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23

第23章 H(3)

华不注(huāfūzhù)

古山名,又名“华山”,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的东北方。孤山特拔,下有华泉。今济南市趵突泉公园内“泺源堂”大门两侧仍挂有赵孟頫在济南任职期间所写“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的楹联。据伏琛《齐地记》载:“不”,音fū,通“跗”,指花萼的最底部,意同《诗经·小雅·常棣》中“常棣之华,鄂不韡韡(音wéi)”中的“不”字。“鄂不”即“萼跗”,指的就是“花蒂”或“花托”。“不”在甲骨文中是花蒂的象形。“华”通“花”,《诗经·周南·桃夭》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句。“华不注”意谓此山孤秀如花跗之于水中也。由此可以断论,“华不注”的古音读法是huāfūzhù。

划拳(huá)

“划”字,容易误读成去声。又叫“猜拳”或“拇战”。饮酒时助兴取乐的一种方式,两人同时伸出手指并各说一个数,谁说的数目与双方所伸手指的总说相符,谁就算赢,输的人喝酒。

华山(huà)

中国五岳之一,世称西岳。位于陕西华阴市南,北临渭河平原,属秦岭东段,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1997米。五座高峰间由万丈深渊的一线险径或长空栈道相通,故而华山自古以其壁立千仞之奇险著称于世,有“自古华山一条道”之说。相关汉语词还有“华县”、“华阳”、“华阴”等。“华”作为姓氏读音,也读去声。如“华佗”、“华歆”(汉献帝的尚书令、魏文帝司徒)、关云长温酒斩华雄(见《三国演义》第五回)、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等。

白桦(huà)

“桦”,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白、灰、黄、黑,光滑,多呈薄片状剥落,耐寒、耐干旱、耐瘠薄。木材致密,可做建筑、家具、胶合板等用材。多产于北半球寒冷地区,我国多生长在东北地区,有白桦、黑桦、红桦等。“桦”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去声huà。极易误读成阳平。

徘徊(páihuái)

指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走而不前进,比喻犹豫不决。也比喻事物在某个范围内来回浮动。如《荀子·礼论》中曰:“过故乡,则必徘徊焉,鸣号焉,踯躅焉,踟蹰焉,然后能去之也。”《孔雀东南飞》的开句即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晏殊有著名的《浣溪沙》词:“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徊”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huái。容易误读成huí。

踝骨(huái)

人或动物的小腿与足交接的部分。分为内踝和外踝。内有胫骨、腓骨与跗骨连接而成的踝关节,外有两个突出的骨头,可作屈伸运动。也泛指“脚跟”。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踝”字“统读”为huái。

狗獾(huān)

哺乳动物,体长50厘米左右,灰毛,头部有三条白色纵纹,善掘土,穴居于土丘或大树下,昼伏夜出。我国各地均有分布。毛皮可做皮衣、褥垫,毛可做刷子或画笔。

乍暖还寒(huán)

“还”字,在现代汉语里有hái和huán两种读音。读hái音的“还”字,作副词。如“还好”、“还是”、“还去”等。读huán音的“还”字,作动词,如“送还”、“返还”、“奉还”、“讨还”、“归还”、“偿还”、“交还”、“生还”、“退还”、“还价”、“还口”、“还手”、“还击”、“还礼”、“还清”、“还俗”、“还席”、“还原”、“还债”、“还嘴”、“讨价还价”、“还本付息”、“一报还一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等。

在读huán音的义项里,第一个义项就是返回原来的地方或恢复原来的状态,即离开原点,进入新点,又返回原点。如“返老还童”、“衣锦还乡”、“借尸还魂”等。那么在“乍暖还寒”、“乍晴还雨”、“欲说还休”、“欲行还止”、“欲喜还惊”、“热泪欲零还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一类书面语色彩较浓的词语里,“还”字也是返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也是要读huán的。这个“还(huán)”音在古代是主要读音,从《广韵》户关切。大意为“返”、“归”、“退”、“复”等。

盘桓(pánhuán)

指徘徊、逗留或回环旋绕。如“在欧洲多盘桓了几日”、“飞机在天空盘桓了几圈后向西飞去”。“桓”字容易误读成yuán。《诗经·周颂》中有篇名《桓》,春秋时有“五霸”之一有齐桓公,东晋时有大将军桓温,辽宁本溪市有桓仁县,山东淄博市有桓台县,中国人民解放军有开国元帅罗荣桓。朱鹮(huán)

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区珍贵鸟类的一科,全身白羽,额部和眼睛周围朱红色,黑长嘴略弯,腿和爪子亦红色,是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

云鬟(huán)

旧时妇女所梳的环形发髻。杜甫《月夜》诗云:“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鬟”字,在“云鬟”里读huán,在“丫鬟”里轻读。

浣衣(huàn)

洗衣。“浣”,洗涤衣物也。《诗经·周南·葛覃》有“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句。唐代吏制规定,官员每十日休息沐浴一次,每月三次,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因称为每月的上、中、下旬。“浣”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huàn。

浣溪沙(huàn)

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分平韵和仄韵两体,平韵见唐人词,仄韵始于南唐李煜,均双调四十二字。宋代词人晏殊有著名的《浣溪沙》词。毛泽东1950年10月写有《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浣”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huàn。容易误读成wǎn。

豢养(huàn)

喂养、饲养(牲口)。早在《礼记·乐记》中就有“豢豕为酒”的记述。后比喻收买并培植、利用奴才、走狗。

病入膏肓(huāng)

指病到了极其严重难以医治的地步,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在我国古代医学上把心尖儿脂肪叫“膏”,心脏和隔膜之间叫“肓”,并认为膏肓之间是药力所达不到的地方。《世说新语·俭啬》注引王隐《晋书》曰:“[王]戎性至俭,不能自奉养,财不外出,天下人谓为膏肓之疾。”“肓”字,注意与“盲”字在写法上的区别。

遑论(huáng)

指不必谈及,谈不上。鄙语。“遑遑”,表惊恐不安或匆忙的样子。

修篁(huáng)

长竹子。“修”是“修长”的意思。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诗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句。

惝怳(chǎnghuǎng/tǎnghuǎng)

怅惘、失意的样子。也指迷迷糊糊;不清楚。《楚辞·远游》中有“步徙倚而遥思兮,怊(音chāo,悲愤的样子)惝怳乖怀”句。

一晃儿(huǎng/huàng)

“晃”字有huǎng、huàng两读。读上声的“晃”字,一指(光芒)闪耀,如“晃眼”、“前面的车灯晃得慌”;二指很快地闪过,如“有个人影儿一晃儿就不见了”、“虚晃一枪”等。读去声的“晃”字指“摇动”或“摆动”,如“晃动”、“摇晃”、“晃悠”、“晃荡”、“摇头晃脑”等。显然,“一晃儿”中的“晃”字,两读两义。

麾下(huī)

意思是将帅的大旗之下或部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灌夫为了免于随父丧、报父仇,“独二人及从奴十数骑,驰入吴军,至吴将麾下,所杀伤数十人。”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词的上阕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一会儿(huì)

表示很短的时间。“会”,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有读去声huì的规定,并且还须在其后面加儿化。极易误读成上声。相关汉语词还有“多会儿”、“待会儿”、“等会儿”、“这会儿”、“那会儿”、“一小会儿”等。其中的“会”字,都要读去声音。

名讳(huì)

按旧时礼节,长辈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晚辈不能直接称呼,需要避讳,故曰“名讳”。在中国封建社会,凡帝王、尊长的名字,都不准直接称呼和书写,必须设法避讳。如秦始皇名嬴政,讳“正”字,所以老百姓遇“正”字时就得改成“端”字。君主或尊长死后,其名也避讳。相关汉语词还有“忌讳”、“讳言”、“隐讳”、“避讳”、“史讳”、“讳疾忌医”、“讳莫如深”等。

教诲(huì)

教训;教导。《论语·述而》中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名句。另外“诲”字也有教唆、引诱的意思,如诲淫诲盗。“诲”字,音huì,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为“统读”去声。不读上声。

恚恨(huì)

“恚”字,指愤恨、怨恨。《后汉书·光武帝纪》载,“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

晦涩(huì)

文辞等隐晦艰涩,不流畅、不易懂。“晦”字本来就是指日暮、夜晚、不明亮、昏暗、掩蔽等义。相关汉语词还有“晦气”、“隐晦”、“晦朔”、“韬晦”、“韬光养晦”、“风雨如晦”等。

不容置喙(huì)

不许别人插嘴。“喙”字,指鸟兽的嘴。《战国策·燕策二》载,赵国欲伐燕国,苏代替燕王说赵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音yù)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音yù,动词,下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舍,渔者得而并擒之。”后终说惠王罢兵休战。“喙”也借指人的嘴。相关汉语词还有“百喙莫辩”。

珲春(hún)

地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所辖县级市。位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最东部、珲春河东岸,图们江下游,与俄罗斯、朝鲜接壤。距市区75公里的防川,是中朝俄三国交界的鼎足地带,自古就有“鸡鸣闻三国,犬吠惊三疆”之称。金为乌库哩部,明为珲春卫,清初为南荒围场,宣统年间设珲春厅,1914年改为珲春县,今升为珲春市。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审“珲春”为húnchūn。

诨号(hùn)

即诨名、外号。“诨”字的本义是诙谐逗趣的话语,如“插科打诨”等。《水浒传》第二十九回写蒋门神:“那厮姓蒋名忠,有九尺来长身材,因此江湖上起他一个诨名,叫蒋门神。”“诨”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混合(hùn)

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杂在一起而不发生化学反应,汉语里另有“混乱”、“混纺”、“混杂”、“混战”、“混浊”、“混沌”、“混淆”、“混凝土”、“混为一谈”等词。

“混”读阳平音时,通“浑”字,只在“混蛋(浑蛋)”、“混球儿(浑球儿)”、“混水摸鱼(浑水摸鱼)”等有限的几个词语里用。“混”字极易误读成hǔn。其实,“混”字自古就没有上声音。

温和(hé/huo)

“温和”一词中的“和”字有两种读法。其一,读hé,指气候温润适中或性情、态度、言语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如“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如春”、“这老头儿慈眉善目、语气温和”。其二,读轻声huo,指一种东西还带有温度,不冷不热。如:“锅里的饭还温和着呢!”

暖和(huo)

气候或温度不冷不热,使人感到舒服。“和”字,轻读。“和”字处于双音节合成词的末尾时,一般都要轻读,这一类的词还有“软和”、“掺和”、“搅和”、“拌和”、“热和”、“匀和”等。

现代汉语的“和”字有六种读音,其他的五种读音是:(1)读hé。多为连词、介词、形容词。如“和平”、“和缓”、“和谐”、“和睦”、“和气”、“讲和”、“和顺”、“平和”、“谦和”等。(2)读huó。动词。指在粉状物中加液体搅拌或揉弄,使有黏性。如“和面”、“和泥”等。(3)读huò。粉状或粒状物掺和在一起,或加水搅拌使成较稀的东西。也作量词,用于洗东西或一剂药煎的次数。如“和稀泥”、“和药”、“面里和点儿糖”、“衣服洗了三和”、“二和药”等。(4)读hè。作动词。表示和谐地以声音相应、附和,或依别人的题材和体裁作词。如“和诗”、“答和”、“应和”、“酬和”、“奉和”、“附和”、“一唱一和”、“曲高和寡”、“随声附和”、“和着节拍”等。(5)读hú。打麻将或斗纸牌时某一家符合规定要求赢牌取胜,叫“和牌”。如“听和”、“开和”、“不开和”、“撤和”、“报和”、“抢和”、“诈和”等。

尺蠖(huò)

尺蠖蛾的幼虫,行动时身体向上弯成弧状,像用大拇指和中指量距离一样。危害果树、桑树、棉花等。《易经·系辞下》中有“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句。《尔雅义疏·释虫》的解释是:“其行先屈后伸,如人布手知尺之状,故名尺蠖。”“蠖”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h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