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清代名角录
3247600000002

第2章 凡例

一、此书只录唱皮黄的名角,凡专唱昆弋腔者不录,兼唱皮黄者始录之,实因昆弋已经衰微,知道的人已不多,感兴趣者尤少,且上溯太远写不胜写。

二、梆子腔班名角,只有与皮黄有关系者始录。只唱梆子腔者都不录,其实在我初到北平之时,以至清末,乃梆子腔最盛时代,北平所有戏班,梆子总占十分之六以上。就说同治年间到光绪初年一段时期,宫中特别规定,照例应传之戏班,共有十三班,其中已有半数是梆子,如三庆、四喜、双奎、双和、春台、同春、福寿、广和成、玉成、宝胜和、义顺和、小丹桂、小天仙等等是也。彼时梆子班中的好角,实比皮黄多,而我在民国以前,认识的戏界中人,亦是唱梆子的较多,所以亦不写者,实因现在的人,对于梆子腔更不感兴趣也。

三、民国以来的名角,如在前清已露头角者方录,因此编的范围,是起自嘉庆,讫至清末,不得不尔,且以后仍拟写第二辑,况民国之名角,知道的人亦很多,无须我介绍也。

四、票友未经正式下海者不录,民国后始下海者亦不录。

五、名角产生于北平,或非产生于北平,而在北平演唱稍久者始录,若外来偶演几次之角则不录。(1928年6月至1949年9月的大致时间,北京曾改称“北平”。作者前《序》、本《凡例》及以下正文中许多“北平”,系惯性说法,读者自辨,不另赘注。——编注)六、各角年代之前后及次序,虽亦稍有斟酌,然有的人生得早,而出名较晚,有的人生得晚,而出名较早,且有人红的年代很久,有的则很短,如此则各角之孰应列前,孰应列后,亦很难斟酌,此编所斟酌者,亦只大概而已。

七、对于各角所述事迹之详略不同,实因知道得不一样,知道得较详者,则写得自然较多,然因此编宗旨是简介,虽知道得较详,亦不能尽录;知道得较少者,亦只好知道多少写多少,不敢妄谈。

八、我平常谈话,对于票友之艺术,时露不满之意,其实宗旨是希望其用功进步,毫无鄙视之意也,故此编特别把票友标出,且有三十余位之多,约占全数十分之二,足见票界也很能出人才,尤其是黄润甫,除歌唱外,其一切功架动作,比本界人,有过之而无不及;袁子明,以票友而充当班中总管事人;卢胜奎、玉五,以票友而能编戏挑戏,足见果能用心用功,则无事不可出人头地,故书此以励后来之票友。

九、本编对于名角,遗漏或者不少,而错误之处,亦所难免,如肯指教,极所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