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40

第40章 房谋杜断

“房谋杜断”的主人公是唐初名相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一个多谋,一个善断,二人齐心合力辅佐李世民,被后世传为美谈。

当初隋文帝灭南陈,统一了全国,天下人都以为将要迎来天下太平的日子。房玄龄虽很年轻,却已经看出隋朝一片欣欣向荣中隐藏的灾祸,他说:“隋文帝本来没什么伟大的功劳和优秀的德行,不过是凭着奸诈的计谋取得了天下,他的几个儿子都没有什么能力,而且性情骄奢淫逸,必定自相残杀。虽然大隋现在还风平浪静,但杨家天下很快就要风雨飘摇了。”那时,房玄龄和杜如晦都是隋朝的候补官员,一个叫高孝基的吏部侍郎素有识人之名,见到房玄龄就叹息说:“你将来必成大器,可惜我看不到你施展才华的那一天了。”见到杜如晦就说:“你有随机应变的才能,将来必定是国之栋梁。”后来,房、杜二人先后成为李世民的谋士,一直在他身旁出谋划策。

李渊称帝并统一全国后,李家兄弟之间的王储争夺日益激烈,李世民的功劳最大,却是次子,李建成是长子,但没有什么功绩,总担心被弟弟李世民取而代之。所以,李建成虽然当上太子,但一直想方设法谋害李世民,曾意欲用毒酒毒死弟弟,但没有成功,又日夜不停地在高祖李渊面前诬陷李世民,致使李渊对李世民越来越不信任。面对这种情况,房玄龄劝李世民说:“大王的功劳之大,人所皆知,理应继承皇位干一番事业。如今的形势已经不是大王个人的问题,还涉及国家的存亡,请您尽早做决断。”杜如晦也这样认为,两人一同劝说李世民诛杀李建成与李元吉。

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很忌惮房玄龄和杜如晦,他们一直认为,秦王府有智谋才略的人物中,房玄龄和杜如晦最值得畏惧。所以在打击李世民势力的过程中,李建成与李元吉极力在高祖面前诬陷他们二人,使房、杜二人遭到贬逐,高祖还下令不许他们私下与秦王见面。

李世民被形势所逼,反复思索房、杜二人的建议,终于发动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杀掉了李建成与李元吉。高祖见木已成舟,便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还颁布诏书说:“从今天开始,军队和国家的各项事务,无论大小,全部先交由太子处理,然后再报告给朕。”李世民能登上帝位,房、杜二人功不可没。

李世民登基之后,与群臣商议众开国元勋的奖赏,淮安王李神通说道:“我在关西起兵,第一个响应起义的大旗,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不过是舞文弄墨,功劳竟然排在我的上面,我不服气。”太宗回答:“叔父您确实是首先响应起义举兵的,但那时您也是为了自保。而且叔父也没有多少战绩,输多胜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我大唐出谋划策,论功行赏,功劳自然应该在叔父之上。朕不能因为叔父是皇亲国戚就徇私。”李世民从正面肯定了房玄龄、杜如晦的功绩,并任命二人为宰相。

房玄龄通晓政务,又极有文采,日夜尽心为国操持政务,就怕出现一点差错;运用法令则很宽容,不对别人求全责备,并与杜如晦一同不遗余力地提拔有才能的年轻人,朝廷中的很多制度都是两个人一起制定的。唐太宗每次与房玄龄商量政事时,一定会说:“这件事只有杜如晦才能做出决断。”等到杜如晦前来,最后也一定会采用房玄龄的策略,这是因为房玄龄善于谋划,而杜如晦擅长做出决定。两人相互扶持,共同为国尽心尽力,所以唐人只要提到“贤相”二字,就一定会首推他们二人。房玄龄虽然很得唐太宗信任,但有时也会因一些事情而受责备,这种时候,房玄龄总会一连好几天到朝堂上磕头请罪,从不因为自己有功就傲慢无礼。

后来,杜如晦病重,唐太宗派太子前去探病,之后又亲自前去看望。杜如晦去世后,太宗每次得到好东西都会想起杜如晦,并派人将东西赐给杜如晦的家人。过了很久,每每提到杜如晦,太宗总会流下眼泪,并对房玄龄说:“你曾经与杜如晦一同尽心辅佐朕,而现在朕只能见到你,再也看不到如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