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人之废除
3187200000012

第12章 附录“道”的示例(2)

——〔古代中国〕《论语》泰伯8:13

“我看见在纳斯特隆德(死尸之壑),有的生前说过假誓言。”[46]

——〔古代北欧〕《女占卜者的预言》39

“有人把事情藏心里,嘴里说另一件事情,在我看来像冥王的大门一样可恨。”[47]

——〔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ix.312

“公正的基础是信诚。”[48]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i.vii

“(君子)主忠信。”

——〔古代中国〕《论语》学而1:8

“最恨背信又歧义,岂可轻友轻情谊。”[49]

——〔古代北欧〕《高人的箴言》124

7. 仁慈的法则

“穷人和病人应被视为世界的主人。”

——〔印度教〕《政治学史》,雅勒著,i.8

“为弱者求情的人,是沙玛什所喜悦的。”

——〔古巴比伦〕《宗教伦理百科全书》v.445

“他是否未能将自由还给一个囚犯?”

——〔古巴比伦〕《宗教伦理百科全书》v.446,罪行清单

“我已经将面包给了饥饿的人,将水给了干渴的人,将衣服给了赤身裸体的人,将渡船给了出行不便的人。”

——〔古埃及〕《宗教伦理百科全书》v.446

“一个人永远不应该打女人,用一朵花也不行。”

——〔印度教〕《政治学史》,雅勒著,i.8

“你(托尔)同女人交手开战,太不光彩真寒碜煞人。”[50]

——〔古代北欧〕《哈尔巴德之歌》38

“在德拉布拉部落中,一个天生跛脚的女人被同部落的人轮流抬着,直到她六十六岁时死去。”……“他们从不遗弃生病的人。”

——〔澳大利亚原住民〕《宗教伦理百科全书》v.443

“你会看到他们照顾……寡妇、孤儿和老人,从不责骂他们。”

——〔北美印第安〕《宗教伦理百科全书》v.439

“自然承认,通过赋与我们哭泣的能力,她给了人类最温柔的心灵。这是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

——〔古罗马〕尤维纳利斯,xv.131

“世上所有的国王中,他最和蔼可亲,彬彬有礼。”[51]

——〔盎克鲁撒克逊〕《贝奥武甫》,3180

“你在田间收割庄稼,若忘下一捆,不可回去再取,要留给寄居的与孤儿寡妇。”[52]

——〔古希伯来〕《申命记》24:19

8. 高尚的法则

(a)

“不公正有两种类型,其一是有些人行不公正行为,其二是有些人虽有可能,却也不使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人免遭不公正行为。”[53]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i.vii

“当面对暴力和伤害时,人们总是知道要进行自保。他们还知道,无论用何种方法获取财物,倘若会使别人受到伤害,就不应该任其发生,相反的,所有人都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同它对抗。”

——〔英〕理查德?胡克,《论教会体制的法则》,i.ix.4

“无视暴力袭击是长敌人的士气。活力体现勇猛,而懦弱是卑鄙的。”

——〔古埃及〕辛努采尔特三世,引自H.R.霍尔《古代近东史》,p.161

“他终于来到了乐土,这是一片绿色的福林。一片欢乐之乡,有福人的家……有的是为了祖国在战争中受过伤的。”[54]

——〔古罗马〕维吉尔,《埃涅阿斯纪》,vi.638-9,660

“当我们力量渐失,勇气却空前高涨。心愿分外坚定,精神不可动摇。我们的王倒在地上,肢体残破,我们最好的男人魂丧沙场。想要逃离战场的人,永世痛悔哭号。”

——〔盎克鲁撒克逊〕《马尔登战役》,312

“但你应该羡慕和效仿的人,是那种把活着看作是一种快乐,尽管如此又并非不愿死去的人。”[55]

——〔斯多葛学派〕塞涅卡[56],《道德书简》,liv

“子曰:笃信好学,死守善道。”

——〔古代中国〕《论语》泰伯8:13

(b)

“宁可一死,也不要受奴役,遭凌辱。”[57]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i.xxiii

“偷生何如一死!”[58]

——〔盎克鲁撒克逊〕《贝奥武甫》,2890

“自然和理性要求人们不去做不合适的或懦弱的事情,从而不想、不做欲望驱使人去做、去想的任何事情。”[59]

——〔古罗马〕西塞罗,《论义务》,i.iv

“不要理会有人说,人就要想人的事,有死的存在就要想有死的存在的事。应当努力追求不朽的东西,过一种与我们身上最好的部分相适应的生活。因为这个部分虽然很小,他的能力与荣耀却远超过身体的其他部分。”[6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1177B

“身体应由灵魂来指引,而灵魂应由我们内心的精神来指引。这是第一法则,正是凭借着这个法则,心灵中最高的力量才能要求其余部分的服从。”

——〔英〕胡克,《论教会体制的法则》,i.viii.6

“让他不求死,让他不求生,让他等待他命定的时刻……让他耐心忍受恶言恶语,完全戒除肉体的欢愉。”

——〔古印度〕《宗教伦理百科全书》ii.98,摩奴法典

“一个不动摇并且约束自己的意识的人,……可以说是全心全意的人。就像无风之处的火焰不会晃动,全心全意的人不会动摇。”

——〔古印度〕《宗教伦理百科全书》ii.90,薄伽梵歌

(c)

“对智慧的爱难道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实践吗?”[61]

——〔古希腊〕柏拉图,《斐多篇》,81A

“我知道自己吊在树上,被大风吹得旋转不停,整整九个昼夜真漫长,身上七穿八洞血如注,每处伤口都是长矛刺,奥丁我甘愿充当牺牲。”[62]

——〔古代北欧〕《高人的箴言》139

“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爱惜自己生命的,就失丧生命。”

——〔基督教〕《约翰福音》12:24,25

注释

[1]见第三章注[7]。——译注

[2]胡克(Richard Hooker, 1554-1600),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神学家,圣公会创始人之一。——译注

[3]指基督教会中圣职自十二使徒起代代相传,也指从使徒至今的教义连续性。——译注

[4]参见《旧约·出埃及记》20:13,摩西十诫之一。后文中也有若干示例属于十诫。——译注

[5]霍尔(Henry Reginald HollandHall, 1873-1930),英国的埃及学者、历史学家。——译注

[6](冰岛)佚名. 石琴娥, 斯文译. 埃达[M].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参见p.15.——译注

[7]沙玛什:巴比伦和亚述神话中的太阳神,为正义的象征。——译注

[8]雅勒(Paul Alexandre RenéJanet, 1823-1899),法国哲学家、作家。——译注

[9]作者注原为15:23,参见亚瑟·威利译本。为该译本编号不同所致。——译注

[10]西塞罗. 王焕生译. 论义务[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15.——译注

[11]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106 BC-43 BC),著名政治家、雄辩家、法学家和哲学家。——译注

[12](英)洛克. 瞿菊农, 叶启芳译. 政府论·下篇[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12.——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