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法律法的门前
3229800000002

第2章 引言(1)

本书由弗兰茨·卡夫卡的小说《审判》中一则寓言开始,讲的是法及其混乱与矛盾。主人公遇到的具体法律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遭遇的折磨。读罢寓言,你想要的可能不是一场思辨,而是一个简明的答案,因为寓言的含义是混沌的,逻辑上也不甚明晰。但在法的门前这个有纵深的场景里,无疑充满着张力,使你无法释怀,唯一的安慰是更多的思考和深入的追寻。

法的门前

弗兰茨·卡夫卡

法的门前站着一个守门人,有个乡下人来到他面前,请求进门去见法。守门人说,现在还不能放他进去。乡下人问,过一会儿是否允许他进去?“可能吧,”守门人答道,“但现在不行。”

通向法的门像往常一样敞开着,守门人照例站在门的一旁,于是乡下人探身向门内窥望。守门人看到了,笑着说:“如果你这么想进去,就进去吧,不必得到我的允许。不过,你要注意,我是有权力的,而我只是最卑微的一个。里面的每座大厅门前都有守门人站岗,一个比一个更有权力。就说那第三个守门人吧,连我都不敢正眼看他。”

乡下人不曾料到自己会被拦在法的门外,他原以为,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晋见法。他更切近地看着这个身穿皮外套、留着鞑靼胡须的守门人,觉得最好还是等得到许可后再进去。

守门人给他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他就坐在那里等,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为了获准进去,他做了多次尝试,不厌其烦地乞求着守门人。守门人则不时和他拉些家常,不过,像大人物一样,所提的问题很没有人情味儿,而且结论总是“还不能进去”。

乡下人为自己的旅程准备了很多东西,他不惜贵重,希望买通守门人。守门人照单全收,每次收礼时都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还有什么事该做而没做。”

在那段漫长的日子里,乡下人几乎是不间断地观察着守门人。对他而言,这个人是他与法之间的唯一障碍。开始几年,他大声诅咒自己的厄运;后来,因为衰老,他只能喃喃自语了。由于长年累月的观察,他连守门人皮领上的跳蚤都熟悉了,他甚至请求这些跳蚤帮忙说服守门人改变主意。

最后,他的眼睛变得模糊,不知道周围的世界真的暗了,还是眼睛在欺骗他。恍惚之间,他看到一束光线从法的大门里射出。现在,他的生命正接近终点,弥留之际,他将整个等待过程中的所有体会总结成一个问题,准备向守门人提出来。他招呼守门人到跟前,因为他已不能抬起自己正在僵硬的身体,守门人不得不把身子俯得很低才能听清他的话。

“你现在还想知道什么?”守门人问道,“你没有满足的时候。”“每个人都拼命要到法的面前,”乡下人回答,“可这么多年来,除了我,竟没一个人来求见法,怎么会这样呢?”守门人看出乡下人已筋疲力尽,听力正在衰竭,于是在他耳边喊道:“除了你,没有人能获准进入这道门,因为它是专为你开的,我现在要去关上它了。”

★寓言是一种古老而古怪的教育形式,在各种经典当中被广泛运用。寓言往往意味深长,很难归结为一个论点、一条信息或一句口号,我们的心智拼命去发现它似乎尽在掌握同时又无法捕捉的含义。寓言的每一行,分开来看是可以理解的,但它的整体意思却无从把握,所以经得起反复的阅读,并且每一次都有新的收获。关于法,卡夫卡勾画的图景给我们什么教诲?它让我们沮丧、愤懑,还是烦恼不安?这些不良感受的背后又是什么?理查德·迪尔戈多说:

故事、寓言、编年史和叙事体是强有力的摧毁思想定式的工具。所谓思想定式就是一组预设观点、公认至理和共享知性。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法律和政治理论产生了。它们像一副戴了很久的眼镜,近在眼前却视而不见,只用来扫描和诠释世界,而其自身却几乎从未受到检视。被压迫者所讲的故事通常是冷嘲热讽,贴近底层,不加渲染的。讲故事有巩固共同体的作用:故事,建立一致性,建立共享的文化,从而建立更深厚、更重要的道德规范。但是,故事与反故事有着同等重要的摧毁作用。它们能够显示过去的信仰是荒谬可笑、自私自利或者残暴冷酷的;它们还能让我们知道如何躲避非正义的排斥,知道何时应当重新分配权力。

迪尔戈多的这些看法适合卡夫卡吗?卡夫卡的寓言具有革命的潜能吗?

卡夫卡通过一位教士与K的对话,向我们展示了《法的门前》这则寓言的复杂和多义:

“就这样,守门人欺骗了乡下人,”K说,深深地被故事吸引住了。

“不要匆忙,”教士说,“不能不加验证就接受一种意见。我给你讲的这个故事,里面可没有提到欺骗。”

“但这足够清楚了,”K说,“守门人只是在一切都无法挽回时才把真相告诉乡下人。”

“可此前并没有人问这个问题,”教士说,“你还必须考虑到,他只是一个守门人,他也是在尽职责。”

“你为什么认为他尽了职责?”K问,“他没有尽到职责,他的职责应该是将所有的陌生人拒之门外,但却应当让乡下人进去,因为门就是为这个人开的。”

“你没有充分尊重原文,在篡改故事情节,”教士说,“关于进门去见法,故事里有守门人的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在开头,一句在末尾。第一句话是:现在不能放他进去;另一句话是:这道门是专为你开的。但这并不矛盾,相反,第一句话甚至暗示了第二句话。人们几乎可以说,守门人暗示将来可能让乡下人进门,就是在超越自己的职责。当时,他的职责显然只是拒绝让人进去,而许多评论家对竟然有这样的暗示感到惊讶,因为守门人看起来是一个对职责一丝不苟的人。在那么多年里,他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岗位,直到最后一分钟才把门关上;他意识到自己职责的重要性,因为他说‘我是有权力的’;他尊重上级,因为他说‘我只是最卑微的一个’;他不多嘴,因为那么多年里他只提一些‘很没有人情味儿的问题’;他没有受贿,因为他在收礼时说‘我收下这个只是为了不让你觉得还有什么事该做而没做’;只要与他的职责相关,哀求与暴怒,他都不为所动,因为我们知道,乡下人‘不厌其烦地乞求着守门人’;最后,甚至他的外貌都暗示他是一个因循守旧的人,留着鞑靼人的黑胡须。谁能想象一个更忠诚的守门人呢?守门人性格中还有其他因素有利于任何求见法的人,也使人很容易理解,他竟然超越职责去暗示将来可能让乡下人进入法的大门。不能否认,他有点头脑简单,还有些自负,从而影响了他的理解力。评论家们指出:‘对同一事情的正确理解和错误理解,不完全是相互排斥的。’不管怎样,人们必须承认,这种简单与自负虽然不很强烈,却很可能削弱了他对大门的守卫。还必须加上一个事实:守门人似乎是一位天生和蔼可亲的人,并没有一直摆出盛气凌人的架势。最初,他还玩笑似地邀请乡下人尝试自己进去,后来他也没有把乡下人赶走,而是给乡下人一条凳子,让他坐在门边。这许多年来,他忍耐乡下人的出现,做些简短的交谈,接受馈赠,礼貌地允许乡下人当着他的面大声责骂应由乡下人自己负责的命运——所有这些都使我们推断出他具有一定的同情心,并非每个守门人都会这样做。最后,乡下人对他做了个手势,他就低低俯下身去让乡下人有机会提最后一个问题。守门人知道一切就此结束了,他的那句话‘你没有满足的时候’只不过是一种温和的不耐烦。有些人甚至再推进一步,认为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友好,虽然其中也有某种俯就。无论如何,守门人的形象都与你所想象的很不相同。”

“你比我研究这个故事更仔细,时间也更长,”K说。他们沉默了一会儿,然后K说:“这么说,你认为乡下人没有受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