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资治通鉴故事导读本(下册)
3259100000050

第50章 刘晏理财

刘晏自小就才华出众,当时玄宗东封泰山,年仅八岁的刘晏献上一篇《东封书》,受到玄宗夸奖。玄宗还命宰相张说测试他的才能,张说一试,连连称奇,唐玄宗很高兴,便让刘晏做了秘书省正字。自此,刘晏因“神童”的美誉而名噪一时。

安禄山叛乱后,大唐历经八年终于平定了这场叛乱,但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已然千疮百孔,国库入不敷出,百姓生活艰辛,整个唐朝的经济十分萧条,特别是水运因常年废弛而受阻,江南的米粮无法抵达关中地区,致使关中的米价每斗涨到一千多钱,饿殍遍地,有时就连皇宫里也会没有吃的。在这种情况下,刘晏临危受命,作为转运使开始发展漕运。

刘晏先是不畏艰险,亲自对漕运沿线进行实地考察,而后决定大力治理漕运。但他担心自己的改革力度过大,会遭到其他官员的牵制,于是就给当政的宰相元载写了一封信,痛陈漕运中的四利、四弊,深刻地指明重整漕运的重要性,也分析了其中的困难。元载看完信后极力支持刘晏的改革,并将情况上报给代宗。

刘晏得到了大唐最有权势的两个人的支持,加快进度,整顿漕运。他首先组织人力疏通河道,并打造了两千艘坚固的大船,每艘船的造价都要比普通的船高一倍。有人觉得花费太多,没有必要,刘晏却回答:“漕运兹事体大,怎么能吝惜那么一点小钱?做事情不能只看眼前,要为长远考虑,大船每次都能运送更多的米粮,而且还能保证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多花点钱又算得了什么呢?”之后,他开始训练士兵押运粮食,不再征召沿岸的壮丁服役,以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雇用专门的船夫,漕运开始正式由朝廷直接经营。另外,他还改直法运输为分段运输,将全程分成四个运输段,并建立多个转运站和仓库,这样就避开了一些不利于水运的河段,提高了运输速度,也减少了粮食在运输过程中的损耗。

就这样,废弛已久的漕运在刘晏的改革下重新焕发活力,江南的米粮源源不断地运进关中,缓解了粮食短缺的紧张形势。在第一船粮安全抵达长安时,代宗专门派了乐队前去迎接,并称赞刘晏是当世的萧何。

唐初,政府对于盐的贩卖并不进行限制,也不收盐税。后来,盐逐渐由政府专卖,政府大幅提高盐价,其中一些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只要跟盐沾边的职位都富得流油。刘晏管理盐铁后,先是大力削减政府的盐务机构,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之后调整了盐的专卖制度,将原来的政府全权经营改为官收、商运、商销,并统一征收盐税。为了防止盐商趁机哄抬盐价,刘晏在各地设立盐仓,专卖平价盐,迫使那些黑心盐吏降低盐价。这样百姓就不必为吃不起盐而发愁,而且贩卖私盐的现象有所减少,政府收取的盐利也随之翻了数倍,国库因此变得丰盈起来,很好地补贴了漕运等各项开支。

刘晏还很注重对经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他以优厚的待遇招募一些善于在各地奔走、打探消息的人,而后将他们安排到全国各地搜集并上报当地的经济情况。这样,即使是那些偏远地区的经济状况,中央也能够了如指掌,并根据这些情报来制定国家的经济政策,保证各地物价平稳,使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刘晏掌管大唐的经济大权多年,从不以权谋私,中饱私囊。他治家俭约,饮食简单,家里连个使唤丫头也没有,他常常说:“住的屋子干净整洁就好,不需要如何华美;吃的东西能够饱腹就好,不必多么美味;骑的马跑得快而稳就好,不必在乎毛色如何。”当时人们无不钦佩他的廉洁。刘晏做事也兢兢业业,每次骑马上早朝时,都会一边走一边计算财政的收入和支出情况,下朝回家后继续处理事务,每天都要忙到半夜才休息。

可惜,就是这样一个好官却频频遭人妒忌。一些官员眼红刘晏手中的财政大权,时常在皇帝面前说刘晏的坏话。当时的宰相杨炎是个睚眦必报的小人,因为刘晏曾经得罪过他,就派人诬陷刘晏私自征召士兵,意图不轨。德宗在没有仔细调查真相的情况下,就派遣密使将刘晏杀掉了,并公布其莫须有的罪状,还将刘晏的家属发配到岭南,但全国人都认为刘晏是冤枉的。后来,杨炎派人去抄刘晏的家,只得到两车书和几斗米,世人都称颂刘晏的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