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52

第52章 甘露之变

唐朝晚期,宦官专权把持朝政,气势熏天,有时甚至皇帝的废立也由宦官一手掌控。唐文宗继位后,深感宦官胡作非为是国家的祸害,但苦于势单力薄,只得忍气吞声。权臣李训、郑注得到文宗信任和重用后,揣摩到文宗的心思,于是在给唐文宗讲授先人经典的时候,多次暗示文宗除掉阉党。文宗觉得李训、郑注二人机智多谋,才华出众,而且还是由大宦官王守澄推荐给自己的,与他们商议诛除宦官的事情,那些宦官不会疑心,于是便将自己的打算告知二人,并和他们商量除掉阉党的办法。李训、郑注二人不甘心一直受阉党压制,于是便日夜商议对策,以诛除宦官为己任。文宗不知他们的私心,还以为两人真心为国,便对他们言听计从。而旁人只知道李训和郑注是大宦官王守澄面前的红人,隶属阉党,却不知他们正和文宗密谋。

李训、郑注秘密向文宗建议诛杀王守澄,文宗便派人前往王守澄的府邸,赐毒酒将王守澄毒死,而后追封王守澄为扬州大都督,以稳定阉党。李训、郑注二人本是受王守澄的提拔才有当时的地位,但最后竟然利用文宗将他杀死。所以,凡是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边为王守澄被杀而高兴,一边又厌恶李、郑二人的狡诈阴险。

为了除去阉党,郑注请求担任凤翔节度使,文宗准许了。李训表面上极力赞成郑注担任凤翔节度使,但心里一直十分嫉妒郑注,想要在诛除宦官后,顺便把郑注也一同除掉。郑注不知李训的心思,还和李训计划,想要等自己到凤翔上任之后,挑选几百名大汉,每人身上带一根白色棍棒,怀带利斧,作为亲兵,然后与文宗约定日期,让文宗下旨在河边埋葬王守澄,并命所有的宦官都去为王守澄送葬,到时候自己下令关闭墓门,命令那些亲兵将宦官全部杀掉,这样阉党就被一举清除了。李训表面赞同,暗地里却和自己的同党密谋:“这样一来功劳岂不都是郑注的了?不如让我们的人也去招募一些壮士作为私兵,同时调动其他军队,先于郑注一步诛除宦官,然后再把郑注也杀掉。”

公元835年,唐文宗和百官正在大殿之中,与李训一党的大将军韩约上报:“昨晚在左金吾衙门后院的石榴树上发现有甘露,这是祥瑞之兆。”李训等人趁机劝文宗亲自前往观看,文宗同意了,并命百官先前去观看,百官过了很久才回来。李训奏报说那甘露不像是真正的甘露,文宗假装奇怪,又派众位宦官再次前去观看,而命士兵手执兵器等待命令。

大宦官仇士良率领众宦官跟着韩约去看甘露,韩约因为太紧张而脸色古怪,仇士良觉得奇怪,这时,一阵风把院中的帐幕吹了起来,使得众宦官发现了隐藏在帐幕后的伏兵。众宦官大惊,急忙往外跑,守门的士兵没把门闩闩好,众宦官争先恐后地冲了出去。仇士良等人奔上大殿,向文宗报告发生兵变,半强迫地将文宗搀扶上软轿,带着文宗一同逃跑。李训急呼士兵护驾,士兵冲上前诛杀宦官,一时间血流成河。文宗的软轿被抬进后宫,宦官们将宫门紧紧关闭,李训知道事情不妙,急忙逃跑。上朝的百官都还不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仇士良等宦官得知文宗也参与这件事,十分恼怒,在文宗面前出言不逊,文宗又羞又怕,不敢做声。

仇士良等人命令手下带领禁兵五百人讨伐贼党。当时,大臣们正在政事堂准备吃饭,忽听有人报告:“有一大群士兵冲了过来,见人就杀!”连忙四散奔逃,禁兵随后赶到,关闭了大门,还没来得及逃出去的六百多人全部被杀。仇士良又下令分兵在城中搜查乱党,一时间鸡飞狗跳,不少百姓和商人被误杀,血流遍地。京城中一些地痞流氓也趁机随意杀人,四处抢掠商家和百姓们的财物,京城一片乌烟瘴气。

宰相王涯逃出宫,躲在一个茶馆避难,不幸被禁兵逮捕。王涯已经七十多岁,本不知道李训、郑注的计划,但被士兵殴打凌辱,无法忍受,便违心地承认自己与李训一起谋反,并想要拥立郑注为皇帝。不少无辜的大臣遭到逮捕,禁军借机大肆掠夺大臣们家中的财产。李训逃出了京城,但无处躲藏,最后还是被阉党抓住杀了。

几日后,百官上朝,宫内戒备森严,持刀枪的禁军分列两旁。百官进入大殿时,没有宰相和御史大夫带领,队伍混乱。唐文宗登上大殿,仇士良上奏说宰相参与谋反,已被逮捕入狱,并将王涯的供词呈上,文宗心中又悲又气,但只能苦苦忍耐,任命仇士良推荐的人主持朝政。就这样,轰轰烈烈的诛除宦官的“甘露之变”彻底失败了。

唐文宗:李昂,是唐朝的第十四代皇帝,在位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官争斗不断,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期。唐文宗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