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3278500000035

第35章 迷群“多重边界”的群体认同建构(11)

除了子女教育,婚姻观念的问题也是中国美剧迷群在家庭层面所关注的,中美在两性之间的问题方面历来具有很大差异,在中国人眼里,美国人对婚姻和性的态度太过随便。婚姻是每个国家都有的一个概念,但对于这个概念的内涵,不同的文化却有不同的诠释,而美剧迷群通过美剧似乎看到了一种与印象中不一样的美国文化。《来说一下美国人的婚姻态度》:通过看DH,让我对外国人,特别是美国人的婚姻态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不记得受哪些影视剧的影响,总认为外国人对婚姻很随便的,美国人也一样。可是看了DH,特别是看到了几个核心家庭中发生的故事,我觉得她(他)们对婚姻还是很重视也很在乎的。

跟帖1:我个人是比较反对把一类人用一句话概括掉的。美国人的婚姻观其实大部分还是很传统的,希望找个人安定下来。只是在性方面更开放一些。但也主要局限于结婚前或离婚后单身的约会阶段;

跟帖2:其实美国人大概是对感情很认真吧,觉得没感情了就没必要在一起了,所以才分分合合的;

跟帖3:拜托,人性是相通的好不好,在我还在中国的时候,我也是觉得西方人对于婚姻很随便。其实他们一样很看重婚姻的,只是中国人不喜欢离婚,再怎么有外遇就是不离,这难道是应该被看作很重视婚姻吗?还是在作践婚姻?

跟帖4:别的不说,包二奶貌似(在)美国少见。

美剧《绝望主妇》讲述的是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它与其他涉案、科幻等美剧不同,更多观照的是社会生活和文化价值观,因此子女教育、夫妻情感、朋友友谊等话题充满了整个故事。很多美剧迷喜欢这部剧集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其富有生活哲理性以及所呈现的美国文化价值观,上面一条帖子讨论的正是有关美国人对于婚姻的态度问题。发帖子的“conniecool”通过《绝望主妇》修正了自己(也是传统观念)一直以来对美国人婚姻态度的误解,而其他一些美剧迷们则通过跟帖讨论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传统”、“认真”和“负责”是他们对美国人婚姻态度的正面评价,而提及中国人的婚姻态度时,他们却采用了反问的方式如“应该被看作很重视婚姻吗?还是在作践婚姻?”强调对其负面的评价,甚至还利用“中国特色”的“二奶”问题将中美双方做文化上的比较。因此,无论子女教育问题还是婚姻态度问题,中国美剧迷群都表现出了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欣赏,而面对相对应的中国文化价值观时,他们或“齐声叹气”或“愤愤不满”,随着这样的情绪,内群体的文化认同再次受到消极建构。

3.人际交往:隐私和平等

中美在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差异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得非常明显。首先表现在对于“隐私”的界定及不同的态度,美国人通常很尊重别人的隐私,视隐私为神圣的屏障,他们认为隐私与自我、个人独立性与自由等密切相关。在交谈中问及诸如年龄、体重、收入、出身、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心理偏好、财产等涉及隐私的问题是很忌讳的,因此普通交谈中经常以讨论天气作为谈话的开端。笔者在与美剧迷们进行深度访谈时发现,不少美剧迷都觉得尊重他人隐私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在这点上中国远远没有美国做得好:我觉得美国社会在尊重他人隐私方面做得非常好,这个在所有美剧中都能被感受到,父母与孩子之间如此,不像中国的家庭父母觉得查看孩子所有东西是理所应当的;夫妻之间也是如此,而中国一直崇尚“夫妻之间不该有秘密,互相要坦诚”,尽管所有夫妻都知道这是骗人的;此外,朋友之间也是如此,而中国所谓“割头换颈”的情谊应该是无话不谈,但这都是为了探听他人隐私这种心理而打的幌子。

正如“树根”所言,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隐私”的概念,对诸如薪水、婚姻状况、子女问题、工作情况等的询问似乎表达了中国人对于交谈对方的关切,因此,中国人在交谈中会用“你是干什么的”、“你多大了”、“你结婚了吗”这样的话题来表达所谓关切之情,而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些都属于禁忌话题。虽然一直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忽视了“隐私”问题,也似乎被民众所接受了,大家都是按照这样的文化价值观来行事的,但这并不代表大众对其的认可,当他们面对另外一种极其尊重他人隐私的文化价值观时,他们原来的文化认同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除了隐私,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是很多美剧迷在看过美剧后感想颇多的:可能是由于受原先封建社会帝王将相等级制度影响的缘故,中国整个文化中的平等观念还是比较淡漠和缺乏的,你看美剧中父母与孩子是平等,公司老板和职员是平等,政府官员和老百姓是平等;而中国在这方面我觉得实在让人感到压抑,父母操控着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情感,职员对老板是绝对服从,“官大一级压死人”这样的说法更是由来已久,我觉得美国崇尚的“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这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的确,美国文化提倡平等,不太重视社会等级,在人际交往中这种平等体现在各个方面,即使在长辈与晚辈、上司与下属、教师与学生之间,美国人在日常的社交中都比较不拘礼,即使双方在年纪上或地位上有很大分别也不例外。中国美剧迷群的年龄基本集中于青年一代,属于等级关系的下方,因此对平等问题特别在意。他们欣赏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抨击中国文化中的不平等,都是从自身位置出发,因为他们基本属于“子女”、“平民百姓”、“下属”、“学生”等行列,为了使自己的利益得到彰显,他们在面对美国文化价值观的时候表现出了亲美国疏本国的态度,但无论目的何在、行为如何,这都是他们在经过文化比较后所呈现出的消极的内群体文化认同建构。

三、想象的共同体:美剧迷群积极的文化认同建构

虽然面对美剧中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冲击时,中国美剧迷群内群体的文化认同建构有时是消极的,但并不能由此证明他们对内群体的文化认同程度就很低。因为笔者在考察中发现,当中国美剧迷群在接受美剧这个跨文化传播过程中遇到与“中国形象”有关的问题时,他们自觉形成了一个非常团结的群体,并且积极建构这个群体的文化认同,而这个群体就是“中华民族”。

1.美剧迷群积极建构文化认同的动力:民族主义

在面对普通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如社会多元性、家庭观念、人际交往等问题时,中国的美剧迷群会呈现出偏向美国文化的情绪从而使得内群体的文化认同程度不高,因为他们认为事实上我们自身确实有很多不足,美国文化中还是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然而,当涉及到我们作为一个“共同体”——“民族”形象问题时,之前所有的谦虚、自省和对美国文化的推崇统统消失殆尽,一股神圣的“国家民族意识”油然而生,从而表现出积极的文化认同建构,在这过程中起到根本作用的原动力便是“民族主义”。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这一界定高度概括了构成“民族”的地域、种族、语言、宗教、历史、文化等种种要素,而且突出了民族作为政治共同体的现代意义。在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想象的共同体》一书中,他将民族界定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这个“想象的共同体”不是虚构的共同体,不是政客操纵人民的幻影,而是一种与历史文化变迁相关,根植于人类深层意识的心理的建构。

“中华民族”正是所有中国美剧迷群成员心目中那个想象的共同体,是几千年来传统历史文化变迁过程中逐渐被建构出来的一个共同体,这个概念超越了“国家”,因为“民族”最初是作为一种理念、政治想象或意识形态出现的,带有明显的价值意味,因此“民族”是人民群体,而“国家”是这个人民群体自我实现的目标和工具。中国人也许对国家不满、对政府不满,但没有对拥有悠悠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不满,有的只是无限的热爱和希望。但笔者在考察美剧迷群中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美剧迷们在论坛和访谈中经常使用的是“中国”这个概念,而不是“中华民族”,但这并不表明他们想表达的就都是国家这个意思,而没有民族意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为了强化国人对祖国的“国家认同”,一直以来都将“国家”这个概念套用在了“民族”的概念之上,使得大部分民众将两者混为一谈,但在真正做出评价和批判时,他们心里都是以“民族”这个清晰的概念作为出发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