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46

第46章 名将郭子仪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联合胡人发起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当时大唐经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太平安乐,民不知战,兵戈已弃,河北各县望风披靡,守军不是逃跑就是投降。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长驱直入,只用三十五天时间就打到了东都洛阳。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涌出一批有勇有谋的卓越将领,为国而战,郭子仪就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被封为北方节度使奉诏讨伐乱党,他联合名将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并共同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第二年,郭子仪与回纥兵联手平定河曲,杀敌三万余人,俘虏一万余人。

公元757年,郭子仪见时机成熟,开始筹划收服失陷的东都洛阳和西京长安。他认为河东居于二者之间,如果占据河东,收复两京的难度将会大大降低。于是,他先派人秘密潜入河东,与陷于叛军包围中的唐朝官员取得联系,让他们作为内应,而后率兵向河东进发。大军将至,作为内应的将士们杀死叛军一千多人,翻越河东城来迎接郭子仪率领的军队。而叛军仓促集结起来阻击郭子仪,结果被郭子仪打得溃不成军,这一战郭子仪的军队共杀死叛军四千人,俘虏五千人。叛军逃至安邑城,守城的官兵打开城门让叛军进城,等到叛军的人马进去一半时又将城门关闭,袭击了入城的叛军,将之全部斩杀,郭子仪则收拾了剩下的敌军,于是河东全境平定下来。

这一年,自行登基的唐肃宗决意收服两京,他犒劳了诸位将领,并请求他们进攻长安,特别对郭子仪说:“事情成败、国家存亡就在此一举!”郭子仪郑重回答:“如果这一战不能胜利,我一定会以死报国!”郭子仪认为回纥兵精,能征善战,之前在平乱的战斗中也颇有战绩。为了能够顺利收服失地,他向肃宗推荐回纥可汗,让他帮助平乱,肃宗采纳了郭子仪的建议。于是,广平王李俶率领着唐军及回纥、西域各国士兵共十五万,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开往长安。

大军在长安城西排开阵形,李嗣业为前军,郭子仪为中军,王思礼为后军,叛军十万人也展开阵势。战斗异常惨烈,叛军勇猛,官军近乎不敌,后来幸好有回纥大军全歼叛军伏兵,大大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又绕到叛军阵后与唐军前后夹击,最终击败叛军,杀敌六万余人。又经过大大小小几次作战,终于收复了长安。

唐军乘胜东进,郭子仪率兵包围卫州。叛军将领安庆绪前来援救,郭子仪命三千弓箭手埋伏在军营垒墙的后面,对他们说:“一旦我引军后撤,叛军必定会紧追不舍。到时候你们就登上垒墙,擂鼓呐喊并开弓放箭。”郭子仪与安庆绪交战,并假装败退,叛军追到军营垒墙附近,郭子仪的伏兵立刻万箭齐发,叛军措手不及,死伤无数,又听阵阵鼓声,军心大乱,只得败退。郭子仪率兵追击,安庆绪大败,郭子仪趁机拿下了卫州。

“安史之乱”平定后,大唐一蹶不振,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连年侵犯边境。郭子仪多次率军前去镇压,为国家鞠躬尽瘁,唐代宗一直都很信任他。郭子仪的第六子叫郭暧,娶了升平公主为妻。小两口有一天发生口角,郭暧对升平公主吼道:“你倚仗你父亲是天子吗?天子有什么了不起,我父亲只是不屑于做天子罢了。”公主气得乘车飞奔入宫向代宗告状,代宗却说:“唉,的确是这样,如果郭子仪有心做天子,天下现在又怎么会是我们家的呢?”又好言好语劝慰一番,让升平公主回郭家去了。郭子仪知道这件事后,将儿子郭暧囚禁起来,自己入朝等待代宗的惩处。代宗却笑着对郭子仪说:“俗话说得好,‘不痴不聋,当不了家长’。他们小两口在私房里拌嘴,咱们做父母的,怎能将那些话当真呢!”郭子仪回家后还是打了郭暧数十大棍。

郭子仪不是血气上涌时不顾一切的武夫,而是能忍人之所不能忍。曾经有盗墓贼挖开郭子仪父亲的坟冢,官府大力搜捕,却没有抓到人,人们都认为是向来讨厌郭子仪的鱼朝恩派人所为。当时,鱼朝恩是受唐代宗宠信的大宦官,朝廷害怕郭子仪因为这件事而背叛。郭子仪从军中回到朝中拜见代宗时,代宗提心吊胆地提起此事,郭子仪痛哭流涕地说道:“我常年带兵,手下的士兵也会做出挖掘别人坟墓的行为,但我都没有阻止这种暴行。如今,我父亲的坟冢被盗,这是上天在惩罚我,与旁人无关。”朝廷于是安定下来。

公元781年,郭子仪去世。郭子仪以一人之躯担当国家安危将近三十年,功劳天下无双,但从不居功,只要皇帝一纸诏书,他必定星夜起程前往觐见,所以即使有小人以谗言诋毁,皇上也不猜疑他。他八十五岁时寿终正寝,子孙满堂,是身为武将少有的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