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清代名角录
3247600000003

第3章 老生(1)

米喜

米喜搭老嵩祝成班,人称米喜子,与他同时出名者,还有周泉几人,然记不清了。米喜扮相雍容,台步稳重,无一不合规矩,前清乾嘉年间,已很出名,尤长于演红生戏。一次御史团拜,演堂会戏,特约米演《战长沙》,扮关羽,出场时用袖遮脸,走至台口,把袖往下一撤,台下观众全堂为之起立,大家都说,仿佛真正关公显圣,所以不觉离座,盖其戴软夫子盔,染红脸,非常之像也。这一来关系可很大,他本人是名满全城了,可是关公戏从此禁演了,到了同治末年,三庆班重排整本《三国演义》,才又准上关公,亦因《三国演义》一戏,完全由清宫中之《鼎峙春秋》翻来,《鼎峙春秋》中有关公,所以此亦得援以为例也。御史堂会一事,曾见几种笔记。据老角色都说,程长庚一生演戏,多处模仿米喜子。

孝三丁

在嘉庆道光年间,为弋腔最大的名角,为戏班台柱者四五十年之久,同治年间,尚挑过几个戏班。老年双目失明,还能照常演戏。光绪初年,年已七八十岁,尚搭安庆班,每演戏之前,先由人扶之靠台栏杆走一圈便妥,锣鼓一到,独自上场,连唱带做,犹复精神饱满,一丝不乱,走进台帘,便有人将他扶下,这种情形,若无真功夫,则非出错不可,但由此亦可证明,国剧动作,处处都有规定,都有准尺寸也。双目失明后,仍照常上台演戏者,我共见过四个人。

孝三丁系旗人,或云系北平齐化门内,三官庙票房出身;或云系嘉庆年间,成亲王府恩庆班坐科。道光年间,与名丑黄三熊同过班。

程长庚

长庚安徽潜山县人,生于嘉庆末年,约系二十二三年,道光中叶到北平,初来演戏,即搭入三庆班。咸丰初年,即成为掌班老板。同治年间,又把三庆班,倒与杨月楼。有人说三庆班为程长庚所创,其实三庆班乃于乾隆五十八年,八旬万寿,浙闽总督伍纳拉,命浙江盐商带之入都者,此见伍子舒某所批《随园诗话》。最初班主名曰高朗亭,不知倒了几次,才倒入程之手中,最末由杨月楼,又倒与张长宝号琪林手中,一直到清末,谁想成三庆班,谁就得给张琪林几文班名费,一直到民初还是如此。从前一个戏班名所以用如此之久者,因为彼时呈报成一个新戏班手续太多,不是容易事情,再者好的班名,在社会中有相当的信用,较受欢迎,因为这种种情形,人争用之,所以传流多年,如春台、四喜、嵩祝成、福寿等,都是这个情形。

程长庚天赋极好,声洪气足,又因开蒙先学的昆曲,所以念字、行腔、表情、动作等等,都极规矩而认真,道德也很高,生平在戏界建树很多,兹只谈几件事如下:

在前清时代,北平每遇同年同乡团拜等事,必演堂会戏,小规模者只找一班来演,大规模者,则除找一班为班底外,还要外找许多好角来合演,此名曰外串。于是每一戏班,都想承办这种班底,盖承办班底之班,除每角应挣之戏份外,还有班底钱。因为班底各角,无论任何外串之角演戏,他们都须陪演也。这种班底钱,所有零碎小角,都可分润一点。因为这种情形,所以要找程长庚演戏,必须并用他的三庆班为班底,否则他便不演。他说所有三庆班之人,都是同我合作,希望靠三庆班多挣几个钱,若我个人出演外串,则我虽可以挣几个钱,大家毫无所得,怎能对得起大家呢?常常因此得罪了堂会主人,尤其御史衙门团拜,往往把他的跟包锁去,但他不管。因此戏界人都极敬重他,而事后堂会主人,也还原谅他。这是他道德高的关系。

传授徒弟用功——更极为认真。国剧有两句谚语曰,千斤话白四两唱,又曰脚底有劲,嘴里有劲,方有吃戏饭的资格,足见嘴里有劲、脚下有劲之重要,可是现在人多忽略之。程长庚对此则极为认真,学话白时,选好一段话白,教学生念熟,每字都念对了,然后在墙上贴一张白纸,使学生对纸用力念之,念完细看纸上无唾沫星者,方算够格。脚步则把走法教与学生,学会后,再分生旦净丑等,各为一班,使最好之学生领头,每班每天都要走一两个钟头,教师在旁监视,哪一个走得不好,立刻纠正,如此者要走一两年的工夫。以上不过只举两种,这是他教法认真的情形。按戏界管戏台上的走法叫作台步,即舞步,处处是舞的意思,所以无论任何走步,都有锣鼓音乐随奏,故必须下功夫练习,方能合格。

演戏尤为认真——不但他自己处处要合规矩,一切的演员,都须合规矩而认真。所以从前三庆班中,没有一个人敢在台上对付了事或开搅者,稍出规矩,一定受罚,戏界老辈都说,程长庚掌班时代,为北平戏界最规矩的时代,后此便差了。谈到他排戏认真,可举一例,同治年间,三庆班特排整本《三国演义》,角色之齐整,为北平最出名的事情,也是戏界最乐道的事情。大致各角如下:

刘先主刘贵庆 关公程长庚 张飞钱宝丰 赵云杨月楼诸葛亮卢胜奎 徐庶曹六 周瑜徐小香 鲁肃程长庚带黄盖钱宝丰带 庞统何桂山曹操黄润甫刘璋华雨亭孔融殷荣海 马良迟玉泉 太史慈褚连奎 孙权陈三福蒋干徐二格 张辽张长顺 张昭陈小奎关平罗七十 周仓袁秀子 曹仁方洪顺曹洪袁大奎 许褚黄五 张郃崇福贵乔国老华雨亭带 蔡瑁张启三 张允林大柱蔡夫人田宝林 糜夫人陆纬仙(后为陈德林)甘夫人吴巧福总之各角都是彼时的上选人物。至《舌战群儒》中各角,如虞翻、步骘等等,或由前边之人带演,或用他人,总之都是水准以上的角色。又如所排之全本《龙门阵》,角色之全,也是如此。这是他演戏认真的情形。

长庚无子,程章甫乃抱养之子,生继先为名小生。后其本家侄子,由原籍来,人甚好,亦嗣为子,生子三人,皆入同文馆学德文,都是我的同学。

余三胜

三胜湖北罗田人,道光年间到北平,即搭入春台班为台柱,同班有李六及朱大麻子诸人。三胜唱法,与长庚为两派,长庚声洪气足,宜于堂皇悲壮之戏,三胜声高气清,于袍带靠把戏,较为合宜。例如《战长沙》一戏,长庚则宜演关羽,三胜则宜演黄忠。长庚演戏,处处古板而规矩,凡一戏唱词、话白、表情、动作等等,事前要详细斟酌练习,练好之后,演时则不肯随意增减,偶尔有之,也很少很微。三胜则往往临时添词,他也有这种聪明,一次与他弟弟四胜合演《捉放曹》,四胜吸鸦片烟,总是误场,这次扮曹操,又误了场,三胜在场上,已知他赶不上,乃多唱了十几句,四胜才赶上。这一段现添之词,陈德林都记得,他念着我曾抄出,稿存北平,现已不复记忆,唯仅记得末一句,为“看此人他将来定抱砂锅”,抱砂锅乃讨饭之义,盖讥其弟之不要强也,此已见其聪明编词之快。

长庚、三胜二人,在北平社会中差不多少,大家说起来,总是与长庚并提,而在戏界则三胜稍差,此亦稍有原因。一因三胜未学过昆曲,故念字稍欠讲究,而且时带湖北土音。一次本界同人,同他开玩笑,说他昨天念错了一个字。他问,我拉一个字又错了?(哪念成拉上声)大家笑说,你这个字就错了,这句话在戏界传说了百十来年。二是他虽挑班多年,但未招收徒弟,继传无人,称道的人便少,不似长庚徒弟多,称道的人自然就多。

三胜无子,见梅巧玲徒弟余紫云,极有前途,遂养为己子,紫云道德亦很高,故父子相处如亲生,紫云生四子,第三子即余叔岩,此乃戏界几老辈告余者。

王九龄

九龄生于嘉庆二十三年,殁于光绪十二年,为道光年间小九合成科班之学生,原学武旦颇有名,后改老生,在程长庚、余三胜外,别树一帜,唱功以高亢见长,做功亦细腻熨帖,谭鑫培反二黄中几个高腔,即完全学九龄。生平也有许多创作,如《珠帘寨》,原为净角朱大麻子之拿手,后九龄一演,便大大地改了样子,然亦未出该戏之范围。全本《琼林宴》一戏,《问樵》《闹府》两出,原来固然很好,但由他又特别加了许多精彩,如形容慌张踉跄行走,致将鞋子落于头上,因其自幼武功好,故能添这种身段。后来谭鑫培此一招学他,他学得很好,亦因谭鑫培幼年长于武生,故有此功夫而能学之也。近几十年来,老生演此戏,无不有此一招,但都是用手把鞋放于顶上,可算毫无道理了。

九龄总算红了四五十年,到光绪初叶,仍为四喜班之台柱,与叶中定演《渑池会》《除三害》,与朱莲芬演《赶三关》,以及前边所说《珠帘寨》《问樵》《闹府》等戏为最出名。

张胜奎

他也是咸丰同治到光绪初年,几十年的名角,搭过班很多。同治年间,为其最红之时期,排的戏很多,例如《四进士》一戏,便是由他由昆腔中改成皮黄,初期演唱,他去宋士杰,谭鑫培去毛朋。又特创排过一出《贵寿图》,系演郭汾阳故事,他去李白,董文去郭子仪,梅巧玲去相国夫人,后本尚有吃醋跪门等情节,系杨镜秋手编,北平从前盛传梅巧玲焚券一事,即是对杨镜秋,梅兰芳家尚存有此本。再整本《彭公案》一戏,亦系他在春台班时排出,后搭嵩祝成时,本想再演,因事未果,他去世之后,别人亦未演过。因与名角张二奎同时,后来往往误认为一人。他最长于话白,所有话白重要之戏,他都擅长,似在长庚三胜外,别树一帜。萧长华君常告余,胜奎在世之时,鑫培绝对不演《打侄上坟》《盗宗卷》等戏。按这两出戏,后来都是谭的拿手,胜奎在世时,谭竟不肯演,这固然也可以说谭之道德或聪明,然亦足证其艺术之高。后来谭演此二戏,多半是学他。

刘桂庆

桂庆亦系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角,虽不及长庚、三胜之名大,然腔调大方而稳练,宜于王帽戏,且能戏极多,又能排新戏,在新戏之中,能找俏头,能展特长,搭三庆班最久。程长庚掌班时,他可算第二三名的老生;杨月楼掌班时,因为月楼兼演武生,有的老生戏,便让给他唱,他便成了班中第一老生。最初排整本《三国演义》,刘备一角,便归他担任,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当正角时虽较少,然事情场子则相当多,后来排整本《龙门阵》,角色也称一时上选,如薛仁贵乃徐小香,盖苏文乃钱宝丰,秦琼乃卢胜奎等等,唐王一角便归他。

尚和玉萧长华二君,常对我说,刘桂庆做戏,细腻而认真。他们曾见他与王桂官,合演《黄鹤楼》,有彼此敬酒掸座位、让座位、抢先行礼等身段,刘备自己往下拉椅等情节,后来李顺亭演此,亦完全效法刘桂庆,到了光绪年间,各角图省事,就都不这样做了。

崇天云

此亦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名角。在道光末叶以后,北平老生,分三大派,即是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号称三杰。但彼三人,都是长于政治的戏,如《昭关》《城都》《定军山》《珠帘寨》《金水桥》等是也,于家庭社会的戏,并不擅长,尤其不长于与旦角之对儿戏,例如与青衣之《武家坡》,与闺门旦之《戏凤》,与花旦之《坐楼》等等,彼三杰都演不熨帖。长于这路戏的,首推王九龄、崇天云二人,而崇天云尤为细腻。

陈德林君常告余,崇天云曾搭三庆班,唱腔极为悠扬摇曳,表情身段,尤为细腻,常以《南天门》一戏演大轴子,谭鑫培常对德林说,崇天云这出戏,演得可真好,将来咱们两人,也可以演演,但现在不能动,演来绝不及他。后来鑫培屡演此戏,也演得很好,但学崇之处很多。

冯瑞祥

他也是道光以后,几十年的名角,以小名冯柱出名,到了光绪年间,多数人只知冯柱,不知冯瑞祥。他所演之戏,词句都比别人多,疙瘩腔更多。同治前后,若干年的疙瘩腔,多数是他创的,如《武家坡》戏中,“这锭银子三两三”几句等等都是。曹心泉君告余,谭鑫培之疙瘩腔,完全学冯柱。光绪中叶以前,有几十年,疙瘩腔很风行,以后有几十年,大家都嫌它太贫不欢迎,所以鑫培虽学冯柱,但“这锭银子三两三”几句,有些年减去未唱,民国以后,这种贫腔,又受欢迎,才又都添上。

陈君德林说,戏界有一句谚语,曰“旦角怕冯柱”,因他词句太多,旦角得等他,尤其是《芦花河》一戏,在营门拉着旦角的袖子不放手,唱起来没完,闹得旦角非常之僵,所以都怕他。

范四宝

他也是光绪中叶以前,几十年的名角,在道光末叶,便搭三庆班,与程长庚、黄三熊他们合作,有时与长庚合演,有时单演一出,长于话白,表情尤为活动且有风致,故台下人缘极好。又能排新戏,如《三字经》一戏,就是他创排出来的,他演得非常好,且很能叫座,后来名生角吴连奎得范四宝之传授,也演得很好。光绪年间,谭鑫培也想演此戏,有友人议论,说唐朝人演宋朝的故事,似不应该,也便未演。《三字经》一戏的情节,是演唐朝临淮镇守使温韬,请罗隐做西宾,当堂考试罗隐的才学,罗便为之讲《三字经》,温韬大乐。按《三字经》一书之撰人,其说不一,一说是宋儒王伯厚先生所撰,驳之者曰,王伯厚尊蜀抑魏,魏蜀吴,争汉鼎等句,他不肯这样编法。一说系广东人区某所编,一说是吴越某人所编,总之无论如何,是宋人所撰,则是毫无疑义的。以唐朝人演宋朝事,自然有点不合道理,但这种玩笑小戏,也没有多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