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上册)
3259000000028

第28章 汉文帝治国

刘邦死后,汉惠帝继位。汉惠帝就是刘邦逃亡途中屡次被扔下车的那个男孩,他的母亲是吕后。

吕后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而汉惠帝又生性懦弱,所以朝中大权渐渐集中到吕氏家族手里。汉惠帝死后,吕后更加疯狂地分封吕氏家族,想让吕氏称霸天下。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大臣们不能容忍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就这样落到别人手里,所以老臣陈平和周勃联合起来诛灭了吕氏的势力。

消灭诸吕之后,众大臣想选一位能干的皇子来继承王位,可是找来找去也没有发现合适的人选。原来吕后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掉了刘邦好几个儿子,越是出色的、能干的,越先被杀害。

正在大臣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不知道谁提了一句:“你们觉得代王怎么样?”大家这才想起远在大漠的代地(今内蒙古、山西和河北的交界处)还有一位皇子,他就是刘恒。

刘恒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薄姬出身不好,曾是项羽所封的魏国的一个宫女。刘邦建立汉朝后,选了很多宫女进宫,薄姬就是其中的一个。后来薄姬做了刘邦的姬妾,生下了刘恒。刘恒一出生,薄姬就遭到刘邦的冷落。

不过,薄姬本身很喜欢道家那种“清静无为”的思想,对后宫争宠的斗争并不热衷,失宠之后,她就每天看书来打发时间。受到母亲的影响,刘恒从小就很谨慎,从不惹是生非,大臣们都很喜欢他。他七岁的时候,几十位大臣保举他做代王,薄姬就跟着儿子到代地生活了。

代地与其他皇子的封地相比算是偏远地区,不过刘恒也因祸得福,躲过了吕氏的迫害,他那种不争名逐利的态度让吕后没有把他列入“黑名单”。

大臣们觉得刘恒可能没有其他几位皇子出众,但是他宽厚仁慈,在当地的口碑也很好。很快,朝中大臣就派出使者去请刘恒到都城继位。

不过刘恒心里有些疑惑,不知道这些大臣有什么企图,就战战兢兢地带着自己手下的文官武将出发了。到了都城,刘恒看到大臣们都站在城门外迎接自己,觉得他们是真心拥立自己,稍稍松了一口气,就加快速度来到他们面前。一见面,周勃就说:“代王,请借一步说话!”“不知道您要说的是公事还是私事?”代王警惕地问道。“是公事!”“既然是公事,那就不需要借一步说话,公事就是天下人的事,理应让大家知道,你就在这里说吧!”周勃怔了一下,说道:“是这样的,传国玉玺在我这里,我想让您来保管它!”在场的人都知道这是让刘恒继承皇位。

刘恒心想:接受了这传国玉玺,肯定会成为众矢之的;不接受,以后肯定没有机会再拿到。思考了一下,他推托说:“你说的这件事情不是小事,我才疏学浅,恐怕难当大任。你还是另选贤明吧!”大臣们一致说代王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最后刘恒谦虚地接过玉玺,说道:“既然你们没有找到最合适的人选,那我就暂时代为保管!等有了更合适的人,我就交给他!”

刘恒即位后,马上宣布大赦天下,全国百姓可以举行宴会,庆祝五天。

汉文帝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两次日食。那时候人们都比较迷信,汉文帝赶紧召集群臣商议:“上天生养万民,又选了皇帝作为自己的代表。如果君王缺乏仁义,做事不公平,上天就会用异常的天象来警告他。现在连续两次出现这种现象,一定是我哪些地方没有做好,上天在谴责我。你们赶紧想想,我做错了什么事情,请及时告诉我。”

没过多久,汉文帝就下令各地官员整顿分内的事情,一定要减少徭役,不要干扰老百姓正常的生产和生活。除了这些,他还减少军队的开支,因为边境匈奴时时进犯,不能削减边防的守军,所以他就撤销了宫廷的卫队。

文帝十分节俭,他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宫殿、行宫、车驾甚至衣服都没有增加。只有一次,他忽然很想建一座露台,就找来工匠准备开工。动土之前,工匠们把建造露台所需要的钱数告诉了文帝,文帝听完皱了皱眉头说:“算了吧,你们回去吧!这个露台不能建,劳民伤财!”原来这座露台的预算是一百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平民的家产。

文帝也从来不穿绫罗绸缎,总是穿粗布衣服,即使是他宠爱的妃子,也决不允许穿拖到地面的长裙。宫里的帏帐上也没有绣花的图案。文帝用自己的行为告诉天下百姓,提倡节俭是大汉的政策,皇帝都这样做,你们还有什么理由过奢侈的生活呢?

古时候,皇帝一即位就要考虑自己死之后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修建陵墓,在这个方面汉文帝也不能免俗。为了不因为死人的东西劳民伤财,汉文帝下令不修建高大的陵墓,随葬品也不许使用金、银、铜等贵重的金属,只允许使用瓦器和陶瓷。

除了节俭,汉文帝还信奉“以德服人”的治国之策。有一次,南越王尉佗造反,自立为南越国武帝。汉文帝知道战争一旦开始,受苦的是各地的老百姓,包括南越的少数民族,于是他决定用仁义来感化他们。汉文帝把尉佗的兄弟请到国都,并没有因为尉佗造反惩罚他们,反而好好地招待了他们一番,还赐给他们很多宝物。尉佗听说这件事后,十分感动,就取消了帝号,表示愿意服从汉文帝的领导。大臣中如果有人收受贿赂,汉文帝知道后也不会惩罚,还会拿出更多的钱来赏赐他,让他自己内心愧疚,主动悔改。

汉文帝勤俭节约,用仁义教化百姓,无论做什么都从百姓的利益出发。几年之后,汉朝一扫秦末那种政治混乱、百姓生活贫困的局面,百姓生活富足,有礼有节,中华大地又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