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51

第51章 中兴名臣裴度

唐宪宗李纯即位后,对先祖开创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十分仰慕,决心以祖上的圣明之君为榜样,励精图治,做一个千古称颂的好皇帝。在他和众贤臣的努力下,“安史之乱”之后一直颓废的唐王朝重新焕发出活力,形成中兴气象,而裴度正是使大唐中兴的股肱之臣。

公元814年,唐宪宗在宰相李吉甫、武元衡的支持下,决心改变致使唐朝衰弱的藩镇割据局面。那时淮西节度使吴少阳去世,他的儿子吴元济秘不发丧,上表图谋继承父亲之位,被朝廷驳回,于是勾结同为节度使的李师道起兵造反。宪宗发兵征讨,官军打了很久也没能打败叛军,宪宗便派遣当时身为御史中丞的裴度前往军营考察军情,并慰问将士。裴度回朝后,向宪宗表示攻取淮西只是时间问题,并特别提到一个叫李光颜的将领,认为他骁勇善战,又有爱国之心,定能建功立业,宪宗听了很高兴。后来,李光颜果然率军大败淮西叛军,叛军大规模溃退,宪宗想起之前裴度的话,称赞他有识人之能。

淄青节度使李师道表面上支持朝廷讨伐吴元济,实际上却认为朝廷的这一行为是削藩的征兆,威胁到他自身的地位,所以暗中支持吴元济,甚至派人潜入京城,意欲暗杀力主对淮西用兵的大臣。他们先偷袭正要上朝的宰相武元衡,将他杀死,而后又前去刺杀裴度,裴度命大,又有忠仆相护,保全了性命。事情传开,整个京城都震惊了,朝中人人自危,大臣们不到天亮都不敢出门,有时皇上登殿后许久,百官还不能到齐,有的大臣因为惧怕,开始向宪宗建议对节度使妥协。

裴度伤愈后,宪宗命他代替武元衡为宰相。裴度不畏强暴,继续进言说:“淮西地区是朝廷的心腹大患,不能不除,讨伐吴元济绝对不能半途而废。如今朝廷已经派兵讨伐淮西,对待其他的藩镇,朝廷也应采取强硬态度。”宪宗采纳了裴度的意见,并将对藩镇采取军事行动的指挥大权交给他,裴度加快了讨伐吴元济的步伐。

公元817年,朝廷对淮西用兵已历时四年之久,还是没有完全取得胜利,物资的不断转运劳民伤财,导致一些百姓只能用驴来耕地,宪宗为此深深担忧,便召来众臣商议。大臣们纷纷认为,如今军中士气低落,国库因连年征战而空虚,希望能停止用兵,唯独裴度一言不发。当宪宗问到他的时候,他却回答:“我请求亲自到前线督战。”宪宗很感动,裴度又继续说:“我最近看了吴元济的奏表,他面临的局面已经十分窘迫,我军主要的问题就是各将领的心不齐,如果我亲自前去,那些将领一定怕我夺去他们的功劳,必定对叛军步步紧逼,我军便能取胜。”宪宗听取了裴度的意见,命他前往督战。临行前,裴度对宪宗说:“若这次能将叛军一举消灭,那么我很快就会回来见陛下,但只要叛军还在,我就会一直留在前线不会回来。”宪宗听了这话,百感交集,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裴度来到前线之前,军中的将士们都由宫中派出的使者监督作战,军队的行动不能由主将做主。若是打了胜仗,使者就派人向朝廷上报,说都是自己的功劳;若是打了败仗,就责骂将士们无用。裴度将这些宫中派出的使者全部罢免,这样,各位将领就得以自由灵活地处理军务,而且打仗时积极性也得到提高,所以经常取胜。

在裴度的指挥下,官军士气大振,所向披靡,很快星夜奇袭蔡州成功,破城俘虏吴元济,彻底取得了胜利。攻破蔡州以后,裴度领军进驻其中,并任用蔡州的将士。有人劝他说:“蔡州摇摆不定的人还很多,您这样不加防备地随意任用他们太危险了!”裴度笑着说:“吴元济已除,现在蔡州人就是我的人,有什么好担心的呢?”蔡州众将士听了都很感动。之前,吴少阳、吴元济父子统治蔡州,下令禁止行人在路上私语,还禁止他们在夜间点烛火,甚至会处私下来往的人以死刑。裴度接管蔡州之后,只是禁止偷盗,其余并不过问,蔡州百姓这才有了自由。

淮西被破,各藩镇割据势力十分恐惧,相继归顺朝廷。公元818年,叛乱的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被肃清,大唐削藩取得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集权的声威,开创了唐朝的中兴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