流。他们和你的亲朋好友聊天,和你的同窗师长聊天。他们熬过严寒酷暑,搜遍大脑的沟沟壑壑,和你在梦里相见,把激情的浪花传给你。他们在百忙中把这本美好的书呈现在你的面前。我从心底里感动,万分感谢,我在这里给大家深深鞠躬了。晓阳,我相信你一定也感受到了这份真情……

5.“终身成就奖”的喝彩

2007年,为祝贺于洋从影60周年,中国电影表演学会于8月6日在青岛举办了第十一届学会颁奖晚会,授予于洋“终身成就奖”。8月7日,“于洋电影周”和“于洋作品研讨会”举行。于洋和一批老演员受到了数百名观众的热烈欢迎,老中青电影表演学会代表更是纷纷发言,高度赞扬于洋的电影艺术创作,为一代中国电影艺术家的“终身成就奖”热烈喝彩。

八一厂著名老艺术家田华在贺信中写道:于洋、杨静二位好友你们好。今天晚上是咱们表演学会在青岛凤凰岛举办的第十一届学会颁奖晚会,有学会赠送你终身成就奖作为压轴结束。我们全场都激动得站起来鼓掌,以表示祝贺,这是我们对你的真诚的祝贺。

在这激动的时刻,这一瞬间渗透着你一生的心血,因此得到了同行和人民对你最真挚的褒奖。

明天举办你的表演艺术研讨会,我因有事急于返京不能参加座谈,深感遗憾,又失去了一次学习的机会,太不凑巧了。在此向你们致以歉意,只好用薄纸深言几句了。

(闪回)1950年歌剧《白毛女》要搬上银幕,我有幸被选中演喜儿,大春一角第一人选就是你,后因(于洋太洋气了)我们失去了第一次合作机会。

1964年剧作家杜烽创作了电影《清风店》剧本,导演李舒田选中我们二人扮演男女主角,在八一厂试完妆后即奔赴部队体验生活,又不知什么原因,又夭折了,又失去了第二次合作的机会。

……在此更无法用几句话对你一生的表演做个概括性的表述,还是让银幕上的事实(形象)说话吧。

你是我们同行同辈的佼佼者,在此祝你艺术青春永驻。八一厂著名导演翟俊杰在“于洋作品研讨会”上的发言是《亦师亦友的于洋》:于洋同志,于我而言,亦师亦友。

他的表演风格大气、厚重,又激情洋溢;从艺六十年,作品无数,尤以饰演军人、工人深入人心,这与他早期在东北的战斗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所饰演的人物不可尽数,《青春之歌》中的江华、《水上春秋》中的华小龙,还自导自演了《戴手铐的旅客》……

这些人物性格不同、身份各异,却都被他诠释得充满光彩。

2002年,我请他在《惊涛骇浪》中饰演军区首长,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几十年的表演积淀,他影片内运筹帷幄、心系人民,镜头外为这个小配角做足准备。骄阳下,他的白发在飘扬,“人品”、“艺德”,自在人民心目中!此外,《电影艺术》主编、前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王人殷,著名演员张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会长侯克明,著名导演、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长李前宽等人,都在发言中表达了对于洋的钦佩和赞誉。

荣誉和褒奖,赞美和崇拜,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于洋,也是对一代中国电影艺术家演艺生涯的最好总结。就如同中国电影资料馆原馆长陈景亮说的那样:于洋同志,您的表演艺术在各个时代都留下了光辉的业绩,您的作品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无数的人物形象光彩照人,他们永远耸立在中国电影历史的长河中,永远屹立在老百姓的心中。你没有大明星的架子,你的朴素精神是许多年轻演员望尘莫及的,你是真正的中华民族的,当之无愧的伟大艺术家,热烈祝贺你的艺术成就!

6.银海扬帆

于洋的心,仍然是对中国电影充满的热爱,他像年轻人那样喜爱探索,也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因此于洋说:“有人说老同志和年轻人有‘代沟’,我不这么看。所以我给自己安排了很多工作,我喜欢和年轻人一起做事一起前进。我认为只要年轻人多向生活学习,多在生活中磨炼自己,中国的电影是很有希望的。如果还能当导演,我什么都想拍,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新鲜的,比如农村、部队的变化,比如科学家、企业家、慈善家的形象等等。”

对日益发展的中国电影,感到欣慰的于洋心中更充满了对中国电影殷切的希望。他说:“电影要有责任感,要多反映真正具有民族精神、有思想性的东西。这不单单是导演、演员的偏好,也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审美意识。我在国外的时候,经常有华侨对我说:‘中国人在电影里的形象不好,我们也很难堪。’我听了这话难受极了。我认为,电影要走向国际市场,并不需要迎合国外一些人的猎奇心理。事实上,真正反映民族的东西,在世界上还是很受欢迎的。因此,做一个演员也好,一个歌唱家也好,一个导演也好,做任何职业都好,一定要有一点思想,要有一种责任感,要有一颗火热的心,来拥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时代。”

正是心中的这种责任感和对国家对民族的热爱,让一代中国电影艺术家始终淡泊名利和金钱。在21世纪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于洋一直主张“不要一门心思跟着钱走”、“提倡德艺双馨十分重要”,自称“我是不做广告的工薪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