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青年心理分析
3280400000037

第37章 网络青年的心理疾病(1)

由于社会宏观局势变化频繁、国际文化交流密集,网络青年的社会适应难度在加大,其中有顺利的,也有非常不顺利的。那些遇到重大阻力、社会适应不良的青年在个人行为上会表现出叛逆、违背社会规则等不合常理的特点,在心理上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和疾病。

在社会适应的很多困难中,什么样的事件或困难、激化到什么程度容易引起心理问题或疾病呢?

第一节 怎么理解应激

一、应激的发生

(一)积累和突发事件

人们在对个体情绪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按强度和持续时间把人的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应激三种。心境是稳定的长期不变的状态,激情是暂时的可控制的兴奋状态,应激是指当一个人遇到了超过自己处理能力的突发事件时,出现的短暂而激烈的异常心理反应。引起反应的原因可能是外来社会事件的压力(车祸、失窃),也可能是心理冲突过度激化(离婚、犯罪),还可能是躯体疾病引起的特殊不良反应(截肢、癌症)。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给人们带来的惊恐和刺激,属于典型的意外应激事件,震区的人们对于地震的刺激产生的心理反应,就是一种应激。

应激事件的刺激程度和平时的心理压力状态有直接关系。

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适度的紧张和一定的压力,把压力化为动力的人,是有创造力的智慧的人。一个怀孕的女性在适当的压力状态下,不仅对自己有好处,而且还有利于腹中的胎儿。2006年5月,美国《儿童发育》月刊杂志上发表了一项调查分析,研究人员对137名健康孕妇进行了调查,让她们报告怀孕24周~32周时的压力状况。研究发现,怀孕期间妇女承受适当的压力不仅不会有损胎儿健康,反而有益于胎儿的后期发育;承受更大压力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在两岁时身体状况更佳。出生前的压力并不会影响胎儿今后处理自身情绪或控制行为的能力。

领导此项研究的心理学家珍妮特·迪皮特罗教授认为,皮质醇是在压力之下,人体自然生成的一种化学物质,人体每个器官的正常发育,离不开皮质醇。承受更大压力的女性会分泌出更多的应激激素皮质醇。

但是,当平时生活的多种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人的身心难以继续承受压力的时候,再有一个外来因素刺激,就会突破自己心理的极限,使人身心俱损,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正常的人体细胞从体液中吸取氧和营养物质,并向体液中排泄代谢废物。当疲劳毒素产生过多,会在疲劳组织的细胞中堆积并造成损害。在电子显微镜下,疲劳毒素使疲劳状态下的机体细胞性状异常,生理功能衰退,身体机能也随之下降。必须注意的是,疲劳毒素对细胞的损伤是个渐进的过程,当细胞受损,让人出现倦怠、不舒服、烦躁或乏力等不良感觉时,到医院检查时往往查不出任何毛病,这种状态被称为“暗疾”。2009年8月26日,浙江卫视当红新闻主播梁薇在上海出差期间,心脏病突发去世,年仅28岁。同事们说梁薇外号叫“铁人”,她的朋友们认为,梁薇的去世与她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和压力有直接关系。医学称这种死亡为过劳死,指的就是长期积累的压力转变以后出现的强烈生理应激反应。

一个人从小在极为艰苦的生活环境下成长,他的精神状态、生活环境等生活条件的巨大差别,会慢慢形成一种持久的精神压力,潜藏在他心底,等他成年以后,久而久之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或变态心理,这样的压力,一旦遇到什么外来的巨大刺激就会突然爆发,看上去是应激事件,其实是长期积累的总爆发,只不过刺激事件成为压倒这个特殊的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必然造成人们的震惊和悲伤,同时会产生偷生的内疚感。这种心境中的特殊反应包括:焦虑、惊恐、脆弱感、无助感、挫败感、抑郁和愤怒、睡眠障碍、食欲失调等,很多人因此导致婚姻紧张、社会关系难以维系的可怕后果。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第2期刊登罗勇、郑友军的文章“汶川大地震后重灾区民警应激反应调查研究”,文中介绍,通过对重灾区224名一线民警和非重灾区159名民警调查,得出结果:重灾区民警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较非重灾区强烈,北川县民警最为突出,其中部分民警出现了与应激相关的心理障碍。

《医学心理学》认为,对人刺激最强的15件应激事件依次是:丧偶、离婚、婚姻破裂、判刑入狱、亲密家人死亡、疾病或外伤、结婚、被开除、复婚、家人患病、妊娠、性生活困难、新添家庭成员、公司购并。

受应激事件的影响,经常会产生社会性群体反应事件。根据新华网2002年5月28日报道,由于受到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影响,当年夏天给美国带来一轮新的婴儿潮。纽约长岛学院附属医院医生保罗·卡斯特尔说,从6月中旬开始,在该院出生的婴儿数同比增加20%到25%。位于曼哈顿的圣卢克斯-罗斯福医院的医生雅克·莫里茨认为,婴儿出生率将上升大约15%。很多即将成为父母的人表示,是严酷的现实让他们更珍惜爱情和家庭,同时养育孩子也是对心灵创伤的一种抚慰。

从应激反应程度划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急性应激反应:严重的躯体或心理应激反应,造成短暂精神失态。

如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被抢劫、被强奸等事件导致暂时假性瘫痪、休克等。

慢性应激反应:灾难性打击过后很长时间遗留下来的心理障碍,往往反复出现创伤时的体验,有的可长达多年,直接影响社会交往等生活质量。

适应障碍:对突发事件过后的适应过程中,主观感觉痛苦和情绪紊乱,导致职业或其他社会功能的损害。

(二)应激反应差别很大

一般来说,某事件对甲是不良刺激,对乙则可能就是一般生活事件。对同一个人而言,在此时是不良刺激,在彼时则只是一般生活过程。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应激是相对的,个体差异在应激反应中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当一个人体会到某件事情对自己产生了明显的刺激,身体出现不良反应时,这件事情的强度就是个人的心理承受脆弱点(也可称极限点)。不断磨炼自己对这个脆弱点的承受力和解释能力,是提高应激能力,或提高心理承受力的简单易行的办法。

应激反应的差别受到以下一些因素影响:

第一,对压力或刺激事件的知觉和认识程度。如果当事人不知道外在压力或威胁严重程度的时候,只是表现出正常压力状态下的生活,不会产生特别的心理压力;当对外在压力刺激评价过于重视的时候,行动就会慌乱,压力就会非常大。有智者曾说,人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当认识和评价比较冷静的时候,行动就会比较有顺序,对及时处理意外事件就会有积极的帮助。

第二,自信心强弱。自信心不强的人总是看重客观可怕的情境,忽视自身努力的潜力,置自己于惶恐之中,这样的人承受压力的能力非常弱。自信心强的人遇事能比较清醒地估计评价,对意料之外的事态有立即处理解决的勇气和办法,个人承受压力的能力也比较强。

一般来说,个体应激反应能力=刺激事件压力+心理承受力。这个公式概括了应激反应的心理机制,因为刺激事件本身不会无限扩大。个体感受到的心理压力,主要不取决于刺激事件压力水准,而是取决于自己的心理承受力。

第三,人格行为差别。比较胆小内向的人容易斤斤计较,面对刺激事件和压力很难自我解脱,压力体验深刻,对自己的伤害也很大;性格开朗活泼的人经常倾诉困扰,容易化解压力或者转移压力,相对而言对自己的伤害比较小。

弗洛伊德提出,人具有的心理防御的本能反应,是减轻焦虑及其他负性情绪的自我保护方法。在突发应激事件的刺激下,当事人难以做出直接理智的反应时,由潜意识发动的本能反应保护了自己的心身健康。这样的反应是不由自主的,主要是通过改变和歪曲真实的感知形象实现。弗洛伊德把心理防御反应分为4大类:第一是自恋的防御反应:否认、歪曲、投射;第二是幼稚的防御反应:退化、幻想、仿同;第三是神经症性的防御反应:转移、隔离、反向、抵消、补偿、合理化;第四是成熟的防御反应:升华、幽默。

在应激情况下,最常出现的是“否认”和“合理化”认知防御心理。

应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形式包括三阶段:警戒期——在短时间迎战、逃跑或退缩;抵抗期——多种器官共同参与协同反应,长期抗衡外来刺激;耗竭期——生理和心理能量接近耗尽,精疲力竭,如果不能及时得到休息、缓解和补充能量,生理状况就会出现问题,严重的时候会导致死亡。

青年由于心身处于旺盛成长期,因此很多功能不稳定,在特定的应激反应下,很容易造成心身损伤,包括生理疾病,心理障碍等。临床上曾出现过由于单身遭受以性为目标的抢劫伤害,在突然惊吓的应激刺激下,当事人出现下肢假性瘫痪症状,有的还由于伤害出现失语等症状,严重的甚至直接造成精神分裂症或死亡。

实际上,应激所涉及的各种要素之间存在着交互影响的关系。例如不同质的生活事件,人们会做出不同的认知评价,不同的评价结果又趋向于采用不同的应对方式,从而也会有不同的反应结果,反过来还会影响生活事件本身。所以,应激不是简单的刺激引起反应的机械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也促使我们承认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应激多因素的动态平衡的环境中。

有一个著名的执行猴试验。研究人是Joe Brady和他的同事。试验是这样的:选择四对猴子放置于特定环境。每对猴子中选择一只担当责任,就是它要不断地去压杠杆,免除自己和同伴遭受电击,另一只猴子没有责任,只是简单地等待将要发生的事情。试验结果是,四只担当责任的猴子均死于溃疡疾病,而另外四只猴子则没有明显疾病症状,很好地存活着。主要原因是担当责任的猴子明白了避免电击要靠自己不断地压杠杆,这个条件刺激是他精神压力的来源,不断受到责任的压力刺激,使它生理发生变化,出现疾病反应。

这样的试验其实在企业等团队中每天都在上演,那些看似责任心极强、不懂得合理排解精神压力的负责人,由于正常压力和自己不恰当的责任压力感觉交织复合,不可避免地要承受溃疡、哮喘、失眠、肢体多动等生理疾病困扰,生命力的耗损比一般人更大。

2003年春夏季,以北京地区为主爆发地并随即扩散向全国的非典型流行性传染病,由于死亡率高、传染途径不明、病源难以查实,造成满城恐怖。在疫情高峰时段,马路上鲜见车辆,城区去往香山的公共汽车,经常在20公里的全程中只有一个人乘坐。在人群集聚的场所,频繁喷洒酸性气味刺鼻的“84”消毒液,而且人人戴口罩。各单位给员工免费提供中药清毒汤剂,著名的同仁堂在短时间内竟然把清毒类草药卖断了货。多数家庭都开始考虑并动身离开城市,到郊区避难。

这个典型的社会大规模应激事件,锻炼了一代人的神经,磨炼了人们的意志。从另外一个意义上看,它也反映出我们国家在相对太平无事时期,预防性应激教育和培训相当缺乏。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必要提醒青年朋友靠自身的成长,增强处理应激的能力。

作为个人,在蒙受重大灾难的时候怎么判断自己在何种情况下需要心理干预和帮助呢?有以下几点参考:

第一,麻木、没有情感反应、经常发呆,对现实有强烈的不真实感,对创伤事件部分或全部失去记忆。

第二,脑海中或者梦中持续出现灾难现场的画面,并且感到非常痛苦。

第三,回避跟灾难有关的话题、场所、活动,对现实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第四,经常出现难以入睡、注意力不集中、警觉过高的自我体验。

比如丧失亲人之后,当事人通常会经历如下四个心理过程:一是休克期。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否认丧失亲人的事实。二是埋怨。有些人会自责,后悔自己没有救出亲人,有些人会愤怒,对灾难造成的亲人丧失感到非常生气。三是抑郁期。有些人会出现情绪低落,不愿意见人,特别是丧失了孩子的家长特别不愿意看到与自己孩子同龄的儿童;有些人什么都不想干,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夜间噩梦、失眠等。四是恢复期。不再做噩梦,开始适应新生活。如果在这四个时期始终不能摆脱出来,时间拉长导致自己非常痛苦的时候,就必须主动寻找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进行帮助和治疗。

一般情况下,当事人可以自己建立心理自助法:一是接纳现实,敢于面对。二是尝试表达哀伤、自责、愤怒等情绪。例如,哭泣、向他人倾诉。三是可以寻求家人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不管怎样,摆脱灾难困扰总是需要时间的,要耐得住痛苦的煎熬,时间本身是治疗心理创伤非常有效地镇静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