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41

第41章 谏臣魏徵

魏徵是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和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之一。魏徵从小就是一个孤儿,虽然穷困但是胸有大志。在乱世之中辗转流离,曾在多个诸侯手下任职,最后成为太子李建成的僚属,担任太子洗马。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李世民告发,李建成的谋士魏徵曾经劝说李建成及早下手除掉秦王。李世民得知后非常不高兴,召来魏徵,问他:“你先前为什么出主意离间我们兄弟?”魏徵毫无惧色地回答说:“因为当时我是太子的僚属,就应当尽心尽力地为他着想。要是太子当初采纳我的建议,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李世民素来器重魏徵的才能,便改变了原来的态度,对他以礼相待,并引荐他担任詹事主簿,后来又封他为谏议大夫。魏徵见唐太宗大度能容,于是倾尽全力辅佐。

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在卧室内召见魏徵,询问政治得失。魏徵态度刚直,知无不言,因此深得太宗的信任。一次,太宗派人征兵,宰相封德彝建议,有不满十八岁但是身体魁梧健壮的男子,可以一并征调。太宗同意宰相的建议,并发出敕令。但是魏徵坚决反对,始终不肯在敕令上签署。太宗发怒,责备他说:“那些身体魁梧健壮的男子,不一定都未满十八岁,有的为了逃避兵役而虚报年龄。征调这些人有什么不对,你为什么这么固执呢?”魏徵回答说:“治理军队在于法度,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如果治军有法,足可以无敌于天下,为什么还要征调年幼之人来增加虚数呢?”顿了顿,魏徵继续说道:“陛下刚即位时,立志要以诚信治国。可是这才没多久,陛下就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讶地问:“朕怎么失信了?”魏徵说:“陛下即位时,曾经下令免除关中地区两年的赋税和劳役,关外地区则免除一年。现在时间还未过,陛下又是收租,又是征兵,这还不是失信吗?况且,陛下征兵,却要怀疑他们使诈虚报年龄,难道这就是诚信治国之道吗?”太宗听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说:“之前,朕认为你是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听到你议论国家大事确实都切中要害。如果朝廷不讲信用,那么百姓就不知道应该遵从什么,这样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你说得对,这是朕的过失啊!”于是太宗没有采纳封德彝的建议,并且赐给魏徵一只金瓮。

唐太宗曾经问魏徵:“历史上的君王,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就会明智;而如果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会昏庸。”他还举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隋炀帝等人的例子,说:“治理天下的君王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么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也无法蒙蔽他了。”唐太宗听了连连点头。

有一次,唐太宗听信谗言,批评魏徵包庇自己的亲戚。经魏徵辩解,唐太宗知道自己错怪了他。魏徵趁机进言道:“我希望陛下让我成为一个良臣,不要让我做一个忠臣。”唐太宗惊讶地问:“难道良臣和忠臣有区别吗?”魏徵说:“有很大的区别。良臣拥有美名,君主也能得到好名声,子孙相传,千古流芳;忠臣因得罪君王而被杀,君王得到的是一个昏庸的恶名,国破家亡,而忠臣得到的只是一个空名。”唐太宗听后十分感动。

魏徵相貌平平,但是很有胆略,善于劝阻皇帝的主意,常常犯颜直谏。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的时候,他仍面不改色,太宗也心生敬畏。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徵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打消了这个念头。”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徵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魏徵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太宗怀中。

在魏徵的辅佐和劝谏下,唐太宗避免了一些劳民伤财之举,并且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好局面。公元643年,魏徵去世后,太宗十分怀念他,对左右大臣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徵去世,朕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太子洗马:辅佐太子,教太子政事、文理的官员。秦时就已设立,有人推测是从“太子先马”,“太子前马”讹传而来。愿意“在太子马前驱驰”,是太子出行的引导者,后引申为太子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