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生就是要非同凡“想”
3259900000018

第18章 如何让别人都喜欢你——把自己忘掉,以纯粹心动人(3)

斯蒂夫不是个引人注目的人,他本可以悠闲自在、安安静静,然而,他偏要一刻不停地向人介绍自己。当斯蒂夫说约翰长得太高时,同事情不自禁地看了看斯蒂夫。虽然他们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相识,可同事却发现,斯蒂夫实在太矮了,好像在发育时期,父母亏待了他似的。

当斯蒂夫讲丹妮的眼睛看着让人恶心时,同事才注意到斯蒂夫的眼睛,并拿他的眼睛和丹妮的眼睛作了对比。这才吃惊地发现,原来丹妮的眼睛是那么清澈,那么明亮。当斯蒂夫说史密斯有个难看的塌鼻子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脸上的肉团也不怎么样。

当斯蒂夫讲丹弗尔是“豁牙啃西瓜”时,却忘了他自己的门牙间那条有气魄的、开阔的“巴拿马运河”。

在人际关系中,吹毛求疵的典型表现是:遇到某人且他一切都好时,我们会为他的外表、个性、智慧、幽默感或这些品质的某种结合所吸引。开始时,我们不但赞同此人与我们的不同之处,欣赏他,甚至会被他吸引。然而,过了一段时间,我们会开始注意到他们的小缺陷,甚至会认为他应该能够有所改善。如果想使他注意到这一点,这时我们也许会说“我知道,你确实有迟到的倾向”或“我已注意到你不大爱看书”。关键是,我们已开始不可避免地转入一种生活方式——寻找和考虑某人身上我们不喜欢的地方,或不十分正确的地方。

虽然,一个偶然的言论,建设性的批评,或有助益的引导并不会招致警觉。但当我们去挑剔一个人时,只能表明我们才是那个需要被批评的人。无论我们是否对他人或生活的某些方面吹毛求疵,还是两者都有,我们需要做的都是将吹毛求疵作为一个坏习惯而注销掉。当这个习惯偷偷侵入我们的思想时,我们要及时管住并封上自己的嘴。我们越不常去挑剔自己的伙伴或朋友,就越能注意到生活确实十分美好。

是建议而不是命令

没有人会喜欢在别人的淫威下做事。

用建议而不是命令,不但能维护对方的自尊,而且能使他乐于改正错误,并与我们合作。

不命令别人该怎么样,而是让他自己动手,有错误就从错误中学习,这样的方法最能让别人积极地处理问题,因为这是尊重的一种体现。当对方的自尊心得到认可的时候,他就希望与我们合作,而不是反抗我们。

反之,即使对方确实有错误,但如果我们声色俱厉地指责他,他也会产生抵触甚至愤怒的情绪,甚至会长时间生气。哪怕这样的粗鲁行为和言语来自一个有一定权威的人,后果也很不好。

桑塔尔是威名市的一位职校老师,他班上的一个学生因为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停车,而给学校的一个入口带来了麻烦。学校的一位老师为此怒气冲冲地来到班上狂吼:“是谁把车停在过道上的?”车主举手承认。那位老师又向他大吼:“你赶快把它开走,否则我就用铁链把它捆起来拖走。”

那位学生是犯错了,他把车放在那里,妨碍了交通。但是结果呢?不但那位车主没有理会他,而且其他人也把车停在那里,以增加他的不便。

事实上,事情原本可以不这样发展,假如他换一种方式来说话,假如他平和友善地和班里的人说:“请问堵住门口的那位车主是谁?如果你能把它移开,那么别的车就可以顺利通过了,麻烦你帮个忙,谢谢啦!”那位同学听到这样的话肯定乐意把车开走,而且心里还会有歉疚,而其他人以后也会有所注意。

用建议而不是命令就能有这样的作用,因为这里包含了尊重。在企业里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提问,往往会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麦克是约翰内斯堡一家小工厂的老板,一次,他有机会获得一张大订单,但货期不一定能跟上,除非工人们加班加点地工作。他没有发出强制性的命令,而是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先谈了这个大订单对整个公司的意义,然后用诚恳地语气问大家:“我们是不是能想出办法来完成这张订单?有没有好的办法来处理时间和工作量的分配问题?大家想想办法,如果实在不行我们就不接这个订单了。”

工人们听到这样的话马上要求接下订单,然后一起讨论办法。他们的想法只有一个,就是我们一定能办得到。

最后,在所有人共同的努力下,他们接下了单子,保证了货期的兑现,而这一切,是强制所不能带来的。

拼命地指示他人是没有什么好处的。从内心来讲,每个人都喜欢指挥他人而不是听命于别人。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希望自己能够主宰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受别人的指使。就算有些事情经别人催促,我们口中答应了,但在某些地方也会残留着反抗,而这就会成为执行的障碍。

命令别人是一种不尊重别人的表现,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即便某件事情我们不说,对方也有可能去做,但若我们用命令的语气说了,他很可能就不会去做,就算去做,也是带着不愉快的情绪,也就无法保证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距离创造美

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创造永恒的美。

两只刺猬,因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所以刺得对方怎么也睡不舒服。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体温又不至于被扎。这个合适的距离相当于人与人之间交往时应该保持的距离,包括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身体距离即私人空间,心理距离即孤独感。

私人空间,是环绕在人体四周的一个抽象范围,用眼睛无法看清它的界限,但它确确实实存在,而且不容他人侵犯。无论是在拥挤的车厢里,还是在电梯内,我们都会在意他人与自己的距离。当别人过于接近我们时,我们通常会通过调整自己的位置来逃避这种接近带来的不快感;但是,当狭小的空间中挤满了人时我们就很难避免了,于是就只能以对其他乘客漠不关心的态度来压制心中的不快,故而看上去神态木然。

有关资料显示:私人空间的形状与大小可用接近(或被接近)实验的方法来确定。专家们在广场的中心位置安排一个人站着,然后让受试者一步步地接近目标人物,这时就会发现一个由于过分接近对方而引起不快的位置,这一位置就是私人空间的界线。实验表明:当受试者与目标人物认识时,私人空间比互不认识的人之间的要大,异性之间的空间要比同性之间的大。尤其是女性受试者去接近男性目标人物时,私人空间会扩张到最大。

有电台做过一个马路电话亭最多可挤多少男女的游戏节目,最多时曾挤进10人,因为大家知道这是一个游戏,所以并不在意自己的私人空间。可当人们在自己家里时,整个房屋就变成了自己完全的私人空间,不容许别人擅自闯入。在家里时,人们会感到安全和放松,这就是私人空间的心理保护作用。

在车站、公园供人休息的长椅上,通常坐两端的人多,一旦两端位置都有人占据,就很少有人会主动坐在中间位置。一排长椅最多能坐4个人,先来的人坐在椅子的正中,后来的人会坐在长椅的一边,这时,正中的人则会挪到长椅的另一端。于是,原本可以坐4人的长椅,只坐2个人就“客满”了。

当两人过分接近时,会令人产生不快及焦躁感。私人空间变得狭小局促时,会让人产生压迫感,从而使人不能冷静、客观地进行判断,甚至会对侵犯者持有攻击的态度。

个人制造的私人空间是产生心理距离的直接原因,心理距离便是孤独感的源泉。人类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智慧生物。地球的独居性必然赋予人类孤独的心理状态,以至于人类无法消除心理距离。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已经密密麻麻地挤了50多亿个智慧生物。在60多亿人中,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如同找不到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从这方面讲,每个人都可能感觉到孤独,从而产生心理距离。

爱因斯坦这样说过:“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人。在所有关系面前,我总是感到一种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且这种感受与日俱增。”这种距离便是产生孤独的源泉。这种心理距离的确存在,其具体表现形式便是孤独。

由心理距离导致孤独并不可怕。善于孤独,就能在心灵上筑起一座世外桃源。孤独既是生活的一个危机,也是自我深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良机。

私人空间是人与人的双边关系,心理距离则是个体的内心需求。无论是身体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只能说明:人作为高智能生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很微妙的,距离是必不可少的。

在人际交往中,应该热情些,但是,人和人不一样,情境和情境不一样,根据刺猬定律,有时冷一些,与他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反倒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