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3286200000003

第3章 绪论:体育活动的历史演变(2)

2.骑士教育中的体育

随着中古时代推展,西欧的精锐骑马战士成为骑士,其行为规范逐渐发展成骑士精神。骑士从幼年时代开始,就被养育成为专门适应战争的人。他接受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为了强健体魄和巩固信仰。他的学校就是军队前哨站里的守卫室,他的家园是永远处在外敌进攻之下的城堡。骑士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实的武士,骑士教育的对象是贵族子弟。

骑士教育的阶段分为:侍童(7、8岁以后)、扈从(14、15岁以后)和骑士(21岁以后)三个阶段的封建骑士教育。在侍童阶段教育,主要将孩子送到权势高的领主城堡中当侍童干杂活,并可从贵夫人及其女儿那里学习一些骑士礼节和文化知识,还有唱歌、乐器、象棋、口才等技艺。进入扈从阶段,则成为主人的随从护卫,也是预备骑士,主要学习称为“骑士七技”的骑术、游泳、投枪、剑术、狩猎、吟诗、弈棋。学习骑术就是要熟练地在快速奔跑的马背上操纵武器进攻敌人;学习狩猎则不仅是一种娱乐消遣活动,而且也是演练战术,在狩猎中锻炼作战勇气和智谋;学习吟诗目的在于通过许多叙事诗中对骑士生活和精神的描写故事,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

两个骑士之间的切磋称为比武,开始于10世纪,但随即就被教皇与欧洲的国王反对,因为他们不同意骑士们因为自己的轻佻行为而受伤致死。尽管如此,比武依然盛行,并成为骑士生活的一部分。

最初的比武只是单纯的两个骑士之间的竞赛,经过长期的发展后演变为社会重大事件,并吸引了来自远方的赞助者与竞赛者。特别的竞技场(比武的场地)会设置观众看台与参赛者的帐篷。骑士以个人参赛,或成组参赛。他们会使用不同的武器来与对手决斗,旁边会有很多模拟混战的骑士。马上长枪比武或持矛冲刺,是由两边冲锋的骑士以长矛作战,堪称首要大事。

二、近代体育

(一)近代体育的形成

从15世纪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在封建社会内部形成,新的思想和文化、新的生活方式包括体育生活方式也逐渐形成。

1.近代体育的萌芽

(1)文艺复兴运动

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文化革命,是社会发展的一次新的飞跃,其成就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科学、宗教、法律、教育、体育等多个方面,它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开端,也成为近代体育兴起的启蒙。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在对人自身的尊严、价值重新认识的过程中肯定了体育是以人为核心的运动;在倡导的意志自由和个性解放中认识到体育能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在批判禁欲主义、倡导尘世享乐中认识到体育是追求幸福、满足人性需要的手段。

(2)宗教改革运动

宗教改革运动是16世纪西欧的一次大规模社会政治运动,直指封建主义的重要支柱——罗马教会,其结果是西欧基督教会的大分裂。宗教改革运动对欧洲的学校教育包括体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一些教派在教育中批判灵肉二元论和重灵魂教化轻身体锻炼的传统,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2.近代体育与学校体育

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类社会在体育领域进入了近代发展时期。学校体育的发展是近代体育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1)学校体育的初步课程化

在实现了社会教育化的基础上,体育也逐渐形成为课程,并随着课程化的完成逐步走向制度化与科学化发展的道路。

1774年,德国教育家巴赛多第一次将体育列为学校的正式课程,他把古希腊体操、传统骑士项目和民间游戏结合在一起,整合为协调统一的体育锻炼手段,创造了体育史上著名的“德绍五项”体操:即跑步、跳高、攀登、平衡和负重。这标志着学校体育内容初步形成体系。

(2)学校体育制度的建立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及社会的需求,19世纪欧洲各国开展了国民教育改革的行动,学校体育也随之在学校教育中得到了认可。

1809年和1814年,丹麦政府先后命令中、小学男生必修体操;1820年瑞典政府命令在男子中学开展体操。自此欧洲国家对学校体育也越来越关注,学校体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与其他国家不同的是,美国以立法的方式对学校体育做出法律规定。191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体育法案》,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全国性立法,标志着学校体育在近代体育史中确立了自己的重要地位。

(二)世界近代体育的兴起

伴随近代资本主义文化、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近代体育理论与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并成为世界普遍实施的体育方式。在此基础上,诞生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1.运动项目的分化与成熟

19世纪中后期,随着近代体育的传播和发展,体育运动项目更加完美和丰富,各国和国际的单项运动团体陆续建立,竞赛体制和竞赛规则进一步规范化。体育竞赛和发展以英国的竞技运动为主线,绅士体育、学校体育改革和英国竞技运动的传播,都对体育竞赛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绅士体育是洛克提出的绅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采用骑马、击剑、划船、游泳和舞蹈等手段,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并使之具备在群体中生存和与群体共处的能力以及竞争精神和技能。在绅士体育推动下,古老的射箭、荷兰的滑冰、西班牙的斗牛,以及中世纪后期兴起的赌博性赛马、拳击、赛跑等,也发展成为体育竞赛项目。绅士们的竞争精神和他们为排斥其他阶层参加竞赛而提出的“业余原则”,都对体育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英国拉格比公学校长阿诺德(T.Arnold,1795-1842)是19世纪英国教育改革的成功者。他发现体育竞赛活动不仅可以阻止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毒害,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崇高思想和领导能力,于是把流行的传统竞技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将学校体育竞赛和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等工作委托给高年级有威信的学生。阿诺德的新体育原则和组织方式促进了绅士教育的更新,适应了资产阶级的需要,为英国各地树立了榜样,影响到欧洲大陆各国,进而传播到世界各地,对竞技运动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后期,由于户外运动热的影响,在竞赛活动日渐频繁的情况下,运动团体冲破了中世纪后期贵族的狭小圈子而广泛出现于欧美社会各阶层。运动竞赛的急剧增加和规划的不断扩大,使一些单项运动团体感到有必要互相合作,于是它们开始创立综合性的全国运动联合会。19世纪末,为了协调国际体育竞赛活动,国际体育组织也相继出现,并延续至今。从1881—1917年诞生的包括体操、田径、水上、冰上、雪上、球类、射击等,国际单项运动组织达17个之多。进入20世纪,越来越多的国际运动组织不断建立,形成了国际竞技体育组织系统。

2.运动规则的诞生与规范

体育史上,现代奥运会的诞生标志着近代国际体育竞赛制度的形成与确立。

随着近代体育的发展,部分田径运动项目逐渐成形与完善。田径运动项目如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500米、马拉松长跑、110米栏、跳高、跳远、撑竿跳高、三级跳远、推铅球、掷铁饼等,都在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前叶逐渐成形,并逐步完善。

此外,在这一时期,世界三大球类“足、篮、排”的结构逐步形成与完善。其他竞技运动项目如手球、网球、冰上运动、摔跤、游泳、自行车、跳伞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规则不断完善,而且大部分被列入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三)中国近代体育

中国近代体育史上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与西方传来的体育并行发展并逐渐融合。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约始于19世纪60年代,即“洋务运动”前后。首先传入的是体操,继而是田径、球类、游泳等项目。

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体育的内容,而且也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革新。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民间广大地区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1.中国近代体育的兴起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在政治、经济、思想各方面都产生了划时代的巨大变化。中国的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一时期,中国先后产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体系、为反封建服务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另外,还出现了一批进步的思想家,他们主张变法革新、改革政治,提出了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中心的向西方学习的口号。这一思想不仅对以后的变法维新运动影响很大,而且为中国引进西方近代体育奠定了思想基础。

(1)洋务运动的“新教育”与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

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设立近代式学校的开始。在“新教育”中,洋务派先后在天津、上海、广州、武昌等地聘请外国军官,废弃传统的骑射,以及“弓、刀、石、技勇”,改练洋枪、洋炮、洋操,训练新式的陆海军。这样,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体操开始在中国军队西式编练中出现。此时的体操主要是英国的兵操,包括列队、刺杀、战阵与战术等。由此看来,洋务派的军队和学堂教育是近代西方体育输入我国的开端。这表明洋务运动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2)维新运动的教育思想与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1894年中日战争中国惨败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企图瓜分中国。在这种形势下,一些具有近代资本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变法维新。维新派主张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新学”来改良封建主义的“旧学”,提倡“西学”入手,组织学会,兴办学校。虽然维新运动仅一百天就失败了,但维新派的教育思想对以后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他们从近代教育的角度提出了发展体育的主张,阐述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体育思想的形成。

(3)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西方近代体育的传播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对传播西方近代体育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一途径,西方近代体育项目及其竞赛活动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为了进行文化侵略,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派大批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这些传教士除传教外,大多兼办教育,在教堂或他们家中开办教会学校。教会设立的相当于高等学校的书院,一般设备较好,大都在课外开展田径、球类等活动。可以说,教会学校的体育活动,是西方田径、球类项目传入我国的主要途径之一。

西方体育传入我国的另一条途径则是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青年会一般都是通过文化、教育、体育活动等方式宣传基督教的。它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介绍西方的体育活动。如篮球运动就是通过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

传播西方体育理论与方法。由于青年会设有体育部,美国青年会常派遣一些体育专业人员来中国传授运动技术、指导学校的体育活动、介绍西方体育的理论与方法。

开展体育活动和举办运动竞赛。我国近代早期的运动竞赛,大多是由青年会发起和主办的。

培养体育专业人员。青年会为了培养体育干事,1918年开始在上海青年会开办“体育干事训练班”,以后改称“全国基督教青年会体育专门学校”,在这些早期接受西方体育专业教育者中,一部分人后来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领导者和著名的体育家,对培养我国的体育专业人才和我国的体育发展作出了贡献。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教育的演变与发展,促进了近代体育的兴起。洋务运动西式学堂的出现,突破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教育制度,而以体操为主要内容的西方体育被列入学堂教学内容,使中国的学校教育从此有了体育。1903年,清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的颁布实行,标志着近代教育制度和体系在中国的确立,标志着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的确立。这就为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使中国近代体育开始走上了兴起之路。

2.中国近代体育的特点

同几千年的中国古代体育相比,中国近代体育从1840年到1949年只有100多年,但这却是中国体育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19世纪末,伴随着“体操”、“体育”在中国的落脚生根,近代体育项目开始在中国出现和传播,体操运动、田径运动、足球运动、篮球运动、排球运动、乒乓球运动、棒球运动、游泳运动、网球运动、垒球运动等都在我国近代早期和中期传入并得到开展。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有其独有的特点:

(1)西方体育传入中国

西方体育经过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资本主义时期发展后,在许多方面有它的科学和先进之处。在意识形态方面,它有竞争、平等、和平、友谊等观念;在组织制度方面,它有具体而全面的竞赛制度与规则;在教育方面,它强调体育与教育的紧密结合;在科学性方面,它是以近代实验科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特点都是中国古代传统体育少有或没有的。西方体育的传入有力地促进了中国体育的发展,它不仅大大丰富了中国体育的内容,而且也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的变革,如组织新式的传统体育项目比赛,把武术教学列入学校体育课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