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手中仍攥着一把订单,客户打电话催货,李嘉诚骑虎难下,延误交货就要罚款,连老本都要赔进去。他亲自蹲在机器旁监督质量,然而,靠这些老掉牙的淘汰机器,要确保质量又谈何容易?再加上大部分工人,只经过短暂培训就当熟练工使用,他们能够操作机器将制品成型,已是很不错了。
推销员带回的客户的反馈,令李嘉诚不寒而栗,客户拒收产品,还要长江厂赔偿损失!
客户都是中间商,他们或将产品批发给零售商,或出口给海外的经销商。塑胶制品早已过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好年景,用户对制品的款式质量变得挑剔起来,塑胶工厂日益增多,竞争自然一天比一天激烈。竞争的法则是:优胜劣汰,粗劣的产品必然会被逐出市场。
事态实在是太严重了,质量就代表着信誉,信誉又是企业的生命线。事业的航船,飞扬风帆,就遇到惊涛骇浪。
危机之中的李嘉诚,真正体会到做老板的难处。他虽然做过塑胶裤带公司总经理,全盘掌管日常事物,可重大决策仍是老板做决定。现在身为一业之主,就要承担一切风险的责任。“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许多处于景气中的业主,仍是这种心态。李嘉诚太年轻,余勇可沽,而却没有想到创业的种种困难。
晚年李嘉诚曾说:“人们过誉称我是超人,其实我并非天生就是优秀的经营者。到现在只敢说经营得还可以,我是经历过很多挫折和磨难,才悟出一些经营的要诀的。”
李嘉诚再次遇到了人生的磨难,以前的经历很多是无法预料的天灾人祸;而这一次呢?却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失误才造成的。对刚刚创业的李嘉诚来说,此时没有坚定的毅力和突出的能力就会彻底失败。
仓库被质量欠佳和延误交货退回的成品堆得满满的。索赔的客户纷至沓来。还有一些新客户上门考察生产规模和产品质量,见这情况扭头就走。
“不怕没生意做,就怕做断生意。”李嘉诚此时的处境正中了后者。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没有了客户,企业靠什么生存,李嘉诚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产品积压,没有进账,原料商仍按契约上门催交原料贷款。李嘉诚上哪去弄这笔钱?他被逼急了,就说:“我实在拿不出钱,你们把我人带走。”原料商笑道:“你想得美?我们要你干什么?我们要的是钱!”原料商扬言要停止供应原料,并要到同业中张扬李嘉诚“赖货款的丑闻”。这又是一道杀手锏。
真可谓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屋漏偏遭连夜雨。银行得知长江厂陷入危机,派职员来催贷款。被弄得焦头烂额、痛苦不堪的李嘉诚不得不赔笑接待,恳求银行放宽限期。企业的生机大权完全掌握在银行的手中,长江厂被逼到遭清盘的边缘。
长江厂此时出现了严重危机,不得不裁员,被裁的员工家属上门哭闹,在厂上班的担心后路,忧心忡忡。那些日子,李嘉诚的脾气不免有点暴躁,动辄训斥手下的员工,向员工发脾气,全厂士气十分低落,人心浮动。
黑云压城城欲摧。长江塑胶厂面临着遭银行清盘、遭客户封杀的生死存亡的严峻局势。
质量就是信誉,信誉是企业的生命。现在质量没有了,信誉也没了,那么企业的生命又怎么存在呢?李嘉诚竟然铸成如此大错,他深为自己盲目冒进痛心疾首。
李嘉诚在母亲的开导下,痛定思痛,以坦诚面对现实,力挽狂澜。
李嘉诚的第一招是“负荆拜访”。
首先要稳定内部员工的情绪,这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前提条件。因此,李嘉诚向员工坦率承认自己的经营错误,并保证绝不损害员工的利益,希望大家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李嘉诚是个说到做到之人,大家很相信他的为人,于是大家都安下了心,工厂士气也有了提高。
等到员工的情绪安定之后,李嘉诚就一一拜访银行、原料商、客户,并向他们认错道歉,祈求原谅,并且承诺在放宽的期限内一定偿还欠款,对该赔偿的罚金,一定如数付款,一分一厘不少。
李嘉诚向大家坦言工厂面临的空前危机随时都有倒闭的可能,恳切地向对方请教拯救危机的对策。
李嘉诚用自己的诚实和真诚感动了很多人。大家都是业务伙伴,长江塑胶厂倒闭,对自己同样不利。于是银行、原料商和客户一致放宽期限,使李嘉诚有了收拾残局、重振雄风的宝贵时间。
李嘉诚的第二招是立即普查库满为患的积压产品,将其分门别类、选好汰劣,然后集中力量推销,使资金得以较快回笼,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解了燃眉之急,缓了一口气。
李嘉诚的第三招是利用缓冲的喘息机会,对工人进行技术岗位培训,同时筹款添置先进的新设备,以保证质量。
李嘉诚百般努力,在银行、原料商和客户的谅解下,终于一步一步地捱过难关。
到1995年,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被裁减的员工全部回厂上班,并且,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令他们感恩至深。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开全厂员工大会。他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
员工们欢声雷动。
李嘉诚心里激动万分,眼含热泪对全厂员工深深地三鞠躬感谢大家在长江厂最困难的时候同心协力。之后,李嘉诚亲手又给全厂每一个员工分发红包。
灾劫和磨难可使人灭亡、消失,但也可使人振奋。这种人可从中汲取动力,成为向上攀登的台阶,就如一块好钢,越淬火,越坚硬。
一个成功人士必定是属于后者的。
多次的挫折和磨难,使李嘉诚变得更加成熟稳重。正是这次反向的动力,促成李嘉诚由一个余勇可沽、稳重不足的小业主迅速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商人。后来,李嘉诚甚至说:“我有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有那一次挫折作为基础。”
这次磨难之后,李嘉诚就为自己立下了座右铭,并且把它做为一生的行动准则:
“稳健中寻求发展,发展中不忘稳健。”
3.成功而独到的用人策略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上形势。”
“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
“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伟大的企业家必有伟大的慈善心
长江大厦是李嘉诚的发福地,既是他地产大业的基石,又是他赢得“塑胶花大王”盛誉的老根据地。
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
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
长江的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
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
“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
在一些场合,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
李嘉诚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你的所作所为很令人感动,很多厂子当员工老了的时候,老板就不管他了,而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
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
赚钱是商人创业的目的,当工厂不能盈利时,理所当然的就要关闭工厂。
都说商场是无情的。李嘉诚却化无情为有情,上演一幕幕动人的人情戏。
李嘉诚“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的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给予我们教益。
唐太宗李世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为官之道,李嘉诚将其用在了商场上。
确实,没有广大的员工卖力苦干,最有本事的老板也是孤掌难鸣,成不了气候的。
相反,企业富有凝聚力,员工精诚团结,为老板出力,这个企业必定大有前途。
找到自己真正的左右手
知人善用是一个公司求得发展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在香港曾传为美谈。
香港某周刊在《李嘉诚的左右手》一文中,探讨李嘉诚的用人之道说:
“创业之初,忠心苦干的左右手,可以帮助富豪‘起家’,但元老重臣并不能跟上形势。
“到了某一个阶段,倘若企业家要在事业上再往前跨进一步,他便难免要向外招揽人才。
“一方面以补元老们胸襟见识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是利用有专才的人才,推动企业进一步发展。
“故此,一个富豪便往往需要任用不同的人才……“李嘉诚用人之道,非常卓越。如果长江实业的发展过分依赖那些元老重臣,就不会有现在的规模。
“长实在80年代得以急速扩展及壮大,股价由1984年的6(港)元,升到90元(相当于旧价),和李嘉诚不断提拔年轻得力的左右手实在大有关系。”
元老重臣经验丰富,老成持重,但拙于开拓,缺乏闯劲。
事业处于上升期,则需要勇于开拓。企业越来越大,就需要科学管理,就需要专才。
如果说,创业之初需要忠心耿耿、同甘共苦。随着事业扩展,单凭这些便很不够了。
这时候,十分需要青年人的闯劲。
霍建宁、周年茂、洪小莲是李嘉诚最得力的助手。
霍建宁是一个专业管理人才,是长实管理层的一个后起之秀,他毕业于香港大学,后赴美深造,1979年回港后即到李嘉城旗下,李嘉诚十分欣赏他,1985年任命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升为董事副经理。
那时,霍建宁才35岁。
传媒称他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卷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策划或参与抉择。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在于最终决策。
从李嘉诚如此器重他,则可知霍建宁是一个有非凡才能的人。
霍建宁的年薪和董事袍金,以及非经常性收入如优惠股票等,年收入在1000万港元以上。
人们说霍氏的点子“物有所值”,他是香港食脑族(靠智慧吃饭)中的大富翁。
李嘉诚还要霍建宁培育他的儿子李泽楷。
从这里看出,李嘉诚十分重视专业管理人才,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
李嘉诚在实践中证实霍建宁确实具备超常的经商才华后,能够不拘一格(年纪轻)委以大任。
再者,让霍建宁得到与其付出相应的收益。
与霍建宁任同等高职的少壮派,有一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的父亲是长江的元勋周千和。
周年茂还在读书时,李嘉诚就十分看重他,把他作为长实的骨干培养,送他去英国专修法律。
周年茂回港即进长实,李嘉诚指定他为公司的发言人。
两年后的1983年即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周千和一道被擢升为董事副总经理。
周年茂任此要职的年龄比霍建宁还小,才30出头。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老臣子的犬马之劳,故而“爱屋及乌”周年茂的“高升”,不能说与李嘉诚的关照毫无关系。但最主要的,仍是周年茂的实力。
据长实的职员说:“如果这样说,那真是太不了解我们老板了,即使是皇亲国戚,如果没有才能,他是一个也不会用的。年茂年纪小,可确实有本事呀!”
周年茂任副总经理,是顶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
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发展,都是周年茂具体策划落实的。
周年茂肩负的责任比盛颂声还大。他不负众望,得到公司上下“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好评。
长实参与政府官地的拍卖,原本由李嘉诚一手包揽。现在同行和记者常能见着的长实代表,是一张文质彬彬的年轻面孔——周年茂。
只是金额巨大的项目,“李超人”才亲自出马。
周年茂外貌像书生,却有大将风范,临阵不乱。该竞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令李嘉诚感到放心。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周年茂,财务策划有霍建宁,楼宇销售则有女将洪小莲。
在长江地产至长江实业的初期,这些工作全由李嘉诚亲手操纵。
现在,李嘉诚的领导角色,由管事型变成管人型。
正如商场战场流行的一句话:“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
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与事务,李嘉诚仍得亲力为之。
从这里看出,李嘉诚确实很念旧,以至爱屋及乌。
更重要的是他尊重及任用贤能。假如周年茂只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那么,李嘉诚要答谢周千和的方法有许多许多,简单地说,可以送他一笔钱,但绝不可能拿自己的事业作儿戏。
李嘉诚得到他们的协助,使他放下了对琐事的管理,而将精力放在更大的事业上。
“指挥一人”的观念是上乘的法则,李嘉诚就是这样实践着的。
洪小莲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
洪小莲在60年代末期,长江上市时,就跟随李嘉诚任其秘书,后来又任长实董事。
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人长得靓,风度好,待人热情,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提起洪小莲,无人不晓。
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