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播音员主持人汉字读音手册
3275700000049

第49章 T(1)

趿拉(tāla)

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如“趿拉着鞋”。另有“趿拉板儿”一词,指的是没有帮而只有襻儿的木底鞋。有的地方叫呱嗒板儿。

一塌糊涂(tā)

乱或糟到不可收拾。“塌”字,极易误读成tà。“塌”字的不同读音不仅关系到本字读音正确与否,还会影响到前面“一”字的变调。yìtā和yítà在听感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水獭(tǎ)

獭,哺乳动物的一种。包括水獭、旱獭、海獭等。水獭属鼠由科,体长约70厘米。头宽扁,耳小,脚短,尾长,趾间有蹼,毛短而密,背有光泽。常栖息于水边,善游泳和潜水,夜间多动,捕食鱼类或青蛙、水鸟等。皮毛可制衣领帽子等。汉语里有“獭祭”词,獭贪食,捕鱼时常将所捕之鱼陈列于水边,称为祭鱼。后用来比喻罗列堆砌典故。“獭”字,音tǎ,《广韵》作他达切,中古入声字。容易误读成lài。汉语里另有“山獭”、“獭兔”等词。

拓片(tà)

“拓”字,中古入声字。今音tà。指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形印下来,方法是在物体上蒙一层薄纸,先拍打使其凹凸分明,然后再上墨,显出文字、图像来。“拓本”是一种纸本,有黑、红两种颜色,分别叫“墨拓本”和“朱拓本”。最初摹拓的叫“初拓本”,后分为乌金拓、蝉翼拓等。相关汉语词还有“拓写”、“临拓”、“手拓”、“新拓”、“名拓”等。“拓片”中的“拓”字,极易读成tuò。

疲沓(ta)

也作疲塌。指松懈、拖沓。“沓”字原读去声tà。汉语里另有“拖沓”、“杂沓”、“纷至沓来”等词。另外在“一沓儿”里读dá,用于重叠起来的纸张或其他比较薄的东西,如“一沓信封”、“三沓报纸”等。

鞭挞(tà)

鞭打,比喻抨击。“挞”字,音tà,《广韵》作他达切,中古入声字。原义就是用鞭、杖等打人。《说文解字·手部》释为:“挞,乡饮酒,罚不敬,挞其背。”另有“挞伐”(讨伐)、“挞罚”(鞭打处罚)等词。“挞”字,容易误读成dǎ。

漯河(tà)

古水名,又作“漯水”、“漯川”。古漯河乃黄河下游主要支津,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向东北流经濮阳、聊城、临邑、滨州入海(可见《水经注·河水》)。宋代黄河决口于商胡,朝城绝流,旧迹因而湮没。这里的“漯”字,音从《广韵》他合切,中古入声字,今音读tà。河南中部今有漯河市。古为郾城县十一个集镇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生息。南北朝时北魏在此筑奇雒城,设南颍川郡。另一说是因古“漯湾”得名。清代嘉靖十九年开始在此设漯湾镇。1986年升为省辖市。“漯河市”里的“漯”字应读luò。

天台(tāi)

在浙江东部,灵江支流始丰溪上游,现为台州市所辖县。汉属章安县地,三国时吴置南始平县,晋改为始丰县,五代时吴越改称天台县,历代相沿至今。天台山境内是甬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隋代敕建的国清寺为中、日、韩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是活佛济公的故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诗句。“台”字,1957年普通话异读词第一次审音时审为tāi。“台州”、“台州湾”中的“台”也读阴平。

青苔(tái)

在阴湿地方生长出的绿色苔藓植物,属低等植物的一类。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诗的第二段内容是:“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昆仑山高邙山矮,禹王马蹄长青苔。马去‘门’开不见家,门旁空留梳妆台。”汉语里另有“苔原(终年气候寒冷,地表只生长苔藓、地衣等低等植物的地区)”、“苔藓(音xiǎn)植物”、“绿苔”等词。“苔”字只在“舌苔”一词里读阴平。

昙花一现(tán)

意思是说夜间开放、翌晨即萎的昙花难得出现。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一时的人物出现不久就消逝了。

覃思(tán)

深思。《后汉书·郑玄传》中郑玄以书诫子,有“今我告尔以老,归尔以事,将闲居以安性,覃思以终业”句。

澹台(tán)

复姓,较为罕见,以地名为姓。《百家姓》收。春秋时鲁国有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东汉时有澹台敬伯。“澹”字,只是在这个词里读tán,其余的场合都读dàn。“澹泊”,音义均同“淡泊”。

忐忑(tǎntè)

心神不定的样子,即心里不安、上上下下。汉语词有“忐忑不安”、“忐忐忑忑”等。

袒护(tǎn)

对错误的思想行为无原则地支持或保护。“袒”字,还指脱去或敞开上衣,露出身体的一部分。如“袒露”、“袒胸露背”等。也常引申为无遮无盖地显露和真率自然地表露,如“秋收过后,田野袒露”、“袒露心声”等。

羰基(tāng)

化学名词由碳和氧两种原子组成的二价原子团。“羰”字,是氧和碳组成的合体字。

趟水(tāng)

在较浅的水里走。也作“蹚水”。另外“趟”字还指用犁锄等将土翻开以除去杂草并给苗培土。如“趟坏了庄稼”、“趟地”、“趟苗儿”等。“趟马”(tāngmǎ)指的是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现骑着马走或跑的一些程式化动作。

溏心儿(táng)

蛋煮过或腌过后蛋黄没有完全凝固的状态。如“溏心儿蛋”、“溏心儿松花”等。公帑(tǎng)

“帑”字,指国库的钱财。公帑即公款。古代的“帑藏”指国库。《后汉书·郑弘传》载:“[郑弘]在职二年,所息省三亿万计。时岁天下遭旱,边方有警,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弘又奏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人。帝顺其议。”

倘使(tǎng)

连词。指倘若,用于主从复句,表示假设关系。“倘”字,字,古代常单用。如马中锡《中山狼传》中狼曰:“异时倘得脱颖而出,先生之恩,生死而骨肉也。”

叨陪(tāo)

谦辞。叨光陪侍。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有“他日趋庭,叨陪鲤对(孔子的儿子孔鲤在孔子面前回答问题,并接受教诲);今晨捧袂,喜托龙门”的名句。汉语里另有“叨教”、“叨扰”等词。词中的“叨”字均读作阴平。

绦虫(tāo)

寄生虫的一种,身体柔软,像带子,由许多节片构成,常见的是有钩绦虫和无钩绦虫两种,都能附着和寄生在人体和动物肠道内。“绦”字的本义是指用丝线编成的圆形或扁平的带子,可用镶衣服、枕头、窗帘等的边。汉语词“丝绦”、“绦带”、“绦子”中的“绦”字也读阴平。如贺知章《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绦”字,容易误读成阳平。

韬晦(tāohuì)

“韬光晦迹”的略语,指收敛锋芒、隐藏才能,隐蔽于暗中积蓄能量以待后发。也说“韬光养晦”。据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继位后三年内不理朝政,先隐忍不发,静观其变,甚至以自污来掩人耳目,结果韬光养晦而终成霸业。

饕餮(tāotiè)

传说中的凶恶贪食的猛兽。比喻凶恶残暴或贪婪之人。也可比喻为贪吃的人。“饕餮纹”又叫兽面纹,是古代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的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图案也有多种变化。殷商至西周时常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西周后逐渐用作器耳或器足上的装饰。

号啕(háotáo)

也作“嚎啕”,形容大声哭。

熏陶(táo)

指由于长期接触,使人的思想、意识、行为规范、生活习惯等逐渐地受到影响而发生改变,多指积极的、好的方面。“陶”字,极易误读成阴平。

梼杌(táowù)

一说古代传说中的恶人,为尧舜帝时的四凶之一。《左传·文公十八年》载:“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天下之民谓之梼杌。”也有一说是古代传说中的猛兽。据旧题东方朔《神异经·西荒经》载:“西方荒中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犬毛,长二尺,人面虎足,猪口牙,尾长一丈八尺,搅乱荒中,名梼杌。”古楚国的历史书名也为《梼杌》。《孟子·离娄下》有:“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的记载。

熥馒头(tēng)

“熥”字,把凉了的熟食蒸热或烤热。

誊录(téng)

誊写;过录。是科举时代防止作弊的一种方法。宋代先置誊录院,考生的试卷交印封官糊名封卷。后又为防止笔迹作弊,又规定考卷交誊录所用朱笔誊写,以誊本送交考官评阅。汉语里另有“誊写”、“誊清”等词。

体己(tīji)

也作“梯己”。一指家庭成员个人积蓄的财物;私房。如“体己钱”、“体己之物”。二指亲近的、贴心的。如“体己人”、“体己话”等。“体”字,在以上词里极易误读成tǐ。

剔除(tī)

“剔”字,原指从骨头上把肉刮下来,如“剔骨肉”。后也指从缝隙里往外挑,如“剔牙”。同时也指将不合适的部分去除掉。如“剔除”。“剔”字,极易误读成t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