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3278500000022

第22章 迷群实践活动中的自我认同建构(6)

Ben是孤独的,这份孤独毁自信任。正如sayid所说,ben只相信自己。爱过的女人,只是他的工具而已。收养的女儿,万事与他相隙。曾经服务过的小岛,终究将他抛弃。不知他有没有问过自己,为什么天下都与我为敌?其实一切怪不得他人,都源于自己!强加愿望、玩弄他人、工于心计,没有对他人爱的付出,只能落得凄惨孤寂。凄凄复凄凄,天性而已。作为一个美剧迷,作为一个也非常喜爱《迷失》这部美剧的笔者,我不得不对“大卫茶”这段剧评暗自感叹叫好。很多美剧迷都喜爱看《迷失》,自然也有很多对于该剧的解读和感受,在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剧评的过程中,作者认识到了自我,也让其他美剧迷体验到了“他的自我”。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卫茶”对每位主人公的褒贬:对Jack英雄惜英雄式的感叹无奈;对Sawyer若即若离式的批评和责怪;对Kate又爱又恨式的怜香惜玉;对Locke痛彻心扉式的同情和怜悯;对Ben嘲笑式的质问和唾弃。

但无论是对Kate的赞美还是对Ben的不屑,这些情感都是表面的,真正投射出来的情感是“大卫茶”对人生旅途中所谓“孤独”的感悟。在“大卫茶”的情感世界里,他似乎对孤独感触比较深,以至于不论正面还是反面角色,不论是正义还是邪恶,抑或是自强还是无助,作者都从中体会到了所谓“孤独”的人生体验。笔者对于美剧迷的这个实践活动的解读和分析并不是要去探究究竟这些电视剧中的主人公是否感受到了孤独,是不是为了人生中的孤独而自怨自艾,此处需要被考察和探究的是评价这些剧中人物的“大卫茶”将自身对于人生孤独的消极感悟和体会投射到剧评这个客体上,使他从此客体上认识到自身关于“孤独”的人生感悟的本质,从而加深了他对自我的认识,并在此过程中发展出了对自我的认同建构。再加上此帖的跟帖中有网友感叹:“LZ(楼主的缩写,表示发帖之人)写得好,有同感,这就是Lost吸引人之处——真实的人性展示”,这也从群体互动的角度为情感投射的主体“大卫茶”的自我认同建构推波助澜。

第五节维度之三:反群体个性消费与自我认同建构

美剧网上迷群纷繁多样的实践活动虽然呈现出的是美剧迷们的个体行为,是各不相同的类型方式,但从整体而言,所有实践活动都可以被视为一种“消费”,一种“文化消费”。因为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不再是工具性活动,而是符号性活动;消费越来越涉及失去了固定“所指”的、“自由的”和“被解放了的”“能指”。鲍德里亚反对把消费看做是和生产相对的一种纯物质性的实践,他深入洞察了在物的符号价值基础上消费行为的符号意义:“消费并不是一种物质性的实践,也不是‘丰产’的现象学。……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那么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同上。而美剧网上迷群的这些实践活动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通过这一系列活动,美剧迷们在“自我实现”的动态过程中从事着自我认同建构,因为弗里德曼曾经总结过:“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消费是创造认同的特定方式,一种在时空的物质重组中的实现方式”。本节就将试图探讨美剧迷如何通过实践活动这种文化消费方式来进行自我认同建构。

一、消费: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

消费在社会学意义上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它既是用于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正如人类学家弗里德曼所说的,“在世界系统范围内的消费总是对认同的消费”。人们的认同和人们的消费不过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就是我所消费的东西和我所采取的消费方式;另一方面,面对商品世界,“我”消费什么和怎样消费,是由“我”对“我(们)是谁”的看法所决定的。可见,人们从事消费,实质上不过是创造、维持或改变自己的认同。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赫伯特·米德关于“自我”的观点是:“自我是逐步发展的,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社会经验与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即是作为个体与整个过程的关系及与该过程中其他个体的关系的结果发展起来的。”既然自我的实现需要在动态发展的过程中进行,并且是不断变化和受内因、外因两方面影响的,那么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因素都会对自我认同的建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种很重要的认同行为。通俗地说,“我”消费什么,怎么消费,都表明了“我”对自身品味、习惯、地位等的认识和评价,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都与认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个体的认同在一定的意义上乃是消费者“创造”出来的“作品”。

人的认同的形成并不完全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它需要选择、维护、创造和管理同上。,而消费活动则构成个人自我认同的形成、创造、维护和管理的重要方面。美剧迷们在网上迷群中的所有实践活动是一系列的消费活动,无论是他们选择的消费内容,如使用网络媒介下载收看美国电视剧,还是选择的消费方式,如通过在论坛上发帖子表达自我,都是在对自我进行全方位的认知和本质探究,这也是对自我认同建构的一种创造和维护。

二、美剧迷的反群体个性消费与自我认同建构

在消费对身份认同的建构作用中,绝大部分属于对社会认同的建构,消费者试图以自身的消费内容和消费方式来确认自己对某个阶层或某个群体的归属感,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定的消费行为和方式,个体选择相应的消费方式正是为了确认自身的这种社会身份。然而,消费的认同建构功能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的,从生产社会到消费社会,再到后工业社会,其中非常有趣也是意义重大的变化便是消费认同过程中“自我感”的产生。自我感的本质是一种群体疏离感,即通过消费方式强调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或阶层并以此来定位身份,表现出来的是个体差异。这种表现出个体差异的消费方式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个性化的消费,是常常带着个人烙印的消费内容和方式,可以被称为“个性消费”。个性消费与前面提到的一般消费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用来建构社会认同的,而是针对自我认同而形成的概念,它是自我认同得以最充分实现的一种消费方式,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自我认同是个性消费的起点,也是其终点。

美剧网上迷群中的各个成员也有个性消费,因为他们都以个人行为的方式出现在迷群中进行文化消费,他们完全有条件进行自己独特的文化消费,以此将自己与这个群体中的其他成员区别开来,完成一种在消费过程中张扬个性、追求差异与独特、强调品味与生活质量的自我实现。在此需要说明一点,个别美剧迷通过个性消费的方式显现出与其他成员的差异,但并不会为此而影响到他的社会认同以及他人对他的认同,因为消费可以被用来标新立异、彰显个人独特的自我形象,但也可借此融入团体,成为被接纳的一员。通过半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笔者在对美剧网上迷群实践活动的考察和分析中发现,一些美剧迷的个性消费是以反群体方式出现的。

1.“吹毛求疵”式的个性消费

加入美剧网上迷群的所有成员最初的目的都是因为喜爱美剧,因而被称为“美剧迷”。既然喜爱,那么对待喜爱对象的态度大部分都是积极和正面的,赞美的成分居多,这属于美剧迷群内部群体的消费内容和方式,但也有一部分美剧迷在其中通过自己独特的实践互动进行着反群体的个性消费——批评和指责,有的甚至是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吹毛求疵”,以显示出自己与群体之间的差异。越狱第三季中穿帮大全:

(1)渔夫在海滩上发现书丢了,他回忆起是自己当时刚爬出地道时在一辆警车底下翻身时丢的,当时书是这样呆在车底下的(竖起来的),后来,书变成躺着的了。

(2)萨米在屋里做准备时,他的手下进来看了一下,意思是萨米该出去决斗了,萨米点了一下头。这两个连续的镜头中,萨米一直坐在沙发上未动,桌上的两个瓶子却自己悄悄转动了一下。

(3)迈克被关进笼子的时候,渔夫和小麦站在窗口观看,但是镜头再给他们的时候,渔夫多了件衣服,小麦则是换了件衣服,这是第九集最牛的一个穿帮。

(4)坏女人格雷琴·摩根把监狱长打死了,躺在地上的监狱长胸部有一块白石头,镜头再切过来时,那块白石头跑到了头部,显然监狱长的位置变了。

(5)画面中的这个男人再次让苏克雷重试监狱里带东西,他和苏克雷说话时(近景),背景墙上有个蓝白红相间的标志,但是全景的时候,标志没了,特写镜头时,标志又出现了。

(6)渔夫女友索菲亚被Betty Crocker派来的杀手挟持,这时杀手拿的枪装有消声器,镜头一切,杀手的枪短了不少,也就是消声器莫名其妙地没了。这是越狱迷“tuldo”发在网上的一条关于《越狱第三季》中他所发现的穿帮镜头的帖子,原帖很长,大概有几十个穿帮处,并且每个都附有图片说明,此处由于篇幅问题,只能挑选几条并且省去了图片。仔细分析这条帖子,笔者不禁有些惊叹,因为作为美剧迷,这里提到的每一集《越狱》画面笔者也都曾看过,但没有发现任何一个所谓的穿帮镜头,这足以证明“tuldo”确实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项工作。这是“tuldo”个性化的消费方式:首先,和其他迷不同的,他收看这几集的遍数要远远超过别人,其他迷也就是正常地看一遍故事,而“tuldo”为了要在这么多细小的镜头中间找到漏洞和错误,必须反反复复地“鸡蛋里挑骨头”式地观看;其次,当大部分越狱迷发帖赞扬《越狱》之空前绝后、对剧情中悬念反复讨论之际,“tuldo”从完全不同的一面,以批判式的解读方式展开了对《越狱第三季》的“吹毛求疵”。

这样“反群体”的个性消费使得消费主体“tuldo”与其他迷的区别显现出来,这是自我认同得以建构的核心部分:第一,“tuldo”是理性的电视受众,不像有些电视迷那样因为喜爱便失去了自我,唯喜爱的对象为“完美”,失去了所有的抵抗能力,相反的他会对自己喜爱的事物提出异议和批评。以前有些学者认为“迷”是没有辨识力、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极端电视受众,而“tuldo”这一个性消费恰恰驳斥了这种观点,使他的“自我”作为理性美剧迷的身份得以确认;第二,“tuldo”放弃了一般迷的解读行为,选择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方式,并且从中体现了自己超凡的媒介素养和能力,因为并不是所有人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寻找就都能找到这么多镜头中间的漏洞的,所以“tuldo”利用这样的个性消费肯定了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从而在这个群体中实现了自我认同的建构。

2.“另类解读”式的个性消费

大部分美剧迷对于自己所喜爱的电视文本的解读是大同小异的,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具有模式上的相似性。所谓“另类解读”不是指评价美剧剧集的好与坏、质量高低,而是采取一种与他人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是他人根本无从想到的切入角度,利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进行的一种解读。Lost主要人物的阶级属性分析:

Boone——CEO;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Locke的影响教育下,自身不断追求进步,自力更生杀野猪,第一个跳海救人。可惜最终为了谋求全体人民的解放事业而不幸献身。

Charley——摇滚歌星;没落的小资产阶级,吸毒、玩弄女性,不时向往回归纸醉金迷的资本主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