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24

第24章 J(1)

茶几(jī)

摆在桌子或沙发前面、放茶具用的、比桌子略小的一种矮家具。“几”,指小桌子,名词。古人也用以在上休息。如《孟子·公孙丑下》中就有“孟子去齐,宿于昼……隐几而卧”的记载。汉语里读阴平的还有“条几”、“方几”、“几案”(古代泛指桌子,也指官员办公之物,借指公务)、“窗明几净”、“倚几而寐”等词。另外,作副词的“几”,指非常接近和差不多的意思,有“几乎”、“几近消失”等词,其中的“几”字也读阴平。“几率”(表概率)中的“几”也读阴平。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有“茶几”、“条几”中的“几”字读jī的规定。极易误读成上声。读上声的“几”字多作询问数目词或代词,不作名词。

芨芨草(jījīcǎo)

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生长在碱性土壤的草滩上,茎叶可造纤维,也作饲料或编织用。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将“芨”字审为“统读”阴平jī。

奇数(jīshù)

数学名词。指单个的、不成对(常与“偶”字相对应)的、不能被2整除的有理数。汉语里有“奇数”、“奇零”、“奇偶”等词。“奇数”,在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即被审定为jīshù。1985年又重新得以确认。“奇”字,从《广韵》居宜切,中古平声字。

及笄(jī)

指古代男女盘束头发或男子别帽子用的簪子。《礼记·内则》曰:“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笄年”指的是初加笄之年。

木屐(jī)

原指一种有齿或无齿的木底鞋,后来泛指鞋。如“草屐”、“屐履”等。《南史·谢灵运传》载:“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句。

期年(jī)

周年也。古代凡一个轮回或一个完整的(年或月)时限均可称“期”,除了“期年”外,还有“期月”、“期朝”等。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第六》中写新儿出生后大人们“试儿”的风俗曰:“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谦愚智,名之为试儿。”

赍恨(jī)

怀恨。“赍”字,指“怀着”、“抱着”。汉语还有“赍志而殁”一词,意思是志未酬而身先死。

犄角(jījiao/jījǎor)

两读两义:(1)读音jījiao(轻读)。口语中指兽类的角,如“牛犄角”、“羊犄角”、“鹿犄角”等。(2)加儿化,读音jījiǎor。指物体边沿相接的地方或角落。如“屋犄角”、“墙犄角”、“桌子犄角”、“犄角旮旯”等。

缉私(jī)

检查走私行为,缉捕走私罪犯。“缉”字,是搜捕、捉拿的意思。汉语词还有“缉毒”、“通缉”、“侦缉”、“缉拿”、“缉查”、“缉捕”、“通缉令”、“通缉犯”等。极易误读成阳平。

畸形(jī)

“畸”字,《广韵》作居宜切,中古平声字,读音jī。原指不方正、欠规则的残田,后又指不正常、无规则的形状或形体。多指生物体(身体)发育得不正常或事物发展得不正常、不均衡,如“畸形儿”、“畸变”、“畸胎”、“畸形发展”、“畸形繁荣”等。“畸”字在古代也表余数,如《论语·学而》集解有载:“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畸人”指的是不合时俗的人或奇异的人。“畸”字,极易误读成qí。

畸轻畸重(jī)

“畸”字,义为偏。偏轻偏重。形容事物发展不平衡或对人对事的态度有所偏倚。

跻身(jī)

“跻”字,音jī,《广韵》作祖稽切,中古平声字。原本指登、升或参与。《诗经·豳风·七月》中有“跻彼公堂,称(举也)彼兕(音sì,古书上指雌犀牛)觥(音gōng,兕觥,形状像犀牛的饮酒器),万寿无疆”句。

后世引申为使地位或声誉上升到某一个程度或位置。“跻”字,易误读成上声,也容易误解为“挤”。其实,“跻身”的意思不是平着挤进去,而是升上去或登上去。这是因对词义的误解而发生读音错易的一种典例。

箕踞(jījù)

古人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按古代礼节,在席地而坐时,臀部应紧挨脚后跟。如果两腿向前随意伸开,像个簸箕,就叫箕踞。“箕”,指簸箕;“踞”,指蹲着或坐着。如《战国策·燕策三》所载:“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钩稽(jī)

“稽”字,容易误读成去声。又作“勾稽”,指查考或核算。一般是指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解释。《通典·职官六》中有“汉有御史主簿……大唐置一员,掌府事,勾稽省署”的记载。汉语里还有“稽查”、“稽考”、“稽留”、“有案可稽”、“无稽之谈”等词。

齑粉(jī)

细粉、碎屑。喻指粉身碎骨。“齑”字,指切成细末的、腌制酱菜或调味用的葱姜蒜等。韩愈在《送穷文》中有“大学四年,朝齑(咸菜)暮盐,惟我保汝,人皆汝嫌”句。

京畿(jī)

中国古代称王都管辖的地区即京城及附近地区为“京畿”,也有更具体的说法是古代王都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另有“畿辅”、“畿封”、“畿田”、“畿辇”、“近畿”等汉语词。《诗经·商颂·玄鸟》中有“邦畿千里,维民而止(居住)”句。

“畿”字,不读上声。“畿”字的写法也与“几”的繁体字“幾”有所区别。

羁留(jī)

古代指扣留、拘押或在外乡停留。《上高宗封事》中有“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句。

“羁”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审为统读jī。汉语词还有“羁押”(拘留、拘押)、“羁绊”、“羁旅”(长期寄居他乡)、“羁滞”(在外乡滞留)、“羁客”(做客外乡的人)、“羁泊”、“羁愁”、“羁栖”等。

孔伋(jí)

孔子的孙子,孔鲤之子,字子思。战国初期的思想家。相传其受业于曾参,困而作《中庸》。晚年宣扬儒学,受鲁缪公礼敬。孔伋系统地承继并发展了孔子“中庸”思想,奠定了儒学正统的始基。到再传弟子孟轲时,形成了“思孟学派”。《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二十三篇已早佚。现存《中庸》、《表记》、《坊记》等篇,收在《礼记》中。

汲取(jí)

吸取。可以汲取教训,汲取营养,也可以汲取智慧和力量。“汲”字,原本是指从下往上打水。汉语里另有“汲水”、“汲引”、“汲绠”等词。“汲”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定“统读”为jí。

即兴(jíxìng)

意思是对眼前的景物有所感悟,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如“即兴演讲”、“即兴赋诗”、“即兴发挥”、“即兴表达”等。“兴”,名词,指兴致、兴趣。“即”字只有阳平一读,极易误读去声。

相关汉语词还有“即日”、“即便”、“即将”、“即使”、“当即”、“立即”、“在即”、“即刻”、“即令”、“即席”、“即位”、“即景”、“即食面”、“若即若离”、“成功在即”、“一触即发”、“招之即来”、“可望而不可即”等。

佶屈聱牙(jíqū áoyá)

形容语言艰涩生硬,文句拗口。韩愈在《进学解》中评价历代文献时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

负笈(jí)

“笈”字,指背在背上的书籍或竹制书箱。如“武功秘笈”,指的就是记载某一武术套路的秘本。《晋书·王裒(póu)传》中有“北海邴春少立志操,寒苦自居,负笈游学”句。

疾病(jī)

病苦的总称。“疾”字,在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被审为阴平音jī,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时又被改为阳平音jí,1985年的审音最终被确定为“统读”阳平jí。“疾”字,极易误读成阴平。

汉语里还有“疾病”、“疾患”、“疾苦”、“残疾”、“痼疾”、“疟疾”、“痢疾”、“隐疾”、“暗疾”、“宿疾”、“癣疥之疾”、“讳疾忌医”、“积劳成疾”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另外表“急速”、“猛烈”意思的汉语词还有“迅疾”、“疾驰”、“疾走”、“疾步”、“疾驶”、“疾风”、“大声疾呼”、“奋笔疾书”、“手疾眼快”、“疾言厉色”、“疾风知劲草”等。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疾”也读阳平。

棘手(jíshǒu)

形容事情难办,像荆棘一样地刺手。龚自珍在《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中写到:“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

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棘手”为jí shǒu,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又确定“棘”字“统读”为阳平。容易误读成jìshǒu。

披荆斩棘(jí)

比喻在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棘”字,《广韵》作纪力切,中古入声字。原指丛生的酸枣树,后泛指山野间带刺的小灌木。《方言》中说:“凡草木刺人,……自关而西谓之刺,江、湘之间谓之棘。”

“棘”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规定“统读”为jí,容易误读成去声。相关汉语词还有“荆棘”、“棘刺”、“棘轮”、“棘爪”、“棘皮动物(海参、海星、海胆)”等。

蒺藜(jílí)

“藜”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横生铺于地面,开小黄花。其果实也叫“蒺藜”,果皮有尖刺,可入药,有滋补作用。《乐府诗集·相和歌辞·孤儿行》写一孤儿在父母去世后生活的艰辛,“兄嫂使我朝行汲,暮得水来归。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泪下渫渫,清涕累累。冬无复襦,夏无单衣。居生不乐,不如早去,下从地下黄泉。”在古代也指打仗时铺在路上类似蒺藜形状的铁制障碍物,以阻止敌人进攻,如“铁蒺藜”。王维《老将行》诗有“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的描写。

舟楫(zhōují)

“舟”指船,“楫”指桨,两字合用泛指船只。《周易·系辞下》中有“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句。《荀子·劝学》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嫉妒(jí)

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不满或因此而产生憎恨,有时也单指憎恨。相关汉语词还有“嫉贤妒能”、“嫉恨”、“愤世嫉俗”等。

1959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二次审音时审“嫉妒”为jídù。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审“嫉”字“统读”为jí。

在普通话语言的实际运用中,经常有人将“嫉”误读成去声。其实,“嫉妒”与“忌妒”的意思完全相同,只是音调不同,“嫉”字读阳平jí,“忌”字读去声jì。

瘠薄(jí)

“瘠”字,义与“肥”相对,本指人或动物的瘦弱,后指土地贫瘠、不肥沃。《荀子·非相》评价楚国贵族沈诸梁(叶公子高)曰:“叶公子高,微小短瘠,行若将不胜其衣然。白公之乱也,令尹子西,司马子期,皆死焉,叶公子高入据楚,诛白公,定楚国,如反手尔,仁义功名善于后世。”相关汉语词还有“瘠土”、“瘠田”、“贫瘠”、“瘦瘠”等。

“瘠”字,容易误读成上声或阴平。

狼藉(jí)

又作“狼籍”。“藉”是践踏、侮辱的意思。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如“杯盘狼藉”。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第五》谈到对待借书的态度时说:“借人典籍,皆须爱护,先有缺坏,就为补治,此亦士大夫百行之一也……或有狼籍几案,分散部帙,多为童幼婢妾之所点污,风雨虫鼠之所毁伤,实为累德。”“狼藉”,也形容某人行为名声卑污破败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如“声名狼藉”。欧阳修的《采桑子》词有“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杆尽日风”句。

“狼藉”,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和1985年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都有读láng jí的规定。“藉”字,容易误读成去声。

纪晓岚(jǐ)

清朝大臣,乾隆年间进士,著名文学家。名昀,字晓岚。以满腹学识深为乾隆帝赏识。曾受命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主持编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能诗并骈文,多宣扬封建伦理观念或歌功颂德。后官至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书。现今有电视连续剧《铁嘴铜牙纪晓岚》。

“纪”字的读音,中古即有上声jǐ和去声jì两读,《广韵》作居理切。1962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三次审音审为在作为姓氏用字时读上声jǐ,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又重新加以确认。“纪”是单姓,一说源于西周的古纪国,相传是炎帝后代的封国,姜姓,故址在今山东寿光东南纪台村。据《左传》载:鲁隐公元年八月,“纪人伐夷”,三十二年后,“纪季以酅(音xī)入于齐”,归于齐地,其后纪君子孙以国为姓。另一说源自春秋时周纪侯之后。另有古代传说中的善射者纪昌、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纪君祥等。

例外的情况有二:(1)文学家的笔名中的第一个字是“纪”的,可以按其本人的意愿和习惯称读,没必要非按上声读不可。如《风流歌》的作者纪宇,本名苏积玉,其笔名中的“纪”字按去声念会更好一些,因为“纪”是时间上的概念,“宇”是空间概念,意取“时”、“空”兼备。(2)音译外国人名,仍按去声读jì。如黎巴嫩诗人、小说家纪伯伦,法国作家纪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