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大戏剧论坛(第4辑)
3282900000016

第16章 王瑶卿经典剧目《悦来店》解析(1)

·于萍、王瑶卿

是我国著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他集编、导、演、教于一身,被称为近代中国民族演剧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一生注重革新,凡他演出的剧目都有改革和创新。《悦来店》这出戏,就是经他革新后首演并获好评的代表剧目之一。本文将结合史料分析和舞台艺术研究,对《悦来店》的舞台演出形式和艺术特征等问题做一些分析。

《悦来店》在今天戏曲舞台上的演出形式,是从王瑶卿的演出本和他当初设计的表演样式留传下来的。但该剧最早是同春班为给慈禧祝寿而创作排演的。据王芷章《京剧编年史》:“1893年(光绪十九年癸巳)京剧记事:本年十月,清廷为西太后举行五十九岁的生日,选拔了京剧四个戏班,梆子三个戏班,到中南海和颐和园内演唱。”其中四个京剧戏班分别为:四喜、同春、小丹桂、三庆。三个梆子班分别为:玉成、义顺和、宝胜和。在慈禧寿典演出期间,同春班演出八本《儿女英雄传》,演出全部八本称之为《儿女英雄传》,单演一折称则称单折具体戏名,《悦来店》是其中一折。于七月十五日、八月十六日在纯一斋(中南海)演出。何玉凤由余玉琴扮演,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儿女英雄传》演出记录。1893年清廷为慈禧寿辰举办的庆典演出,从当年的七月至十二月,共演出了连折子戏和本戏计70个剧目。《儿女英雄传》便是这次入宫的演出剧目之一。

《悦来店》的故事取材于长篇小说《儿女英雄传》,又名《金玉缘》。据马从善光绪戊寅(公元1878年)序言所述系(清)文康所作。小说本五十三回,仅四十回可读,其余十三回,残缺零落,疑为父巳氏所叙。四十回中叙述:

智慧骁勇绝世的侠女何玉凤要为父报仇,但冤家纪献堂权势甚盛,“急切不当”,乃改名十三妹,出没于市井。时书生安骥及民女张金凤都遇难于能仁寺,一并为十三妹所拯救,经十三妹作伐,结为夫妇。后纪献堂为朝廷所诛,何玉凤见仇已报,欲出家,终于被劝阻者所动,也嫁于安骥。金凤玉凤相睦如姐妹,故出此书名《金玉缘》。

戏曲演出剧本依据小说进行改编而成。据记载,为清末李钟毓编。剧情梗概:

何玉凤因父被权贵陷害致死,乃改名十三妹,同母往红柳村投老侠士邓九公,并师事之。时准淮阳县令安水心因忤上司被参,需银六千两赎罪,其子安骥携银三千两,率仆去淮阳营救,仆于中途染病,安乃单身独往。二驴夫见财起意,私意害安,事为何玉凤所闻。何暗随至悦来店,问及安之身世,悯其遭遇,许以代筹不足之银,并嘱咐不可离去。安误信骡夫之言,离店赶路,误入盗窟能仁寺,几被恶憎杀害。何玉凤追踪而至,杀死恶憎,救出安骥以及被掳民女张金凤,又撮合张、安联姻。后安父知玉凤系故友之女,乃访邓九公商议玉凤终身之事,经邓九公、张金凤劝说,玉凤亦与安骥成婚。

此剧旧本颇长,从何玉凤父被害演起,有的增加何玉凤婚后挂帅出征等情节,为小说所无。一般多从邓九公做寿、玉凤与九公相遇演起,到玉凤与安骥成婚为止。其中,《红柳村》、《悦来店》、《能仁寺》、《弓砚缘》等也往往作单折演出。

戏曲演出本的情节大多相同,只是后面有多种结尾。有的演何玉凤没有和安骥成婚,而是成全了张金凤,自己离开了;也有的如上面所提何玉凤挂帅出征等多种版本。《儿女英雄传》的演出,有全本和单折的演出形式。目前八本流传在世的演出剧目只有《悦来店》和《能仁寺》两折,其他六折戏,均多年绝迹于戏曲表演舞台。早先有关《儿女英雄传》的演出记载,一种是演出全部八本的形式,一种是演出其中单折的形式。单折中,以《悦来店》和《能仁寺》演出较多。这也是其中这两折能流传下来的原因之一吧。

笔者曾多方寻找相关的八本剧目名称,遗憾的是,相关文献中大多只写“从《红柳村》到《弓砚缘》又八本”,却没有标明八本具体名称;《儿女英雄传》全部剧本也没有标明八折具体单折名称,每折只用数字标明单折。已知的六本名称是:《红柳村》、《悦来店》、《能仁寺》、《氓牛山》、《青云山》、《弓砚缘》。

王瑶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悦来店》做出了革新:

(一)剧本整理

1911年,王瑶卿重新对《儿女英雄传》进行整理改编。他演的何玉凤,在剧本、唱念、表演、服装等方面较以前有很大不同。王瑶卿自改剧本、自任导演、自编动作、自己设计服装。《十三妹》一经出演,便红极一时,各戏班争相学演。后来就连早期扮演十三妹的余玉琴,也效仿王瑶卿的扮相演出了。

王瑶卿的《悦来店》,何玉凤出场的独白长达三百多字,一气呵成,颇见演者功力,形成《悦来店》的一大艺术特色,也成为传统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念功戏”。这和余玉琴之前演出的《悦来店》以跷功著称,形成了完全不同的艺术风格。由于故事发生于北京,王瑶卿在修改剧本时,还添加了一些北京地方方言,使《悦来店》这出戏的表演风格更具特色。

旧时戏班的演出本,由艺人们“攒”本子的现象很多。由于受文化水平所限,加之观众看戏追求时间长度等原因,都使得重复、拖沓的事情经常发生。王瑶卿对剧本的改动,是有选择、有目的的。从改编之初他就会考虑到演出,有时也针对某一个人的艺术特点进行特定的选材和剧本改动。如:王派传人、著名演员王玉蓉的嗓音“一七辙”好,王瑶卿就把《孔雀东南飞》改为《焦仲卿妻》,使整个戏成为“一七辙”的演唱。另外,程砚秋的几个成功剧目,从选择剧本、推荐剧本、改编剧本,到唱腔设计乃至表演等,也是王瑶卿帮助他设计完成的。尤其是根据程砚秋嗓音设计的“程腔”,更是使程砚秋“红遍大江南北”。扬其所长,因材演剧,是王瑶卿改编剧本的特色。无论是自己演出还是推荐给别人演的本子,王瑶卿都要细细地“推敲琢磨”。从人物出发,已成为他对艺术追求的一贯目标。

王瑶卿从不潦草上演和推出剧目,在改编中,他常常自己先试唱,对“拗口”的词和腔,再三进行改动。如:《断桥》中白蛇有一句念白,之前是“徐郎宁惧于我也是常情”,后被王瑶卿改为“官人害怕也是有理”。前后仔细对照,经他一改,词意没变,演员念起来不“拌蒜”,观众听起来也好理解了。像这样的改动很多。王瑶卿注重创新,遵循从人物内心和情理出发。马少坡在谈到王瑶卿的艺术创作时说:“王瑶卿先生在表演上特别讲究‘心戏’,注重‘戏文’、‘戏情’、‘戏理’。”这是王瑶卿创作剧目能流传于世、久演不衰的根本所在。

(二)服饰改革

面对戏曲界在服装穿戴上的严格规定,即“宁穿破,不穿错”,王瑶卿依然遵循着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他对《悦来店》中何玉凤的服装进行大胆的革新。之前,余玉琴演出的何玉凤,身穿浅色宽袖口过膝大褂,下着裙装,脚底踩跷。王瑶卿完全摒弃了余玉琴演出的扮相,改着一身战衣战裙,短褂、裤装、袖口紧收、脚登薄底大靴,更为独特的是一身红色装扮,令人耳目一新。正如京剧史家马少波所说:“王瑶卿在改革创新上,并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他从创造完整的艺术形象出发,除了在剧本、表演、唱腔上锐意出新外,同时也非常注重‘造型’艺术的革新。……扮相与余玉琴大不一样。改为身着大红战裙战袄,扎腰巾,穿花薄底,插面牌(又叫‘正容’),戴风帽,挎弹囊,背弓刀。跨下一骑乌云盖雪的驴儿(青丝马鞭),眉间一颗俏丽的朱砂红痣。这副装扮,乍听起来好似有点火炽,而在舞台上却像一株出水红莲,不妖不艳,亭亭玉立,恰是一个英姿飒爽的刚烈女侠模样。”

王瑶卿扮演的何玉凤,从形象上来讲与以前大不相同。如果像以前那样穿宽口过膝大褂,何玉凤的英雄形象和武艺高超的特质就会失色。王瑶卿的服装改革,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考虑,对何玉凤的头饰也进行了改动。他为何玉凤设计了一顶风帽,从而突出了人物的特定身份,得到了大家的赞赏。当年曾和王瑶卿同台演出的侯喜瑞(在《十三妹》中扮演邓九公),对王瑶卿的这一改革记忆犹新。他说:“王瑶卿创造的这个形象是有道理的,何玉凤隐姓埋名不露真相,因此她戴风帽,就是为了隐去她的真相,若梳古装头就露馅了。”

风帽的添加,使行路中的何玉凤更增添了几分侠气;全身大红色的着装,更是大胆突破的一个亮点。王派传人、著名表演艺术家谢锐青说:“何玉凤穿红色衣服的设计,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依据情节有讲究的。”“按生活习惯,此时何玉凤应身穿重孝,因为她父亲刚刚被迫害致死。而老师创造的这一人物形象却穿一身红,除了表现她疾恶如仇、除暴安良、像火一般刚烈的性格,恐怕也还是着眼于一反常态以隐去真相。”何玉凤一身红色着装和人物命运本身形成强烈的反差,艺术的创造符合特定的戏剧情境,这身大红色的服装设计,突出了人物除暴安良、伸张正义的刚烈性格。既在情理之中,又突破常规;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造。这种艺术创新给人们在视觉上带来了震撼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