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3278500000019

第19章 迷群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建构(3)

第三节维度之一:自我意象与他者评价

的统一和自我认同建构美剧迷们在网络社区为他们提供的这个平台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让他们得以尽情地释放对于美剧的钟爱,而这样一种释放的外在表征形式就是上节分析的迷群实践活动。在深入这个群体,参与、半参与地观察和访谈迷群成员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迷群的所有实践活动,无论是付出还是索取,都是在毫无经济利益的环境下进行和完成的,但这并不代表在这个群体中没有任何东西流通和生成,当然流通和生成的可以是快感,可以是某种意义,但同时也可能是一种身份认同的建构,本章要讨论的正是自我认同是如何通过迷群中迷的实践活动被建构出来的。认同建构的过程需要依靠中介完成,也就是说,主体需要获得一个中介力量来完成对于自我认同的建构,而本节要讨论的是美剧迷如何通过实践活动来达到自我意象与他者评价的统一,从而实现自我认同的建构,本节将按照建构具体过程的顺序展开。

一、自我意象中的“自我”

“自我意象”的英文是“self-image”,而“image”有“(镜子或透镜反映出的)镜像、映像和影像”的意思,因此“自我意象”意为“自己在镜中的映像”,这就要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说起了。

“镜像理论”在很多学者看来是拉康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最初起源于比较心理学的一个事实:当一个6-18个月的婴儿在镜中认出自己的影像时,婴儿尚不能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还需要旁人的关照与扶持,这时的婴儿尚不具备肢体协调能力,非常无助,具有很强的依赖性;然而处于6-18个月的婴儿却能够认出自己在镜中的影像,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完整性,镜子中的形象为婴儿展示了一个视觉存在,它不仅看起来是完整的,而且能够用一种较一致、较协调、较连贯的姿态运动。虽然婴儿的镜中形象与婴儿的实际肉体存在之间有一个差异或者说不同,但是婴儿仍然把镜中影像看做是自己的形象,把自己认同于镜中形象。显然,这与沃伦的动物实验结果不太相同:在沃伦的实验中,只有当镜中的形象与被实验的动物看起来不同而更像另一个动物时,该动物才对镜中形象感兴趣;而婴儿却对镜中显现的自己的影像甚是着迷。正是从这一观察,拉康得出了关于认同的定义。

他认为认同是“主体在认定一个形象时,主体自身所发生的转换(transformation);而该形象在此阶段似乎注定要产生一种影响,正如分析理论中的一个古词‘无意识意象’所表明的那样”。很明显,在与镜中形象认同的过程中,婴儿把自己的影像与自己联系起来了,从而一个根本性的转换发生了:自我变成了镜中影像,婴儿与自我既是联系的但却又是分离的、异化的。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人们还发现,自我意识的出现和异化是同时发生的。从表面上看,主体的建立依赖于自我的异化;但事实上,自我的建构既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他者,而这个“他者”就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是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实现的。换句话说,婴儿自我意识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个“他者”,总是在一个“他者”的参照下形成的。这个镜中的“他者”不是别的任何人,正是婴儿自己根据自恋认同与自我联系起来的镜中自己的影像。因此,这种关系从根本上看是双重的,它既是想象认同同时又是异化的。这一点正如英国学者马丹·沙拉普所总结的那样,“自我的形成开始于异化和对自我影像迷恋的瞬间”。

自我除了上述所具有的黑格尔辩证法特征以外,还有另一特征:自我是一种想象性投射;自我是在主体与自己的身体之间所建立的想象性关系之上形成的,这种想象性特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作为异化了的镜像中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实际上是无法获得,是实现不了的理想,这是因为反射在镜子中婴儿的影像是外在于婴儿自身的;其二,婴儿只能在一个外部影像中、在一个实际上是无法触摸到的异在中看到自己的完整存在。照拉康的说法,“主体是在一种幻象中预期看到其能力的成熟”,而不是实际上的成熟和完整,与主体自身物质的、历史的及情感存在并不一致。然而这种对自我认同的超前性预期和期待却有着重要意义,主体与它的形象之间的动态关系表示的是人类个体一种孜孜以求的永久趋向,这种趋向引导人类个体终其一生都会追寻并培育一种理想自我的、想像的完整性。从这里人们可以看到,自我的建立其实是一系列类似这样的想象性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只能是接近于而不是实际上的自我实现。

因此,从拉康关于婴儿的镜中自我认同观点来看,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而每个人都具有这种类似虚幻的、理想化的自我想象,虽然这种想象是不真实的,并且只能接近真实的自我实现,但正如前文所提,它却是推动个人朝着自己理想孜孜不倦追求的一种动力,也就是说,它是个体在心理上的一种内在需求。作为普通人的美剧迷们自然也不例外,每位迷群成员,无论其参与迷群活动的程度深浅,他对于自我的认知都有虚幻式的、理想化的成分。而现实生活中的他们,通过真实空间的实践似乎无法实现这样“完美”的自我,便转而投入“美剧网上迷群”这个“虚拟社区”寻求满足。其实像我们这样在论坛中如此活跃的人,某种程度来看似乎都是在现实社会中混得不太好的,好像觉得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实现,也就是不得志吧。无奈之下,来这里寻求一下平衡和满足吧。这是笔者与一位“伊甸园美剧论坛”的资深版主(从积极活跃的美剧迷发展起来的)的访谈记录,他对虚幻的、理想化的自我意象的追求在言语之间表露无遗。很明显,他们也知道迷群是个虚拟空间,但即使如此,他们觉得在虚拟世界中如果能够实现虚幻的自我意象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和心理满足。

二、实现统一的途径:文化资本的呈现

美剧迷希望通过迷群中各类实践活动成就其自我意象的满足,而从实践活动到最终的心理满足之间有着很大的一块裂缝,是无法直接跃过并达到目的的,中间需要“实现途径”和“衡量标准”这两部分作为桥梁来通向理想自我的彼岸,而在迷群中通过实践活动呈现其丰富的、优越的文化资本便是实现途径之一。

“文化资本”概念的创立者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1986年布尔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文化资本的理论。文化资本范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资本范畴的进一步抽象的基础上的,文化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源,是劳动实践的成果。现实世界是文化世界,也就是人类劳动累积成的人化世界。布尔迪厄看到了这一事实,提出社会是一个积累的世界,为了理解社会的积累性,必须引入资本的概念,因为“资本是积累的劳动”,“资本是一种铭写在客体或主体的结构中的力量,它也是一种强调社会世界的内在规律的原则”。在现代社会里,至少有三种不可忽视的资本类型:一是经济资本,这种资本可以立即并且直接转化成金钱,它是以财产权的形式被制度化的;二是文化资本,这种资本在某些条件下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通过教育资质的形式制度化的;三是社会资本,这种资本在社会联系中形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成经济资本,它是以某种社会地位、头衔被制度化的。按照布尔迪厄对文化资本的界定,文化资本就是文化活动场域积累的劳动,换言之,文化资本就是文化形式的资本。文化资本是在劳动的抽象基础上界定的,它是对人的劳动特别是脑力劳动结果的抽象,是寓于实体文化、文化产品和文化体制中的一种虚拟资本,现实中没有摆脱实体而独立存在的文化资本。因此,在现实形态上文化资本有三种形式,这部分本研究将通过这三种形式具体阐述美剧迷们呈现文化资本的方式:

1.具体化的形式——个性主体文化劳动的积累

具体形式的文化资本是个性主体文化劳动的积累,在其基本的状态上,文化资本总是与个性化主体联系在一起,而且文化资本的生成与积累一般通过文化、教育、修养等行为进行,这些行为都是特定主体花费劳动力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劳动力的变化和同化,需要主体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必须亲自投入其中。美剧迷就是以个性主体的方式在迷群中进行文化劳动和生产的,他们花费时间、精力和财力说明:这里提到的“财力”与之前文章提到的“没有任何经济利益的环境”是不矛盾的,因为群体内部没有所谓的经济利益交往,但迷要通过“网络社区”进入迷群必须要借助技术手段,因此上网产生的费用是这里“财力”的意思。曾经有美剧迷因为要追美国新播的剧集而推迟辞职,理由就是可以利用公司宽带下载视频,这充分说明了刚刚的意思。全身心投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字幕翻译、发帖、跟帖、组织活动、对迷群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等,虽然都是为了这个群体,或是以群体成果的方式呈现,但这些都是依靠个性主体文化劳动创作所积累的。

此外,具体化、个性主体化的文化资本作为一种劳动付出的凝聚,是具有价值品格的,因此它是内化个人素质的外部财富,是转化习性的外部财富。它不像有形财产和荣誉头衔那样,可以通过馈赠、购买或交换等行为实现即时性的传递。这种具体化的文化资本与个人紧密相连,以致不能摆脱开它的主体而进行独立的文化资本交易。具体化文化资本的获取,总是打上其主体的个性化烙印,这些烙印赋予文化资本区别于他者的独特价值,这点在“伊甸园美剧论坛”中具体表现为每个版区内的帖子都有所发之会员的网络ID署名,美剧视频画面上也有制作人员如时间轴组、字幕组的名称标识,让其他迷群成员一目了然。这样的文化资本因其积累不能超越其主体及其行为能力,所以它伴随拥有者生理的能力、心理的能力等自身特性而存在。在这种意义上,个性化主体拥有的具体化文化资本,往往被认为或期待为一种文化能力。例如,美剧迷中一些英语能力较强的会员经常从美国报刊杂志和电视媒体等处找到最具时效性的有关热播美剧的新闻信息,他们利用自己的英语能力将原版新闻翻译成中文发到论坛上;那些爱好美剧的字幕翻译组成员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能力也是呈现文化资本的核心部分;另外,有一些美剧迷的写作能力相当强,他们为自己喜爱的美剧写的剧评出神入化、点评恰到好处,一度成为大家崇拜的对象,这些都是文化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