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洛川县军事志(公元前406年—2005年)
3244700000009

第9章 军事环境(2)

二、经济状况

洛川为传统的农业大县。直到1948年,洛川农业一直沿袭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传统耕作模式,粮食亩产低下,广大群众生活贫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川的经济建设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苹果产业已成为洛川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经济实力也得到明显加强。2005年,洛川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15947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6333元,全县财政收入达到6858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4542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895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080元。

三、教育科技状况

(一)教育明、清时期设立私塾、书院和学堂。民国时期设小学9所,保国民学校19所,分校73所,中学1所,在校学生5922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川教育事业在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中不断发展,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普及了初等教育,加强了基础教育,提高了教学质量,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民办教育、特殊教育蓬勃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有公办学校234所,其中普通中学20所,小学165所。在校学生44353人,其中高中4634人,职中710人,初中16441人,小学22568人;有公办教职工3181人,代课教师386人。全县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二)科技洛川的科技人才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截至2005年,洛川有各类科技人员2065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9名,农业科研人员101名。大专文化程度197人,中专文化程度864人。晋升助理职称的87人,技术员职称的256人,工程师职称的93人,主治医师职称的386人,高级职称的168人,农艺师职称的478人。

第四节基础设施

一、道路

(一)古道

驿道洛川境内今尚存原始形态以火代骑的从南到北交通通信烽火台50余座。唐虽兴起驿递,但在明以前无考证,自县治迁凤栖堡后,南至中部(黄陵)35公里,北至鄜县(富县)15公里为驿道,凡遇战事,皆以奔马传递信息。洛白驿道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修筑,是洛川至白水的驿道。

军事通道在洛河与黄河之间,通过洛川的军事通道有两条:一是由今洛川县东北行,沿小南川而下,过今宜川境循仕望河东行,转入鹿川河谷,在虾蟆滩渡过黄河,再溯州河川而至今山西吉县。二是从今洛川经鄜城原,再经黄龙山西南部,通蒲津关(今大荔县东北),为宋代军队粮秣供应的军事通道。

(二)公路

黄(陵)-延(安)高速公路是国家包(头)茂(名)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南起黄陵,北至延安,洛川县境内长28公里。自交口河镇水渭村入洛川境,经交口河、凤栖、永乡、旧县、菩堤五个乡镇,由菩堤乡厢西堡出洛川境,沿境跨沟越原,分别与铜川至黄陵和富县至延安的高速公路相连接。出口与洛川县城连接线长2.08公里。

西(安)-包(头)公路旧称咸(阳)榆(林)公路,为二级公路,境内长41公里。自交口河入境,经交口河、京兆、凤栖、永乡四乡镇,由界子河出境。沿线村多人稠,水足粮多,同时与洛宜、洛韩公路相连,晴雨无阻。

洛(川)-韩(城)公路全长124公里。起于洛川,经黄龙、澄城至终点韩城市,境内长55公里。连通洛川以南的凤栖、老庙、槐柏、土基、百益五乡镇,成为南北交通的枢纽,全部为柏油路面,双车道。境内为苹果与杂粮主产区,水源较好。与西包、洛宜公路相接,可通山西、内蒙古等地,是西包公路的一条迂回线,也是连接陕北和关中东部的一条重要线路。

洛(川)-宜(川)公路从县城出发,沿西包公路永乡冯家村分支向东北经旧县镇、洪福梁村入黄龙境,再经瓦子街至终点宜川,全长154公里,洛川境长36公里。全程二级路面,晴雨通车,是陕北通往晋南的一条要道。

(三)桥隧

(四)西(安)-延(安)铁路

南起西安,北至延安,境内沿洛河而上,长24公里。南端由石头镇史家河入境,经交口河、弥家河和芦家河北上,直入富县。境内建有洛川火车站,位于县城西芦家河村。

二、邮政

明弘治十七年(1504)洛川设递铺,传递军书、公文。清末兴办邮政,洛川设立邮寄代办所。遇军事紧急时,由保甲组织传递,地点因军事需要而定。

民国六年(1917),洛川设等级邮局。民国三十年(1941)洛川邮局升为二等甲级邮局,下设邮寄代办所四处,村镇信柜七处。民国三十一年(1942)9月陕西省驿运管理处于洛川设耀宜驿运总段,办理长途驿运业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川建立了邮政系统,邮政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截至2005年,全县邮路总长单程398公里,投递365个行政村,109个学校。全县设有17个固定投递点,年投递函件3.4万余件,包件2784件,报刊发行量206万份。随着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全县境内重要信件一日内便可送达任何乡村。

三、通信网络

民国二十年(1931)至二十四年(1935),西安至延安、榆林电信线路途经洛川,县境始有电话。1956年,架通洛川至延安长途线路两条。1996年,实现了乡乡有通信网络交换点的目标,交换容量增加至2642门。2000年,洛川电信交换机总容量达3.5万门,固定电话2.2万门,移动电话3.59万个,长途电话业务电路0.05万路,分组交换节点机端口32个,数字数据网节点端口64个,光缆线路总长1540公里。2005年,全县实现了乡镇传输光缆化、交换程控自动化,通信业务由城市也发展到农村。年底,洛川本地网市话用户总数达到4万余户,ADSL宽带(含广电网宽带)达2195对,城区无线市话用户达10898户,全县360个行政村通电话,村通率达99%,全县移动用户达8万余户,联通用户达1.2万户。

四、广播电视

1959年春,洛川县广播站成立,开始在基层、农村设立放大站,并引线入户。至1986年,全县各机关单位、集体场所、农(市)民共安装喇叭25000余个。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电视的普及,简陋的广播系统趋于退化。

1986年10月,洛川在县城北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1988年组建洛川县电视台,进行调频广播发射、无线电视传播、有线广播电视传输和自办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截至2005年底,群众可收看电视节目32套。全县广电网络线路总长达455.12公里,网络主干线长达518.38公里。有线电视通户村207个,发展有线电视用户达15865户,全县电视覆盖率为98%。

五、工业企业

洛川县境重要工矿企业为延安炼油厂。其位于洛川县交口河镇西南,隶属于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在职职工3568人,其中石油科研人员7人。1985年8月组建,1987年4月建成并正式投产。截至2005年底,主要生产装置的生产能力为常压450万吨/年,催化裂化160万吨/年,重整30万吨/年,柴油加氢40万吨/年,气分30万吨/年,液化气精制30万吨/年,芳氢抽提10万吨/年,聚丙烯10万吨/年,MTBE76万吨/年。主要产品有90、93、95车用汽油,-10、0、+5柴油,聚丙烯,液化气,6、120溶剂油,苯、甲苯、二甲苯、异丁基苯等。

第五节军事设施

一、烽火台

洛川境内的烽火台始起于周。秦文公十年(前756)建鄜畤,春秋战国到秦汉,一直为边关重地,通北上之要道,历代都修筑或加固了不少烽火台,为防守通信联络而用。北起菩堤,南至朱牛,300里长的原面上留有烽火台及遗址百余个,保存较完整的有黄龙山、吕家山、南月合、东石泉等地烽火台。

黄龙山村东寨子烽火台呈梯形,高12米,底宽角边10米,土层为夯筑,夯窝深11厘米,宽15厘米。

南月合村北烽火台呈梯形,高8米,底每边宽10米,土层夯筑,夯窝深10厘米,宽15厘米。从烽火台周围散落的瓦砾判定属战国时所筑。西北2.5公里的曹马村有一墩高6米,底每边宽4米。距此处1公里沟畔又有同样大小的墩;接太留村北原,也有同南月合村相同的一座烽火台(已拆除),而从南月合村到沟畔墩200米左右瓦砾密集,说明这里曾为关卡要地。

石泉东城址沟畔烽火台同东寨子、南月合村大致相同,同一条线从东南向西北有三墩。秦统一六国后,城墙拆除,土地的鳌背形仍可辨认,但烽火台作为军事设施保存了下来。

二、魏长城

战国时,秦魏对立,县北部属上郡魏地。秦孝公元年(前361),魏自郑(今华县东)沿洛河以北修筑长城,经县境数城镇。

经专家实地考察,洛川自黄龙山村东寨子至今县城南,均有魏长城遗迹。

黄龙山古城南烽火台一段,遗迹可见数10米,今存5米长、2米高、1米宽一段,东西走向,夯筑,每层夯土厚10厘米左右。

秦关乡南月合村到土基老街南一段,有数墩沿东南走向。墩夯土筑,同黄龙山村东寨子段相同,沿数个墩斜线布满战国瓦砾,应为当年魏长城驻兵守城之地。南有秦关,北有鄜城,应为当年秦魏激争之域。秦关北一里地有北界村、南界村,当属两国之界。石泉乡东城址有三墩均沿东南走向,由地势可辨出挖过城墙之鳌背型,墩土层夯筑,夯窝椭圆形,厚10厘米左右,战国瓦砾俯拾即是。

在老庙镇桃花畛村,长城墙址沿东南走向,残留了数段。今村北沟畔幸存一荒丘,村南2.5公里处有南界村、北界村,相距0.5公里。

洛川城南2.5公里处的三冢洼,数墩虽已平毁部分,大部分尚存,沿东南走向,城东南之笔架山应为古长城遗址,长50余米,高5米,厚3米左右,东西走向,夯筑,每层厚10厘米左右。

三、开府古城

位于今旧县镇东北18公里的开抚村,地处苻姚两秦交界,为西魏和北周时始创的府兵建制名号。全国府兵属于24军,每军设1府,兵额约2000人。开府为其中之一,城池依山傍水,宽阔险要,东北可至富县,东到宜川,南通黄龙,西达洛川,城建于山麓,扼四县之交通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常争之地。古城尚存遗迹。

四、鄜城古城

在今县城东南方向40公里处的土基镇鄜城村,村边矗立“万凤塔”。古鄜城原城貌覆毁,今被沟壑割切为两个原面,但古城遗址仍可窥寻。南至南关头村,北接茹神洞村,东近登高山脚,西到严家庄村东(有残城墙长百余米、高15米左右),为秦汉以至宋金各代古鄜城郡(县)治所。周围数百亩地域是范仲淹治康定军的古县城遗址。自汉建安十七年(212)至明洪武元年(1368),洛川兵事多发生于此。

五、黄龙山古城

黄龙山乃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关塞要隘,位于洛川县城南90公里神道岭的东寨子村,古城居高临下,可闻洛川、黄龙、白水、澄城、宜君各县鸡鸣狗叫之声。城堡周长二里五分,明县令督筑,迤西为延鄜平庆孔道,东南跨澄白二县,通河东僻道。正德年间,贼匪盘踞肆掠;明末,贼徒肃众,出没灌莽丛中,实为险要。清初设神道岭营,扼其喉而拊其背方足以控制之。现有明嘉靖十八年(1539)的古城遗迹及残墙、烽火台。城墙东、北面保存尚好,西、南两面已不复存在。

六、凤栖堡古城

凤栖堡古城在今西包公路旁,因城南原有凤栖寺而得名。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县治由旧县西关村迁于今凤栖镇。宣统三年(1911)至洛川县解放时,为各种政治势力和军事集团活动的主要阵地,御敌之老城墙已不复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七、国民革命军第67军军部旧址

国民革命军第67军军部旧址位于原文庙和城隍庙附近,为砖窑31孔(今县检察院占用)和大殿5楹(今农机公司库房)。窑洞为民国十一年(1922)陕西陆军第1混成旅旅长田维勤所建,旧称柳营。大殿建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原为大成殿。67军军部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迁至该处,次年底离开,曾是张学良将军的行营。张到此就逼蒋抗日问题同67军军长王以哲达成协议,并和中共代表李克农几次会谈,达成联蒋抗日协议,为“西安事变”作了准备。

八、洛川机场

洛川机场位于县城东至安民村之间。1935年,国民党西北“剿匪”总部成立后,以陕北情形特殊,于11月在安民梁修建飞机场,环场筑有护场碉堡20座,驻防国民党航空第11站。1940年秋,国民党洛川县政府奉令征集民工在机场中央挖掘宽、深均两丈的“米”字形大沟予以破坏,原航空站也随之撤去。1947年胡宗南部进犯延安时,还利用该场地降机一两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作为备用飞机场预留。现被群众用作耕地,但规定不得修建固定性建筑物,一旦军事战备需要,则无偿奉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