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3278900000013

第13章 逻辑与音乐运用能力训练(3)

1827年,李斯特的父亲病重去世,在遗言中告诫李斯特“勿让女人毁了你的一生”。但不久,李斯特就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卡洛琳·圣格雷。而身为贵族的圣格雷伯爵极力反对女儿嫁给这样一个平民音乐家,恋情就此终结。1833年,他又与大他6岁的伯爵夫人玛丽·达古坠入情网,引起上层社会的轰动。1847年,他在赴俄国演出时,结识了卡洛琳公主,两人相爱并在魏玛定居了11年。1861年,他们的婚姻遭到罗马教皇的反对,最终卡洛琳进了修道院,李斯特1865年加入教会成为天主教神父。

1869年,李斯特从教堂中走了出来,恢复了他的社会活动和演出活动。

1886年7月31号,李斯特因肺炎离开人世。

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是交响诗。他认为音乐可以像诗歌一样塑造光辉的形象,强调文学构思和音乐发展的内在联系,不主张具体描绘情节,而注重概括地表达情感和形象。这些交响诗结合了文学、绘画与音乐,洋溢着诗的情感和意境,有时还植入了哲学和宗教的元素。这些交响诗有着更为宽广深厚的思想内涵,有着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有着作曲家内在情绪的宣泄。

李斯特还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一些作品与匈牙利民间舞曲联系密切,这些热情、辉煌而又充满诗意的作品显示出李斯特对钢琴艺术透彻的领悟和充分的展示。李斯特和肖邦是同时代人,地位与肖邦并列,开创了钢琴艺术风格上的风格独特的派别。

李斯特的代表作有:《b小调钢琴奏鸣曲》、《匈牙利狂想曲》、《旅游岁月》、《爱之梦》等。

(2)代表作《爱之梦》(第三首)

1850年,李斯特把自己原有的三首歌曲改编成三首抒情钢琴曲,取名为《爱之梦》。其中,第三首最为著名。第三首乐曲原本的歌词是由德国诗人弗莱里格拉特创作的,名为《爱吧,尽情地爱》。爱吧!

能爱多久,愿爱多久就爱多久吧!

你守在墓前哀诉的时刻快要来到了。

你的心总得保持炽热,保持眷恋,

只要还有一颗心对你回报温暖。

只要有人对你披露真诚,你就得尽你所能,

教他时时快乐,没有片刻愁闷!

还愿你守口如瓶:严厉的言辞容易伤人。

天啊!

本来没有什么恶意——

却有人含泪分离。

廖辅叔译原诗凄婉动人,伤感失落,表现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无奈。而李斯特根据这首诗创作的乐曲却深情婉转,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4.卡米尔·圣-桑

(1)生平介绍

圣-桑(1835-1921)出生于巴黎,当他两个月大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和姨妈抚养长大。受这两位音乐爱好者的熏陶,圣-桑自幼就展露出非凡的音乐天赋。两岁半时就跟随姨妈学琴,4岁时完成了生平第一件作品。10岁正式登台演出,凭记忆成功演奏了贝多芬等人的作品,被誉为神童。13岁时考入巴黎音乐学院,16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首交响曲,首演之时轰动了整个乐坛。

1875年,圣-桑与朋友的妹妹玛丽·洛尔结婚。婚后三年的一天,长子听到窗外小朋友的叫喊便探身而出,却不料从三楼坠下身亡。之后不久,次子又因病突然去世。圣-桑既悲痛又气愤,他责怪妻子没有照看好孩子,决定就此分手。趁着两人度假的机会,他偷偷地溜走了。几天后,妻子收到圣-桑来信,两人就此分开各自生活。

圣-桑的作品风格以结构工整、技法卓著、旋律优美、和声典雅著称,加上他的幽默机智,使得他的作品通俗亲切。

圣-桑也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作品涵盖了歌剧、交响曲、管弦乐与协奏曲。圣-桑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他对绘画、哲学、文学、戏剧也有所长,被称为“法国的门德尔松”、“不激情的完美主义者”。早年他还曾涉猎地质学、考古学、植物学及昆虫学,还是一名数学专家。1921年12月16日,圣-桑在阿尔及尔因肺炎病逝。

圣-桑的代表作有:《动物狂欢节》、《骷髅之舞》等。

(2)代表作《动物狂欢节》

《动物狂欢节》是一部独具匠心、幽默诙谐的乐队组曲,创作于1886年。当时圣-桑正在布拉格旅行演出,在他休息期间,应巴黎好友的请求而作。这部作品包含一些大师的曲子,经过圣-桑的加工创作,显得变形而夸张,引人发笑。组曲共有14首乐曲:表现13种动物的13首标题小曲和终曲:

①“序曲与狮王进行曲”:表现狮王的威风凛凛和万兽之王的霸气;

②“母鸡与公鸡”:表现在谷仓愉快啄食的群鸡鸣叫声和公鸡高亢的啼叫;

③“跑得飞快的野驴”:表现奔跑中的野驴;

④“乌龟”:表现乌龟迟钝地爬行;

⑤“大象”:表现大象笨拙滑稽的步态;

⑥“袋鼠”:表现袋鼠轻巧地跳跃;

⑦“水族馆”:表现粼粼波光下轻快畅游的鱼儿;

⑧“长耳朵的角色”:表现被人驱使的毛驴的悲鸣;

⑨“杜鹃”:表现寂静山林中杜鹃的啼鸣;

⑩“人鸟笼”:表现各种鸟的叫声和飞翔的情景;

“钢琴家”:表现学音乐的人拙劣的演奏;

“化石”:把一些乐曲讽刺为音乐化石;

“天鹅”:表现天鹅优雅翩然的姿态;

“终曲”:表现全体动物在一片狂欢气氛中的欢乐,达到欢乐的高潮。

5.乔治·比才

(1)生平介绍

比才(1838-1875)出生于巴黎,幼时就受到父母的音乐启蒙教育。9岁时,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参加轻歌剧的创作比赛并获得罗马人奖,于次年赴罗马进修。1860年回国后,在巴黎定居从事乐谱校对、钢琴伴奏等工作。比才经历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几次政治动荡,一直向往稳定的生活,渴望创作环境的安谧。

在比才所有的舞台作品中,以最后一部《卡门》最为杰出,《卡门》在巴黎歌剧院举行了首演。3个月之后,比才就去世了。

(2)代表作《卡门》

这部四幕歌剧取材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家梅里美的小说《嘉尔曼》。它描写了一对出身、教养、情感、人生观都不同的恋人必遭破裂的命运,深刻地揭露了现实生活中悲剧性的矛盾。一群生活于穷街陋巷、工厂酒馆、山野田间的烟草女工、士兵、军曹、走私犯等底层人物和他们生活习俗、环境,首次登上巴黎歌剧的舞台。卡门这个热情奔放、酷爱自由、敢作敢当的吉卜赛女郎,被作曲家刻画得栩栩如生。这些给巴黎上层社会人们的道德观念和欣赏趣味带来强烈的冲击。当然,比才的反抗是有限的,经他改造的霍赛的形象是个本可以得到宁静爱情的小军官,却被违背习俗的卡门搞得身败名裂。而比才怜爱的形象是善良朴质的农村姑娘米凯埃拉,她象征着没有被城市的堕落和金钱腐蚀的传统道德精神。这些倾向寄托着比才对于延续正在消亡的宗法制度的幻想和内心深处的惧怕。《卡门》最大的艺术价值在于,它为歌剧舞台留下了个性极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运用西班牙音乐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使剧中的人物、情节、环境表现得生动、真实而典型。作品以现实主义为题材,直接启发了19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

6.安托宁·德沃夏克

(1)生平介绍

德沃夏克(1841-1906)出生在布拉格郊区的一个屠夫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从12岁开始当了两年屠宰学徒,取得了屠夫执照。德沃夏克从小就接触到民间音乐和一些音乐理论,他始终对音乐饱含兴趣。音乐教师李曼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并说服了他的父母,把德沃夏克送到布拉格风琴学校学习音乐。

得来不易的学习机会使德沃夏克比别人更用心钻研,他曾说“我是拼命学习,偶尔作曲,不断修改,思考极多,吃得极少”。由于他的生活背景,使得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并且始终贯穿着“神、爱、祖国”这一座右铭式的旋律。

1862年起,他在布拉格“临时剧院”任中提琴手,在之后的11年间,他勤奋钻研,积极创作,熟悉了大量的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音乐,为他后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878年,他举行了首场作品音乐会,名声日渐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