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48

第48章 S(3)

说服(shuōfú)

指讲述充分的理由使对方心服。容易误读成shuìfú。“说”字,古今的确是有shuì音一读的,指劝说、说服,即用言语劝说,使其接受、听从自己的意见或建议。古代单用的机会较多。如《史记·高祖本纪》载:“汉王使郦生说豹,豹不听。汉王遣将军韩信击,大破之,虏豹。”在先秦史书《战国策》里有“苏秦以连横说秦”、“张仪说秦王”、“张仪说楚王绝齐”、“范雎说秦王”、“说秦王善楚”、“苏秦说秦王释帝”、“张仪说楚王连横”、“触龙说赵太后”等篇目。今读shuì音的汉语词只有“游说”、“说客”等有限的几个。

媒妁(méishuò)

指媒人。“媒”,指男方的媒人;“妁”,指女方的媒人。《孟子·滕文公下》中有言:“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践之。”

数见不鲜(shuòjiànbùxiān)

屡见不鲜。“数”字,中古入声字。指屡次。在“数见不鲜”一词里,“数”字,极易误读成shù。“鲜”字也极易误读成xiǎn。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数脉”,中医学名词。“数”也读shuò。指脉搏急速,一呼一吸在六次左右,常见于热症,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

巳时(sì)

“巳”字,十二地支的第六位。在十二生肖中以“巳”为蛇。巳时,时辰名,在旧时的计时法中相当于上午九点钟至十一点钟的时间。

分辨“己”、“已”、“巳”三字时,有句口诀可以帮助记忆:“己”字不封口,“已”字半封口,“巳”字全封口;“己”字低,“巳”字高,“已”字挂在半山腰。

螺蛳(sī)

淡水螺的通称,一般较小。有红螺、田螺、钉螺等多种。“蛳”字,虽以“师”为声旁,但却读作平舌音sī。不读shī。

褒姒(sì)

周幽王的宠妃。幽王为了博得她的欢心,废了申后母子,改立她为后。为了以相取乐,幽王又多次谎报敌警,举烽火征兵,由此失信于诸侯。后犬戎兵至,攻杀幽王于骊山下,褒姒也被杀。历史上有“褒姒一笑而失周天下”之说,被视为“红颜祸水”的典型,实际上只是个历史迭变的替罪羊。古代一指姐姐,二指丈夫的嫂子。另有“姒娣”、“姒妇”等词。

俟机(sì)

等待时机。《孟子·万章下》中有载:“万章曰:‘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食(sì)

在古文中活用作动词后,不读shí,而要读作sì,通“饲”字。从《集韵》详力切,中古去声字。字义可理解为“拿东西给人吃”。《诗经·小雅·绵蛮》中有“饮之食之,教之诲之”句。《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对说客武涉说:“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

茅厕(máocè)

指厕所。方言中读máosi。汉语词另有“茅房”、“茅坑”等。

怂恿(sǒngyǒng)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含贬义。王安石《和吴仲卿雪》诗有“填空忽汗漫,造物谁怂恿”句。

悚然(sǒng)

害怕的样子。相关汉语词还有“惶悚”、“寒悚”、“震悚”、“毛骨悚然”等。

老叟(sǒu)

指年老的男人、老头。《列子·愚公移山》里有河曲智叟。九十高龄的愚公率子孙“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欲搬走太行、王屋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待愚公表达要子子孙孙挖山不止后,“河曲智叟亡以应”。汉语里另有“童叟无欺”一词,为经商招徕顾客用语,指不管幼童老叟,一律公平相待,绝无欺诈行径。

渊薮(yuānsǒu)

渊指深水,鱼类所聚处;薮指水旁草丛,兽类所聚处。比喻人或事物的聚集的地方。《三国志·魏书·高柔传》载,明帝即位后,高柔上疏曰:“臣以为博士者,道之渊薮,六艺所宗,宜随学行优劣,待以不次之位。敦崇道教,以劝学者,于化为弘。”

抖擞(sǒu)

指振作。如龚自珍《己亥杂诗》第125首:“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朱自清散文《春》写道:“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甘肃(sù)

地名。古雍州地。汉为凉州。唐以后屡经分并改置。元至元十八年,置行中书省,治所在甘州路(今张掖),以原甘州和肃州(酒泉)两地的首字命名,始有“甘肃”之名称。清康熙年间置甘肃省,以兰州为省会,相沿至今。“肃”字,为中古入声字,从《广韵》息逐切,今读去声音sù。过去习惯读作阴平sū。

嗉子(sù)

指鸟类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在食道的下部,像个袋子,可储存、润湿和软化食物。如“鸡嗉子”。方言中指装酒的锡制的或瓷的器皿,像瓶子,颈细长。

回溯(sù)

回顾;回忆。汉语词另有“追溯”、“溯源”、“上溯”、“追本溯源”等。“溯”字,音sù,《集韵》作苏故切,中古去声字。本义是逆着水流的方向走。如“溯流而上”等。如《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中载:“路循西山南尽处,溯水而入。”《国语·吴语》中有“率师沿海溯淮以绝吴路”句。“溯”字,容易误读成shuò。在《集韵》中的色角切、表古溯水名义的shuò音,今已不用。

半身不遂(suí)

身体一侧发生瘫痪,多由脑中风等导致脑组织损伤引起。也叫偏瘫。“遂”字,在此读suí。这里的“遂”与“随”字同音同义。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遂”字,除了在“半身不遂”里读suí外,在其他场合均读作去声suì。

骨髓(suǐ)

“髓”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时审为“统读”上声的suǐ音。指骨头空腔中柔软像胶的物质。相关汉语词还有“脑髓”、“精髓”、“脊髓”、“神髓”、“心髓”、“真髓”、“石髓”、“敲骨吸髓”、“脊髓灰质炎”等。“髓”字,极易误读成suí。“髓”在1985年之前是读阳平音的,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统读”为上声后,在“骨髓”、“脑髓”、“脊髓”三个词里,“骨”、“脑”、“脊”三个字,都要由上声音变读为近似于阳平音。

作祟(suì)

迷信的人指鬼神跟人为难,比喻坏人或坏的思想意识捣乱,妨碍事情顺利进行。“祟”字,原指鬼怪或鬼怪害人(迷信),借指不正当的行动。汉语词另有“鬼鬼祟祟”。“祟”字,容易误读成chóng。应注意“祟”与“崇”字在字形结构上的区别。

顺遂(suì)

指事情进行顺利,合乎心意。“遂”字,在中古时代,只有“徐醉切”的去声,读suì。在现代汉语里保留了三个义项。(1)表示顺利、如意。相关汉语词还有“遂愿”、“不遂”、“遂心”、“遂意”、“诸事顺遂”、“遂如人愿”等。(2)指成功。如“未遂”、“已遂”、“功成名遂”。(3)文言连词,相当于“于是”、“就”。如“遂行(军事上指执行或完成)”、“遂止”。以上词里的“遂”字,均容易误读成阳平。

毛遂自荐(suì)

成语。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邯郸。平原君到楚国借兵,毛遂自荐请求同往。平原君与梦王谈判半日不决;毛遂按剑而上,直说利害,晓以大义,终使楚王同意出兵救赵,并当堂歃血为盟,为解邯郸之围立下大功。于是平原君待他为上客。(见于《史记·平原君列传》)“遂”字,音suì,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极易误读成suí。

鹰隼(sǔn)

“隼”字,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规定“统读”为sǔn。鹰和隼,都捕食小动物和其他鸟类。比喻凶猛或勇猛的人。《淮南子·说林训》中说:“赤肉县则乌鹊集,鹰隼鸷则众鸟散。物之散聚,交感以然。”

莎草(suō)

“莎”字,音suō,可见1985年《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的规定。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上,又叫香附子,可入药。

踏莎行(suō)

(1)词牌名。双调,五十八字,仄韵。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宋人用该词牌作词的不少,如晏殊的《踏莎行》(小径红稀)、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贺铸的《踏莎行》(杨柳回塘)、辛弃疾的《踏莎行》(夜月楼台)等。(2)指曲牌名。南曲仙吕宫、北曲商角调均有同名曲牌。南曲较为常见,字句格律与词牌同,用作引子。北曲与词牌不同,用于套曲中。“莎”字,在此读作suō,从《广韵》苏禾切。极易误读成shā。

婆娑(suō)

形容盘旋、舞蹈的样子或枝叶扶疏、纷披或眼泪下滴的样子。“婆娑”最早是指跳舞。《诗经·陈风·东门之枌(音fén,树名)》中有“东门之枌,宛丘之栩。子仲之子,婆娑其下。穀旦于差,南方之原。不绩其麻,市也婆娑”句。今有“婆娑起舞”、“枝叶婆娑”、“树影婆娑”等词。

摩挲(mósuō/māsā)

两读两义。(1)读mósuō。指用手抚摩。(2)读māsā。“挲”字,一般轻读,间或重读。指用手轻轻按着并一下一下地移动。

蓑笠(suōlì)

蓑衣和斗笠的合称。“蓑衣”是指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雨具;“笠”指用竹或草编成的帽子,用来遮阳挡雨。如“披蓑戴笠”。柳宗元被贬作永州司马时写有《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表现了作者摆脱世俗、清高孤傲、超然物外的人生情怀。

羧基(suō)

指碳酸失去氢氧原子团而成的一价基。醋酸、草酸等都属于羧基类的物质,显示酸性,属有机酸类。“羧”字,化学用字,是氧和酸组成的合体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