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洛川县军事志(公元前406年—2005年)
3244700000038

第38章 军事人物(1)

洛川从古代至近现代,战事频繁,军事人物荟萃。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忠于其所代表的阶级,征战戍边,各奋其勇,为国家的统一、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记述着名军事将帅的生平、战绩,对于了解他们的戎马生涯、在军事上的地位和研究军事历史,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指挥员的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彪炳千秋,将激励我们不忘过去、珍惜今天、创造明天。

本章分传、录、表三部分。人物传,主要收录从古至今对洛川具有重要影响的军事将领、农民战争领袖;红军干部,洛川游击队创始人,国民党军军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师职以上干部。人物录,主要收录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团职以上领导干部(含相当技术职务干部),游击队创始人,荣立二等以上战功人员,革命烈士。人物表,主要收录不够入录条件的其他优秀人武部干部、民兵、老红军及洛川籍荣立三等功以上人员。

人物传以卒年为序,人物录以生年为序,人物表以任职时间和立功时间为序,烈士名录按历史时期排列。

第一节人物传

一、古代人物

白起(?~公元前257年)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军事家。又称公孙起,陕西眉县人。秦昭王时从左庶长官升至大良造,屡战获胜,夺得韩、魏、楚、赵诸国很多土地,秦昭王二十九年(前277)被封为武安君,食邑上郡。长平之战大胜赵军,坑杀俘虏40余万,为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曾在洛川封地,屯兵蓄将。后为相国范雎所不容,对其罗织罪名加以诬陷。秦昭王五十年(前257)十一月终被昭王赐死。

冯异生卒年月不详。东汉征西大将军,刘秀部将。曾驻节洛川县西安宫寺一带,冯异居功不争功,诸将并坐论功,他常退避大槐树下,军中因号“大树将军”。破赤眉,定关中,百姓归心,称咸阳王;进军义渠,领北地守;破匈奴兵,定安定、上郡等郡,封夏阳侯,功德于秦最盛。

杨谊生卒年月不详。洛川黄章乡太平村人。为隋代戍卫京师的左卫郎将,官居五品。

杨敏(约595~643)杨谊之子。字祧汤,又字依仁。隋大业十年(614)左右,被鄜州大总管推荐担任校尉,其“夙静边壕”,剿灭隋末唐初匪患,安定地方,建立军功,“又使敷奏丹墀”,被擢升为飞骑校尉,在京师长安担负戍卫任务。杨敏“壮气纵横,风情倜傥”,受到左屯卫大将军的器重,得知其为将相之后,特奏授京畿望远府之统帅折冲都尉的副职果毅都尉,领兵千余。贞观十四年(640)唐亡,高昌政权在吐鲁番建立,滋事扰民,杨敏被授予西州岸头府果毅都尉,又授其上柱国广饶县开国男、封邑300户之勋爵,赴今吐鲁番东南的西州岸头府担负“静乱宁民”的重任。在任三年间“日驭不停,践鳞滨渤”,终于病卧军营,仍然关心处理军务大事,于贞观十七年(643)三月以身殉职。朝廷追封为游骑将军、上柱国广饶县开国公,享秩禄从二品之爵位。

李显宗(1110~1178)原名李世辅,南宋抗金名将。绥德军清涧(今榆林清涧县)人。唐以来世袭苏尾九族巡检。金人占领延安后,随父李永奇举家迁往鄜城(今土基镇境东北)居住。少年即胆识过人,17岁随父投军,一次曾孤入金营斩敌17人,获军功,被破格提为王庶军副将。宋绍兴七年(1137)被授为延安招抚副使,斩退夏军归宋。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任保信军节度使、浙东副总管。隆兴元年(1163)六月,意冷心灰,请辞归田。

刘宣生卒年月不详。秦凤路兵马都监。祖籍河东(今山西省),因避兵乱寓居洛川。金人入陕,刘宣送蜡书,秘密与秦凤路副总营吴玠相约,说服金将任拱等率部归宋。此事被告发后,金人取宣缕劈之,以示惩处,家属发配曹州。

屈林生卒年月不详。字伯翁,原籍湖广汉阳。宋末元初,受纳参战,足智多谋、英勇善战。在元朝创建时期,被蒙古王室授以行军大元帅之职,镇守洛川一带,后任世袭洛川令。贠不花夕生卒年月不详。洛川朱牛乡贠家原村人。元朝人。任千户,后以功授武勇将军。

邵进录生卒年月不详,民间传称“邵蝎子”,洛川黄章乡下珊瑚村人,明朝中期洛川农民起义军领袖。明正德七年(1512)十月,与李午领导了洛川的农民起义。攻破洛川城,逼知县田济携印逃跑。后挥师出击黄龙山,占据白水、澄城,四处打击明军,后起义军被潼关卫指挥张潜率军镇压,邵被杀。

王明福生卒年月不详。洛川县老庙镇板胡村人。12岁时从军至新疆伊犁,驰骋疆场,屡立战功,封为副将。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北京督带马步兵10余营与八国联军激战于东交民巷。后以功授南阳总兵,未及赴任而卒。

二、红军干部

孟芳洲(1905~1933)又名舫洲,瀛洲,字介人,化名老侯,洛川县石头镇寨头村人。

民国十二年(1923)考入榆林中学,接受了同校李子洲、魏野畴、杨明轩等革命者进步思想。民国十三年(1924)秋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十四年(1925)春转入渭南固市渭阳中学,参与校学生会领导工作。7月参加省学联并任西安党团特支宣传部部长。冬,进入上海社会大学读书,受瞿秋白、恽代英、任弼时等革命先辈教诲,积极组织在沪求学的陕籍青年成立陕西同学会,创办《新群》半月刊,宣传革命,抨击时弊。12月4日在《西安评论》发表《怎样叫做觉悟的青年》,号召青年改变中国的落后现状。民国十五年(1926)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十六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受中共组织派遣返陕,在共青团陕甘区委党团特支从事宣传工作,并为国民革命军驻陕总部筹办干部培训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春,陕西久旱无雨,官府紧逼粮款,4月24日,孟与党团特支其他负责人领导三原、富平两万多农民包围三原县城,迫使当局答应豁免当年粮款。5月,组织第二次武装围城失败后,被驻三原马鸿宾部逮捕入狱,虽经严酷刑讯仍忠贞不屈,后寻机逃走。民国二十二年(1933)2月,红29军(陕南)在汉中西乡成立,孟负责军事指挥部和苏维埃政府工作。4月7日,中共陕南特委和红29军指挥员40余人在西乡马儿岩开会,突遭领兵叛变的张正万包围袭击。孟和军长陈浅化成功突围。4月4日夜,孟在入川途中来到潘家湾原苏区粮食委员严明发(此人已叛变)家,要严护送。严趁过河之机用木棒和石头将孟杀害。

郭秉公(1920~1946)洛川县杨舒乡北杨舒村人。少年曾就读于华县咸林中学,接受革命教育和进步思想较早,1937年参加革命。随八路军129师东征,参加过陇东战役等。后任第二野战军新骑旅20团政治部代主任,1946年牺牲于战场。

三、国民党军军官

屈植卿(1885~1924)名培源,洛川县凤栖镇人。陕西第三区警备司令部、陕西第4混成团及陕北镇守使署书记官、书记长。

屈15岁入学,17岁补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在陕西高等学堂求学时,欲从事推翻清政府的革命活动,暴露后奔走西安,化名任巡警道署司法部部长。民国二年(1913)3月,与屈得名等奉国民党密令筹备洛川分部党务。民国5年(1916)洪宪之役爆发,参加征讨袁世凯。5月率洛川民军南下,驱逐陕督陆建章。后历任陕西第三区警备司令部、陕西第4混成团及陕北镇守使署书记官、书记长。民国六年(1917)8月剿抚樊钟秀残部,因功受嘉禾章。民国九年(1920)7月任鄜县黑水寺县佐。又因围剿土匪,省令记大功。民国十年(1921)代理鄜县县长。民国十二年(1923)当选省第三届议会议员。民国十三年(1924)5月回洛川,适逢县知事李某预征次年田赋,力争不让,大起龃龉。8月28日被刺于洛川与黄陵间的裢褡沟。北洋政府唁为“秦中英杰”。

樊钟秀(1887~1930)名铎,字钟秀,号醒民,众人以排行呼为樊老二,河南省宝丰县大营村人。国民革命军第八方面军总司令。清宣统元年(1909)春,随全家逃荒至洛川草地胡同。后被众推为首领,称之“山大王”,深得民意,声势渐大,队伍发展至三四百人,游动于洛川、甘泉、鄜县一带。民国三年(1914)9月,樊亲率数百人袭击冯原镇,杀民团团长等60余人。民国四年(1915),樊部拥有500余众,势力达洛川、绥德一带,不时与洛、白、澄等县官兵对阵,分庭抗礼,打富济贫。民国五年(1916),樊与延安兵马四连等联合攻打宜川,未及半日破城,樊军声势大振,断绝延安与关中要道,迫使陆建章部商震团离陕逃晋,配合陈树藩部逐陆建章出陕。此时,樊部已有枪支千余,战马数百,盘踞黄龙山区。民国七年(1918),樊任陈树藩军团长,守泾阳。2月,陕西靖国军围攻西安,樊被调回西安增援,倒戈树“靖国军”旗号,退蓝田转商洛,突袭潼关,击溃陈树藩之新兵旅。8月,樊被任命为靖国军第二路军司令。民国八年(1919)春,遭北洋军攻击,处境困难,樊与奉军许兰洲议和,樊军被编入许师,樊任第一支队司令,开赴河南。民国九年(1920),编入吴佩孚部任旅长,兼豫东镇守使。民国十一年(1922)调往江西吉安,后入广东东江,任“建国豫军总司令”。民国十三年(1924)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第一届中央纪律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7月当选为中央9名军委委员之一。民国十四年(1925)率部进驻洛阳。民国十五年(1926)1月,樊军远征山西失利,退居伏牛山,垦田种禾,养兵蓄锐,以谋持久之计。后至武汉,国民政府委以重任,令其秘密回豫,策应北伐。民国十九年(1930)春,樊复打出“建国豫军”旗帜,蒋介石即派要员收编,樊指责蒋背叛革命,拒绝收编。5月,樊任反蒋的第八方面军总司令,23日下午,樊临前线视察,归途中,至许昌南门外,遇蒋机投弹,中弹身亡。

王以哲(1896~1937)字鼎方,吉林宾县(今属黑龙江)人。国民党军将领,东北军第67军军长。民国七年(1918)考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1922年毕业后加入东北军,历任奉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卫队长等职。民国十六年(1927)任陆军暂编第24师师长,“九一八”事变后,任北平绥靖公署第一处处长,民国二十二年(1933)3月升任第67军军长,同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民国二十四年(1935)调至陕西围攻陕北红军,8月率部驻洛川县城。是年9月劳山战役,10月榆林桥战役,11月直罗镇战役,东北军连连受挫,使王以哲意识到与红军交战是没有出路的。同年,爆发“一二·九”运动,全国兴起抗日救亡新高潮。王欣然接受中共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主张,在统一战线旗帜下,雪耻国辱,收复失地,此后,王为两军的友好相处及合作作了许多重要贡献。民国二十五年(1936)3月初,陪同张学良同中共代表李克农、钱之光会晤,4月初,陪同张学良赴延安与周恩来会谈,共商抗日救国大计。7月,由周恩来介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蒋介石调集胡宗南部10余万人组成左路军,令王指挥东北军七个师为右路军,妄图趁红二、四方面军初到陕北立足未稳之机,向红军进攻。王把这一军事行动密电急告红军司令彭德怀。王、彭相互配合,使胡宗南军孤陷重围,于11月21日惨败于山城堡,三个师被击溃,一个半旅被全歼。“西安事变”爆发当天,王立即向中共中央通电报告捉蒋消息,并在张、杨二将军领导下,部署军队,以对付国民党南京政府“讨逆军”的进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东北军内部发生分裂。以应德田、孙铭九等为首的少壮派军官反对与南京政府和谈,认为王以哲、何柱国继续和平谈判是想投靠南京政府,应除掉他们。民国二十六年(1937)2月2日早,应德田、孙铭九以“开会”为名,集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部分中级军官于家中,宣布杀王、何等人的计划。他们命卫队团的连长王文俊带人去刺杀王以哲。时王正患感冒,躺在床上,王文俊等进屋后,不容分说,拿枪便打,王以哲身中九弹而牺牲,终年41岁。

雷在阳(1900~1938)字子乾,洛川县槐柏镇贝郊村人。民国二十二年(1933),任洛川县民团团总。同年9月在土基黄连河村与从关中返回照金根据地的红26军领导人刘志丹、王世泰相遇,并接受革命思想,临别时送给王世泰几梭子驳壳枪子弹。民国二十四年(1935)初,雷辞去县民团团总返村。是年夏,杨森率红军第42师在洛川南原开展活动,打击富户,雷在暗中支持。不久,洛南游击队在东南乡成立,再支援长短枪数支。9月,在西安结识西北军负责人杜斌丞、杨虎城,任张学良随营副官。民国二十五年(1936)曾坐飞机来洛川城窑院王以哲部,陪同张学良同共产党代表秘密商谈东北军与红军停战、合作抗日事宜。民国二十七年(1938)2月,参加热河抗日先遣军,任团长。在率部开赴抗日前线途中,因反对该部师长白凤翔谋议叛国投敌,被害于陕北府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