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市值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她:“洪小莲是个有魄力,有才干的女强人。”
80年代中期,长实管理层基本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到40岁的少壮派。
周年茂说:“长实内部上下两代人的目标与管理是一致的并无矛盾,而且协调得很好,现在长实的发展就是很好的证明。”
使用年轻人,使长实锐意进取,富于活力。
年轻人精力旺盛,工作效率高。像洪小莲,她的工作颇似长实的总理,不但事无巨细、千头万绪都到她这里汇总,而且她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她都要一竿子插到底。
这样,没有旺盛的体力精力智力,没有日理万机的工作效率,是不可想象的。上了年纪的人就缺少了这些。
4.从远见中追求高效益
李嘉诚有许多戒功的诀窍,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远见从何而来,他经常留意供求关系,观察供求对比以及市民的购买力。这是远见产生的基础环节。
在众多的经济情报面前要使用很多头脑去加工整理,这些头脑不是一般头脑,而是有丰富知识的头脑、专家型号的头脑。从而使每项预见、预测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李嘉诚是个很注重实效的企业家。很多企业家都在追求高效益,但都没有得其真经。其实高效不是能强求追来的,你必须要有远见,根据市场的发展动向,预测未来事物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上找到高效益的突破口。如果没有任何预见性,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就像战场上、文坛上有天才一样,商业中也有天才。李嘉诚先生就是少见的天才,他的预测,百试不爽。
1958年,李嘉诚看到香港几乎每一个公共场所、办公室乃至每一个家庭,所有装饰都离不开塑胶花,连朋友送礼也要送塑胶花。而这些繁复的塑胶花装配工作被很多家庭视为副业,街头巷尾之间的妇孺都踊跃参加制作,香港因此而成为塑胶花的海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会物极必反,装饰用的塑料花也如此。虽然当时欧美塑胶花市场盛极一时,但不久的将来,崇尚新潮、新鲜的欧美人士必然会种植活色生香的鲜花来增添生活情趣。
李嘉诚果断地决定马上“转轨”,重新生产塑胶玩具。他开始减少塑胶花生产线,从事塑胶玩具的生产。一方面成批引进纵式全部自给自足的生产设备,其中包括有设计及制模部,注塑成型机、吹塑成型机、环塑成型机系列机械化自动装配线,以及玩具衣服的缝纫制作设备等等。另一方面开展广告宣传,使长江生产的塑胶玩具逐渐跻身国际市场,源源不断地把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64年以后,香港塑胶受到人们的冷淡。所有塑胶花生产厂家和塑胶花经销商,都在产品积压下,压低了价格,在塑胶花战场上激流勇退的李嘉诚,开始生产塑料玩具。
长江的塑胶玩具不但畅销欧洲、美洲、澳洲甚至南非等国,在香港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出口数额达1000万美元。
无论如何,一个善于捕捉机会的人,总是能够洞察先机,抓住机遇,努力拼搏。他始终有一颗强烈进取、不断革新、探索新方法的心;寻找出奇制胜的途径来发展公司业务的李嘉诚,从第一次做业主的经验中,更加体会做业主的广阔前景,深知随着香港工商业的迅猛发展,房地产在商业界中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很有发展前途。
李嘉诚先生有许多成功的诀窍,他说:“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远见从何而来,他经常留意供求关系,观察供求对比以及市民的购买力。这是远见产生的基础环节。避免负债过多的经营方式,更可掌握着现金,在某些商品不景气时,进行廉价收购。
预见、善预测是一个企业家必备的天赋。在众多的经济情报面前要使用头脑去加工整理,这些头脑不是一般头脑,而是有丰富知识的头脑、专家型号的头脑。从而使每项预见、预测都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上。
把握时机,审时夺势。研究、准备时要细心,等待机会时要耐心,作出决定时要果断,重大决策要有预见性,走在别人前面是很重要的。
5.“未购先想卖”的收购术
中国古老的生意人有句话说,“未购先想卖”,这就是我的想法。当我购入一件东西时,会作最坏的打算,这是我在百分之九十九的交易前,所要想的事情,只有百分之一的时间,是想到可赚多少钱。
李嘉诚的收购战术在华商中是最有名的,他力助船王收购九龙仓一点更是收购史上最着名的“蛇吞大象”案例。而收购怡和洋行则是李嘉诚的收购艺术的另一种体现。
1832年怡和洋行在广州成立,创始人是大鸦片商渣甸(又译查顿)与马地臣。香港开埠后的1841年,怡和将总部迁往香港,是19世纪香港四大洋行之一。1855年,渣甸的侄女婿威廉·凯瑟克来华为怡和工作,渐渐爬上怡和大班之位。百余年来,凯瑟克家族共有5人任怡和大班,该家族控有怡和10%至15%股权,为第一大股东,怡和也由此被认为是凯瑟克家族的基业。
新中国成立后,怡和在华资产损失在1000万英磅以上,这在当时是一笔浩大的数目。怡和高层一直对共产党政权持戒心,奉行“获利在香港,发展在海外”的方针,海外分据点达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其70年代,怡和对香港信心渺茫,大力拓展海外业务,收购英国怡仁置业、夏威夷及菲律宾糖厂、中东TTI石油和南非雷民斯公司。战线太长,回报率低,资金枯竭,又不得不出售。而华资财团趁势急剧扩张,怡和这只商界老狮子愈显沉沉暮气,渐不敌这批虎气生生的华南虎了。
怡和系包括怡和、置地、牛奶国际、文华东方等一批大型公司,拥有中区黄金地段大厦物业、国际一流酒店、百余间超级市场及精品零售连销店等。全系论控股地位,怡和最显;若论资产,置地坐大。故而怡和系又称怡置系。
80年代初,置地将触须由海外缩回香港,参与白笔山豪华住宅区建设、美丽华酒店旧翼重建,收购香港电话及港灯集团近三成半股权。更令人瞩目的是1982年,破纪录地以47亿多港元巨资投得中区地王,兴建交易广场。置地债台高筑,负债达100亿港元的天文数字。
1982年秋,撒切尔夫人访华,香港爆发信用危机,地产市场凄云笼罩。偿债本不成问题的置地如今大成问题,银行紧逼,偿债无力。1983年,怡置大班纽璧坚颓然下台,西门·凯瑟克走马上任。不幸,凯瑟克亦无回天之力,置地不得不把所持港灯及电话公司的股份,先后出售给长实系和黄与英国大东电报局。
此时,九龙仓、和记黄埔、会德丰、港灯集团等大型英资企业,先后落入华人财团之手。两年前,市场便盛传,华人财团下一个目标将会是置地了。因为,华人财团几乎是清一色的地产建筑商,谁不垂涎置地在中区的豪楼名厦?
早在包玉刚收购怡和系的九龙仓时,怡和高层对华资的凯觎已有防备。纽璧坚在财务顾问协助下,重整全系控股结构,核心是怡和与置地互控,即怡和控股与怡和证券控制置地四成股权,置地反过来控制怡和控股的四成股权。证券分析家将此称为“连环船结构”,怡和置地互控,大大强化了抵御外敌的能力。
不过,连环船结构也有颇大的破绽,敌手若控得一船,就可与另一只连锁的船展开贴身肉搏战了。一损俱损,后果更可怕。
1984年间,怡和置地双双跌入维谷,累累债务使投资者信心大降,股价滑落,其中怡和最惨,市值才30亿港元左右;置地情况稍好,仍有100亿港元,柿子先拣软的捏,市场一改原有的传闻,说华资财团下一个目标是怡和,进而控制置地。
不时有股评家对怡置系的防御体系发表高见,有人称互控的股权结构,如两只大闸蟹,各用一只钳子把对方钳紧钳死,然后又各腾出一只钳子来抵御外敌。两者虽然同系,同一位大班,而两者股东利益并非一致,致使各伸出的一只钳子不能协调作战。
又有人说,并非纽璧坚设计的互控结构不好,而是怡和大势已去。若10多年前,怡和这头雄师酣睡,亦无人敢扰其美梦,更何谈斗胆拽一根须毛下来。
西门·凯瑟克上台后不久,请英国以拯救破产公司而闻名的戴伟思主理置地的业务。到1996年,他又从美国请来投资银行家包伟士,重组怡置系结构。
西门·凯瑟克已看到互控结构的破绽。
包伟士登场后,设计了怡置脱钩的计划。1986年10月,重组计划出台,置地宣布将全资附属公司牛奶国际分拆上市,尔后又宣布将另一间全资附属公司文华东方分拆上市。1987年2月,怡和控股宣布成立怡和策略(怡策)。据1988年6月号的《星岛经贸纵横》,改组后的怡和系控股结构为:
怡和控股与怡和策略互控,怡控占有怡策19%股权,怡策控26%怡控。怡和控股、怡和策略分别控置地11%和15%股权;分别控牛奶国际9%和27%股权。怡和策略控35%文华东方。
凯瑟克家族控有怡和控股的股权,据传在10~15%之间。
这样,凯瑟克家族的大本营怡和如铜墙铁壁,同时又击碎了凯觎者欲借收购怡和而达到控制置地的企图。凯瑟克家族的主要利益在怡和,故而包伟士的做法迎合该家族的私念。
有人说:“包氏结构”顾此失彼;也有人说是凯瑟克家族“保帅舍车”。凯瑟克家族削弱了对置地的控制,外敌入侵置地的可能性也就相应增大。因此,证券界认为已将怡和迁册海外、行将大举走资的凯瑟克家族,有意将置地这块大肥肉,悬在“垂涎欲滴”的华南虎面前,待价而沽,好卷资远走高飞。
李嘉诚一直对置地拥有的中区豪楼名厦情有独钟。经过70年代末80年代中的系列收购,长实系实力大增。现在,置地被置于怡和核心结构的外围,壮志未酬的李超人,岂有不购之理?
市场言之凿凿,李超人与“包大人”(指包玉刚)欲再次联手合作,吞并垂暮狮子置地,1987年股灾前几个月,各种收购的传闻,随股市冲天的牛气甚嚣尘上。众多财大气粗的华商翘楚,均欲染指置地:长江实业的李嘉诚,环球集团的包玉刚,新世界发展的郑裕彤,新鸿基地产的敦得胜,恒基兆业的李兆基,信和置业的黄廷芳,香格里拉的郭鹤年等等,皆在此列。另外,尚有股市狙击手剂銮雄,亦有意趁虚而入,狙击这个庞然大物。
传说刘銮雄登门拜访怡置大班,提出以16港元/股的价格,收购怡和控有25%的置地股权。西门·凯瑟克愤然拒绝,一则嫌刘氏心欲太贪,出价如此之低;二则刘氏在股市名声欠佳,置地毕竟是怡和的“爱女”,“为父”总想为“爱女”找一个殷实厚道的婆家。
“心水”(头脑)甚精的刘氏顿时无辙,悻悻告退。又有诸多“大粒佬”(大老板)接踵而至,一一拜访凯瑟克大人。凯瑟克愈加囤积居奇,即不彻底断绝众猎手念头,又香饵高悬,惹人欲罢难休,欲得不能。
流传最广的数以李嘉诚为首的华资财团。
李嘉诚的威名,凯瑟克早已如雷贯耳。他们还在港灯一役中交过手。超人出马,西门·凯瑟克不敢怠慢,更不敢掉以轻心。李嘉诚表示愿意以17港元/股收购25%置地股权,这比置地其时10港元多的市价,溢价6元多。西门·凯瑟克对这个出价仍不满意,同时他也未把门彻底封死,作出一副很坦然很有诚意的样子:
“谈判的大门永远向诚心收购者敞开——关键是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
李嘉诚等人与凯瑟克继续“讲数”(谈条件),双方分歧仍颇大。华资财团告辞,商议对策,约定下次谈判。李嘉诚不想表现得太积极,他一如收购港灯一样,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有利的时机。此际,香港股市一派兴旺,攀上历史巅峰。
天有不测风云。扶摇直上的香港恒指,受华尔街大股灾的波及,一泻千里。1987年10月19日,恒指暴跌420多点。被迫停市后的26日重新开市,恒指再泻1120多点,股市残骸遍地,一片哀号。
香港商界,多惊恐万状,形如过河泥菩萨,自身难保,哪有余勇卷入收购大战?自救是当务之急,置地股票跌幅约四成,凯瑟克寝食不安,李嘉诚的百亿集资计划出台,能否如愿,尚属未知数。
李嘉诚的“百亿救市”,成为当时黑色熊市的一块亮色。证券界揣测,资金用途,将首先用作置地收购战的银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