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大报智慧:《环球时报》研究
3276800000040

第40章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环球时报〉研究》是中国传媒大学亚洲传媒中心的博士生项目。从选题确定、申报立项,到形成论文框架、初稿、修改定稿直至最后成书,都得到了我的专职导师王武录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王老师是国内报刊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与理论造诣。他自2002年春在方方面面关心支持下而筹建的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现已成为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党报教学科研基地。2003年王老师将我作为他的首批博士弟子之一收于门下,是我莫大的荣幸。几年来,导师对我学业上精心指点,工作上全力支持,他在为人、为师、为文、为事等方面体现出的高尚情操、渊博学识、严谨作风,值得我永远学习。他对新时期党报党刊改革发展的殷殷关切与孜孜以求,更为我树立了事业的坐标,将使我终生受益。

我的兼职导师是人民日报副社长何崇元高级编辑。作为环球时报长达12年之久的总编辑,他领导环球时报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跨越,成就了中国报业改革发展中的一段传奇。每次到何老师办公室拜访,听他如数家珍般地谈论环球时报的一点一滴,或向他汇报我的研究心得,请他为我解疑释惑、指点迷津,近距离感受何老师的卓越才智和魅力,总令人如沐春风!

环球时报现任总编辑胡锡进高级编辑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调研和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大力支持。胡总编在接受访谈时总是给我思维敏锐、见解独到、谈吐雄辩之感,使我很受教益。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张虎生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李晓华教授、周鸿铎教授、宫承波教授,参加了我的论文选题报告会;新华社副总编辑、中国传媒大学博导刘江高级编辑,人民日报原国际部主任马世琨高级编辑,中国传媒大学雷跃捷教授、张舒教授、哈艳秋教授,参加了我的论文答辩。各位专家学者为拙作提出了聪慧的意见和宝贵的建议,真知灼见让我获益良多。

在我为准备撰写博士论文而展开的调查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同志热忱相助,他们是:人民日报社对外交流合作部主任、环球时报原驻朝鲜特派记者赵嘉鸣;环球时报副总编辑吴天红、方琴、段静涛、吴杰、孟宇红、谢戎彬;环球时报英文版执行主编张勇;环球时报舆情调查中心常务副主任戴元初;环球时报市场推广中心主任李华枫;环球时报编辑、广告和发行等部门的朱研、姚利、李佩翰、夏颖、李虹、涂荣斌、张颖、陈路、阴皎、李颖、黄晔武、余尚红等同志……我感谢他们给予的帮助。还要感谢许多未曾谋面的环球人,正是他们的实践与总结,为我完成博士论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党总支书记、新闻系主任雷跃捷教授,副院长陈作平教授,传播系主任邓炘炘教授,博士生导师刘京林教授,路永民、金勇、张彩、王灿发、刘年辉、曾庆香等同事和好友,对我的学习、研究和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让我心存感激。

中国传媒大学党报党刊研究中心的闫永栋、詹新惠、成文胜老师,本团队的兄弟姐妹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让我倍感温暖。

感谢我任教的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班的同学们,在新闻编辑课上我们一起研究《环球时报》,教学相长。2006级新闻班郑蕴彤同学,还为本书写作提供了具体帮助。

在书稿修改阶段,得到了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主任记者李佳骐的鼎力相助,在此深表感谢!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几年来,他们分享我的甜酸苦辣,给了我温暖而坚定的支持,给了我写好本书的智慧和信心,祝福我的家人!

张晓红

2010年10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