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主持人采编播训练教程
3278900000014

第14章 逻辑与音乐运用能力训练(4)

德沃夏克多次出国访问,指挥演奏自己的作品。1884年开始,他前后9次出访英国。1892-1895年,赴美任教。1893年,他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交响巨著——《e小调第九交响曲》(即《自新世界》交响曲,又称《自新大陆》交响曲)。他的作品数量很多、体裁多样、题材广泛。他的作品是民族音乐语言和西欧及斯拉夫国家艺术因素相融汇的综合体,内心炽热的爱国情感和超民族范围的音乐手法在他的音乐中融合。

德沃夏克的晚年享有很高的荣誉:他先后被选为捷克科学院和艺术研究院院士、剑桥大学名誉音乐博士。他的代表作有《自新世界》交响曲、《幽默曲》等。

(2)轶闻趣事

年轻的德沃夏克每天都要搭乘火车进城工作,那时的火车行驶速度很慢,而且车轮声轰鸣,常人难以接受这样的噪音,可德沃夏克却把它听成车轮的演奏,陶醉其中。有一次,他正在欣赏车轮声,突然发现声音异常,他立刻大呼“快停下车!发生危险了!”火车停下后,很快前方来人通报说前面不远铁轨断裂。德沃夏克的耳朵拯救了火车上的乘客。

(3)代表作《自新世界》交响曲

《自新世界》交响曲创作于1893年,正值德沃夏克在美国任教期间。由于身处异乡,对故乡捷克无比思念,这部交响曲用鲜明的音乐形象和真挚的感情,表达了德沃夏克身处美国的感触。作品中有对美国资本主义城市热闹繁忙的生活的直接写照,也有对印第安人生活的表现,同时深刻地表现了他对故土的无限怀念之情。整部作品以捷克民族音乐特色著称,共有四个乐章。

7.爱德华·格里格

(1)生平介绍

格里格(1843-1907)出生在挪威卑尔根的一个商人家庭,这个家族有个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你以后从事什么行业,都要学习音乐。6岁时,格里格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也展露出他非凡的音乐天赋。9岁那年他谱写了一组钢琴变奏曲,令他的父母大为惊喜。15岁时,他进入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

1864年,格里格结识了挪威国歌的创作者诺尔德拉克。在他的影响下,格里格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决心发展挪威民族音乐,成为一名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人士。

1874年,他因成就卓越得到了政府授予的终身年薪,当选为法兰西艺术院院士,先后获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授予的音乐名誉博士头衔。格里格逝世时,挪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

格里格的创作和民族的主题紧密相连:森林小溪、祖国风光、挪威民情等等。他深受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的启蒙,被誉为“北欧的舒曼”、“北欧的肖邦”,还曾受到李斯特极大的赞美和鼓励。格里格的音乐风格简朴、恬静、清新、明快,富于色彩变化。他被称为“国民乐派”,受到当时官方的高度重视。

格里格的代表作:《钢琴抒情小品集》是他投注几十年精力,用钢琴演奏的抒情小品。另外还有《a小调钢琴协奏曲》、《晨歌》等。

(2)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

《a小调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68年。这首协作曲具有挪威民谣风格的清新旋律,散发着浓郁的北欧乡土气息。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形成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钢琴演奏出激情满怀、富有魄力的曲调,接下来的主题清新而朴实,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第二乐章,第一段由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第二段由主奏钢琴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不久,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第三乐章,是以同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8.米哈依尔·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出生在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就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10岁时开始学习音乐。1818年,他进入贵族学校学习。这一时期,他结识了普希金等进步青年,受到了反农奴制的影响。1830-1834年,到西欧各国刻苦钻研音乐。1834年,返回俄国,积极从事创作。1852-1857年,往返于俄国、法国、德国从事创作演出。1857年2月,病逝于柏林,骨灰运回圣彼得堡安葬。

格林卡为俄国音乐的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前景,表现了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传说和生活。格林卡说过,“创造音乐的是人民,而我们作曲家不过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他的音乐风格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音乐中既有西欧古典、浪漫派音乐语言,也有具有民族气质的俄国城市歌曲忧郁感伤的情调和俄国民间音乐曲调。可以说,格林卡是俄国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格林卡的代表作有管弦乐《卡玛林斯卡亚幻想曲》、歌剧《伊凡·苏萨宁》。

9.彼得罗维奇·穆索尔斯基

(1)生平介绍

穆索尔斯基(1839-1881)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学习音乐,并受到民间音乐的感染。1849年在彼得堡读书,1852-1856年间在近卫军士官学校学习,并开始钻研音乐,学习创作。1856年毕业后到军队服役,并加入“强力集团”。1858年他辞去职务,潜心作曲。

作为一名贵族军官,穆索尔斯基常被人形容为一个醉醺醺的、口出粗言的莽汉,在他的作品中都能闻到俄国伏特加酒味。然而被人们誉为“怪杰”的他,思想激进,慷慨地给自己的农奴以自由和地产。作为艺术家,人民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他的歌剧中,人民已从怯弱、屈辱的奴仆变成让历史震颤的巨人。他的乐曲充满了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同情,并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宗教、沙皇的虚伪和腐朽。为了体现作品内容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艺术上的创新十分大胆。他反对承袭西欧,认为真实的音乐不应粉饰社会,而应反映真理,反映活生生的人。他的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俄国民族气质,体现了强烈的个性。穆索尔斯基被称为现代音乐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穆索尔斯基的代表作有:《荒山之夜》、《图画展览会》等。

(2)代表作《荒山之夜》

《荒山之夜》创作于1876年。作品展现的是作者对俄国民间神话传说的幻想,其中隐约表达了黑暗最终将被光明取代的信念。在原稿上,穆索尔斯基写下了这样的话:“来自地下深处的非人声的轰鸣。黑暗幽灵的出现,以及随后黑暗之神的登场。对黑暗之神的赞颂和阴间的祭奠。狂欢作乐。在狂欢作乐最热闹时,远方传来乡村教堂的钟声,这声音驱散了黑暗幽灵。清晨。”

10.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1)生平介绍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于一个冶金工程师的家庭,从小就喜爱音乐,受到民族音乐的熏陶,对本国和欧洲的著名乐曲非常熟悉。1895年他毕业于彼得堡的法律学校,1859-1862年在司法部任职。此后辞去职务,投身音乐。1865年,以优异的成绩从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1866年,应邀到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之后的十多年,他创作了大量的歌剧、交响乐、室内乐、歌曲和钢琴曲。

从1877年开始,柴可夫斯基与俄国富孀冯·梅克夫人建立了交往,接受了梅克夫人长达14年的资助。因此,他放弃教职,专心从事音乐创作。19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柴可夫斯基的创作晚期,也是其创作的顶峰期。《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第六交响曲(悲怆)》,歌剧《黑桃皇后》,芭蕾舞剧《胡桃夹子》、《睡美人》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创作。1893年,柴可夫斯基离开人世。

柴可夫斯基对那些史诗、异国风情、英雄、皇帝都不感兴趣,他声称自己只注意那些“我所经过的、或看过的,能使我感动的情节冲突”的题材。他一方面写作芭蕾舞剧《天鹅湖》等表现纯洁爱情和各种阻力的冲突的题材,一方面又在交响曲、协奏曲、弦乐四重奏中大量运用宽广深情而略带忧思的民歌和热烈而狂放不羁的民间舞曲。他把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个人的心理感受、本国的音乐传统和对民族音乐的热爱结合起来,彰显了自己的创作特色。

柴可夫斯基的创作对现实提出了一种“永久的怀疑”。他从揭示内心的情感冲突出发,形成了自己与传达自我体验紧密相连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旋律具有深情悠长、舒展宽阔的气质。他虽然获得过很高的荣誉和地位,但也一再陷入社会与个人生活的不幸和痛苦,这种矛盾使他成为音乐史上一个较为复杂的研究对象。

他的代表作有舞剧《天鹅湖》、《第六交响曲(悲怆)》、《浪漫曲》等。

(2)代表作《第六交响曲(悲怆)》

《第六交响曲(悲怆)》于1893年3月完成,是柴可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8个月后的11月6日他就离开了人世。这部交响曲可以说是对柴可夫斯基一生的总结,作品中表现了美好幸福的人生理想,同时也有无奈黑暗的社会现状。这两者相互冲突不可调和,最后的结局悲惨、哀伤。作者自己曾说:“在这部交响曲里,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后来,他接受弟弟莫杰斯特的建议,用“悲怆”作为交响曲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