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3276800000011

第11章 视野与内容(4)

没房子之前愁房子,有了房子愁装修,搬进新房又为物业担忧……,房子成了中国老百姓心中一块永远放不下的大石头。2004年《环球时报》推出了一系列文章,介绍国外房地产业的一些做法:《美国买房没有公摊面积》、《美国用重税控制炒房》、《日美售楼小姐不敢骗人》、《伦敦控制房价靠加息》、《多国限制富人买房》等,让国人大开眼界。

《环球时报》关于各国处理民生问题的报道,经常见报。选题,都是相关问题在中国刚露出苗头不久就开始策划,而报道的角度基本集中于国外是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目的是促进国内更好地解决类似问题,造福于民。

2002年10月24日发表的《向日本人学精细》,作者记下了在日本亲身感受到的一些细节,然后发自内心地感慨道:这都是一些小事,但贯穿了一个主题,那就是“以人为本”。文章说,日本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中国在这些方面还不能完全照抄照搬,但他们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任何设计都从方便人们的生活、改善生活的环境、提高生活的质量出发,全社会都会为之而努力,这种理念值得中国学习。其实,很多事情中国也是完全可以办到的,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把公园和街道上的椅子擦得干净些,上公共厕所时讲究一点,打扫厕所的人勤快一点等,做到了这些,中国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也会大大改观。这篇报道,观点深刻但不深奥,读者一看就懂。

《环球时报》很多驻外记者采写这类文章,初衷就是让整个社会都来重视民生,针对的就是国内那些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不以为然、甚至习以为常的观念和习惯。2003年1月22日的《美国人施工很安静》,2005年5月30日的《英国马路施工不能扰民》,就是以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做法来提醒中国的工程建设单位,施工时要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扰民。

2007年,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环球时报》的“深度报道·记者调查”推出国外如何确保食品安全的系列报道,其中《英暗访加重罚震慑食品商》一文,介绍了英国一家餐厅因为一道菜的带菌超标而被罚45万英镑的案例,在读者中引起了不小反响。

二、关注社会和谐

如何促进社会和谐,《环球时报》做了不少报道,查阅历年来一些文章的标题,可略知其一二。如2001年的《法国公务员考试严》、《瑞典,担心高福利惯坏孩子》、2003年的《荷兰,工作压力大也算公伤》、《比利时孩子,怎么用零花钱》、2005年的《瑞士百万富翁的节俭生活》,2006年的《法国小贩看重信誉》、《瑞典官员很像透明人》等。

人的素质决定着社会的素质,人的自身发展决定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从小孩到成年,从低收入者到有钱的富人,从普通百姓到政府官员……,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如何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成长,国外不少经验和做法值得学习。

2007年1月19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发表了一篇报道《四位老外谈中国富人》,讨论中国富人与外国富人有什么不同,应该怎样看待富人问题。文中写道:中国富人“虽然学会了赚钱,却未必知道如何花钱,他们对致富以后的生活方式也还不熟悉。因此,国家、社会以及中国富人本身都在适应这样的变化。”文章记述了几位外国友人的看法:在韩国,对富人有另一种理解,那就是被周边老百姓尊敬的人。如果没有得到周边人的认可和尊敬,就不算真正的富人,只能算有钱人。在美国也一样,受人尊敬的富人总比有钱人好一些,所以有了钱以后要考虑为社会做贡献,不做点社会公益的话,会被公众看不起。在日本,富人思考最多的是怎么样对社会做贡献。在澳大利亚,没有以财产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比阔心理。这些观念与国内一些人的观念反差强烈,读后会产生心灵震撼。

环球时报驻欧盟记者在《一位欧洲官员的真实生活》中,介绍了他认识的一位欧盟官员,一年经手几十亿欧元的项目审批,但从他身上感觉不到丝毫“牛气”与“霸气”。对手中的权力,他看得很平和:“我所处的位置只是整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大家都规规矩矩照章办事,手中这点权力也就不值得大惊小怪了。”

《环球时报》还报道了一些国家在教育和培养孩子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孩子不放纵、不娇惯,让他们从小养成独立生活的习惯和良好的动手能力,以后在职场上也能受到欢迎,这对目前中国的许多家长,仿佛提供了一面镜子。

2004年2月4日,“记者调查”版《培养技工,德国舍得花钱》就是针对中国的现实问题策划的整版文章。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已经暴露出技术工人缺乏、劳工普遍素质不高的问题。报道突出了德国重视培养技工对发展工业的重大作用:德国企业根本不接受没有受过相应培训的员工;培养职工的学校都是公立的,教师是国家公务员;技工的收入超过社会平均水平,职业学校毕业的技工在存折上已有5位数存款时,与他同龄的大学生则“一贫如洗”。德国的做法与中国的现状,对比分明,一目了然。

三、倡导文明生活

针对国内餐馆比比皆是的浪费现象,《环球时报》组织多名驻外记者,推出了《法国人吃饭连点汤都不剩》、《日本餐馆看不到剩菜》、《美国人剩点汤都打包》和《韩国餐馆不许剩饭》等报道,其中描写的“美国千万富翁把价值5美元的菜都打包带走”、“日本人就餐结束后,盘子都是光光的”等细节,会让国内有浪费陋习的人汗颜。

针对国内越来越奢侈的过度包装,《环球时报》推出了《澳大利亚人节约包装纸》、《德国人搞环保点子多》、《向日本人学习做小事情》等文章,报道了国外为减少垃圾和浪费,包装朝简易化发展的趋势,很多德国人甚至连买鞋都不要鞋盒。为了避免包装垃圾,日本老师在组织学生出游时鼓励孩子尽量带紫菜饭团、茶水这样的东西,而不要买盒饭和一次性瓶装饮料。

国内私人轿车数量暴涨,不少人以高级轿车显富,而在欧洲,整个社会在为汽车消费降温,鼓励人们少开车、开小车,多使用公共交通工具。2003年《环球时报》专门刊发《欧洲汽车越小越流行》的报道,介绍了欧洲家用轿车日趋微型化的潮流,指出微型轿车最大的优势就是节油“洁净”,排放污染少,国内那种在城市道路上开越野车的现象,在欧洲已非常罕见。

《环球时报》驻日本记者发来的报道《日本不许开车上班》,向国内介绍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先进思路。日本有关部门规定,部长级以下人员原则上不许开车上班,以新干线为代表的日本轨道公共交通时速高达300公里,准时到秒,安全到40年没出过一起交通事故。因此,日本即使在上下班高峰时段,路面上的人也不多,大家都在坐地铁、轻轨。驻德国记者通过“德国人38%骑车上班”一文告诉国内读者,为了鼓励自行车这种环保交通工具,德国各地正在研制先进的自行车道,车速可以高达每小时50公里,骑车者既方便又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