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吴堡县军事志(公元前406年—2005年)
3192400000043

第43章 政治工作(2)

二、党员发展

土地革命时期,党组织保密,发展党员都是单线联系。4支队建立初期,其成员大都是烟土镖客,为了改变其成分,党组织派有文化的共产党员加入4支队,支队建立支部,在战斗中发现和考验,逐步发展党员。4支队发展到20人时,有党员10名,发展到60人时,党员占60%。以后的15支队、红5团、2·5纵队、战斗团的成员都是吸收游击小组和赤卫队的中坚分子入队、入团的。大部已加入了共青团,到部队经过战争考验,逐步转党。截至1936年8月,部队发展有党员400余名,共青团员500余名。

抗日战争时期,境内八路军部队遵照1938年3月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新党员的决议》,把发展党员作为经常性的工作之一。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成立后,驻境部队党组织坚持思想教育同政治审查相结合、平时培养与战火考验相结合的方针,发展党员,吸收了大批优秀分子入党,使部队党员的数量保持在总数的30%~50%,促进了联防军的巩固发展和战斗力的提高。

三、党的教育与整顿

对部队进行党的教育整顿,是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党组织纯洁可靠的重要手段。

1934年春,鉴于陕北游击队第4支队的现状,进行了必要的教育整顿。

这支部队的成员多数是旧军队的散兵游勇,部分是新参军的农民,没有战斗经验,思想比较混乱。当时没有根据地,支队亦处于秘密状态,因此,整顿仅能在游击活动中进行。

至于学习训练的材料,仅有两个油印的小册子,一个是列宁的《苏联游击战争》,一个是毛泽东的《游击运动问题》。根据这两本书所讲的原理,结合陕北实际,凭自己的理解,给战士们进行军事训练。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教育,讲共产主义,讲共产党领导,讲苏联革命,讲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道理。经研究制定制度和纪律。(1)干部和战士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上一律平等;(2)战士有说话和批评干部的权利;(3)战士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严禁打架骂仗;(4)一切缴获归公,由经济员统筹处理;(5)和人民群众建立兄弟关系,帮助群众建立革命组织,禁止打骂群众。经过20多天的教育整顿,克服了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加强了组织纪律性,配合了组织建设,壮大了队伍,提高了战士思想觉悟,严明了部队的纪律。

1942~1945年,党中央在全党全军进行“整风运动”,八路军留守兵团驻吴堡部队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组织党员学习有关党的文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党员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使广大党员的思想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1947年冬至1948年夏,陕甘宁晋绥联防军驻吴堡部队利用作战间隙,结合全军“新式整军运动”,对各级党组织进行了整顿,并以诉苦(诉旧社会和反动阶级给予劳动人民之苦)和“三查”(查阶级、查工作、查斗志)为主要内容,对广大党员进行了教育。部队党委举办党员轮训班,学习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组织群众对党员一个一个“过秤”,批评党员中的错误倾向。在此基础上,引导党员“照镜子”,依据党员标准和群众意见,自觉开展自我批评,纠正违背党章、党纪的言行。通过整党,党员中打骂人、违反群众纪律、工作消极、厌战情绪、腐化作风等问题得到克服。

1950年10~12月、1952年2~9月、1956年11月至1957年初,先后进行了三次整党,着重整顿干部作风,提高党员的战斗意志,克服和平麻痹思想,进行政治审查和思想、组织鉴定,结合肃反运动,消除领导隔阂,提高党支部的威信,加强支部建设,改善党群关系,提高了党员思想觉悟。

1957年4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后,武装部门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按照学习文件、反右派斗争、大鸣大放、个人思想检查,整改等五个阶段进行,深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反对自由主义》等报告和着作及《人民日报》重要社论。针对问题进行了整改。

1963年结合开展“五反”(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分散主义、反对铺张浪费)运动,县人民武装部党组织在军分区党委的指导帮助下进行了整顿。

1969年下半年至1970年3月,县人民武装部根据中共中央要求和总政治部的部署,组织党员学习中共九大文件,进行整党建党。

1971年3月起,根据毛主席“军队要谨慎”的指示和中共九届二中全会精神及中央军委的部署,开展了“批陈(伯达)整风”和反骄破满自我教育。同年9月,林彪反党集团被粉碎后,开展了“批林”整风,纯洁了思想,增强了党内团结。

1975年8月,县人民武装部党委根据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军队要整顿”的问题,加强了党委建设。

1980年,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接纳的党员普遍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党的知识贫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党的观念淡薄、先锋模范作用差等问题,根据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和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榆林军分区对1960年以后入党的全体党员分期分批培训,县人民武装部接受培训人员11名,增强了党性观念。

1985~1986年,根据中央军委《关于全军整党工作部署的通知》,县人民武装部党委和机关的整党通过学习文件、对照检查、党性教育、组织处理与党员登记、总结验收五个阶段,取得了明显成绩。党委机关和全体党员加深了对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增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的信心;明确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的重大意义,初步端正了对待进退去留的态度;在思想上彻底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加强了党的队伍建设。

1998年以来,县人民武装部党委班子开展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在“三讲”教育的基础上,又开展了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即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做到边学习、边教育、边实践,不断强化军魂意识,为推动民兵预备役建设作出了新的贡献。

驻吴堡部队在历次的整顿中,都重视加强基层党支部的建设,以“一个班子、两支队伍”(党支部委员会、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建设为重点,对基层党支部进行经常性的教育整顿,使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

第三节干部工作

干部是一切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部队的中坚力量,对保持部队稳定、提高部队战斗力和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搞好干部工作是部队政治工作的需要,更是部队全面建设的必然要求。干部工作主要包括干部的选拔、调配、培养、复转、离退休和军衔、授勋等工作。

一、选拔与调配

驻吴部队干部的选拔在“文化大革命”前是从优秀士兵中选拔,从地方知识青年中选招。1976年以后,县人民武装部的干部主要来源于军队院校的学员和从野战部队交流来的。

(一)从优秀士兵中选拔

从优秀士兵中提拔干部,是吴堡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干部来源的主要途径。

1930年12月,《中共中央给各红军的训令》指出:“战斗中有功劳的工人和贫雇农分子的战斗员,应当引进他们去充当指挥、政治委员和高级军事、政治职务。”根据这一精神,吴堡红军在创建初期,就重视从出身工农、经过斗争考验的优秀士兵中提拔干部。陕北游击队第4支队是吴堡最早的革命武装,首任队长薛俊山原系农民,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政委马佩勋是陕北红军游击队第7支队的副队长,参加晋西游击队时就和吴堡一些地下党员有联系。第2任队长郭毓仁是国民党86师李福成、常瑞楼营抓去当兵的,后任班长。经过地下党活动,先入党,后投入组建4支队活动,并当了4支队教练。经过实战考验,1934年秋提任支队长。后调任清涧2支队改编的红2团团长,归红27军。之后为了发展壮大红军,又调他为绥德、吴堡、佳县、米脂2·5纵队的纵队长,后改编成战斗团,任团长。1935年春组建的红5团,5个连队的连长都是原15支队、6支队中出类拔萃的班长、分队长。

(二)从地方知识分子中选招干部

吸收革命知识分子,经过实践锻炼培养成为干部,是吴堡红军干部队伍的又一个来源。

吴堡县在红军武装初建时,陕北特委就是这样做的。陕北游击队第4支队的政治委员、经济员(支部书记)都是高小以上毕业生,有的还上过高中。如贾庆林、慕生桂、王国昌、张汉民、薛翰臣。以后组建的红5团5个连指导员都是高小毕业生,如慕生珠。战斗团、独立团各连的政治指导员都能写能算。团级首长,有的读过红大。抗日战争时期,警备8团、河防游击队、保安大队搞政治工作的都是知识青年。

二、培养教育

(一)在职学习

革命战争年代,驻吴堡部队就建立有干部学习制度。因为经常打仗,学习时间均安排在休整期间。县警卫队配备理论教员或文化助理员,一般安排在早上。县武装部确定的学习日是每周三次,雷打不动。

(二)短期轮训

战争年代,短期轮训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主要形式。吴堡县营级以上干部薛英桂、李有益、贾庆林都读过抗日军政大学或军事院校。连级干部送教导队培训。

三、转业、复员

(一)转业

部队干部退出现役,保留干部身份,转由地方政府安排适当工作,谓之转业。是保证军队干部队伍新陈代谢的重要方式。

新中国成立前,战斗频繁,干部伤亡较大,部队又处于发展壮大中,干部补充不足,转业很少。只有个别伤残的,地方政府予以安排,或教学、或从商。1955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颁布后,部队转业工作步入正规轨道。

20世纪50年代,吴堡县接受安置转业干部6人。60年代接受安置转业干部8人。1970~1989年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8人。

(二)复员

干部复员始于战争年代。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驻吴堡部队均有一批因伤残、年老和不适宜在部队工作的连排干部,在本人自愿的情况下被安排复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吴堡县无驻军,县人民武装部门协助县民政部门安置复员军人。1955年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度,有一大批干部被安置复员。1957年5月23~25日,第一批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吴堡籍复员军人回乡,受到县党、政、军领导和群众的欢迎,吴堡接收5人。1964~1978年,又接收了83名复员军人,其中安置工作9人。1980年,根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规定,连排干部均以转业安置。1981年以后,除个别本人要求,经组织批准或不宜保留干部身份者外,对干部一般不作复员安排。

复员干部离休时,按规定发给一次性复员费、安家费。患有慢性病的,视病情发给一定数量的医疗、生活补助费,自愿回农村的发给一定数量的回乡生产补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