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23

第23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2)

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有发生预兆的事件发生后,媒体决策者应将其视为当前的头等大事,制定报道策划,有效整合各种报道资源,实施坚强的领导,根据不同的报道类型设计出若干应急预案,能够第一时间进行报道。具体来说,明确岗位分工以及相互关系,做到因事设岗、权责明晰。一旦突发事件来临能立即启动相应的操作预案,工作人员能迅速就位且各司其职,按照既定的操作流程展开报道。当然,这个流程的分工不是绝对的,每次突发事件报道都要根据其具体情况及时做出灵活调整。目标是各个岗位的职责不交叉、不重叠、无遗漏,能够最大程度发挥组织效益,这是做好报道的保证。

随着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日益增多,电视作为第一媒体其新闻的直播报道必将走向日常化。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解决电视媒体内部组织系统的分工和调控问题。因此,最根本的途径是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协调的程序,对内部机构进行调整、改革。立足于服从和服务电视报道,进一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能分工,裁减与其职能不相适应的部门和岗位,对于确有必要但职能尚未优化者,除消除职能交叉外,还要根据报道活动中涌现出来的新需要,增设必要的职能部门与岗位。科学的报道机制是电视媒体在进行国际突发事件报道时的有力保障。

三、突发事件报道策划的制定

策划是做好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基础。策划应该形成尽量详细的文字方案并予以落实。不进行周全的新闻策划就无法进行国际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即使做了也很难成功,更谈不上在新闻竞争中取胜。

(一)基本流程

首先,进行前期策划。在信息畅通的情况下,第一时间获取国际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信息或线索后,立即派出记者或召唤编辑上岗并投入第一轮新闻策划。

其次,投入报道力量。策划完毕后,立即对记者或编辑进行分工,指导前线记者或告知编辑投入处理,并考虑是否需要增派记者及向有关机构或人士约谈、约稿。

最后,随着事态发展,进行滚动式策划。进行下一步连续报道的策划,并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研究,视具体情况适时予以调整。

(二)策划的制定

第一轮新闻策划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中断正常的报道,广播电视媒体要不要停播现有节目进行插播报道,报纸媒体要不要出版号外或适当延迟出版时间,需要的话应及时报请有关领导批准。

2.根据事件本身,需最大限度地告知受众哪些方面的新闻内容,广播电视媒体方面,需不需要策划制作专题节目,采访相关专家,延长节目时长;报纸媒体方面,需要多少个版面,版面的形式如何创新,风格如何统一。

3.对需要报道的新闻内容进行分类,确定需要采访的对象,并据此对记者或编辑进行分工、投入工作。广播电视媒体应考虑到节目的多元化,除了事件现场直播外,还要报道事件背景,采访相关领域专家分析事态发展等;报纸媒体则应考虑如何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利用图片新闻加强报道的感染力。

第二轮连续报道的新闻策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改进或纠正。第一反应中还存在哪些主观的和客观的不足,应如何加以改进或纠正。

2.深入挖掘。因为客观原因,第一反应中无法获得的重要情况还有哪些,应如何加以挖掘。

3.延续报道。连续报道要关注事件本身的延续发展情况。

此外,还要避免因消息来源的限制而造成的新闻同质化倾向;加强深度开发和内幕挖掘;增强媒体与受众或专家与受众的互动。

(三)策划案的基本内容

1.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当事者(人、物、单位);

2.事件发生的过程和现场状况;

3.事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如人员或财产损失、人员的心理伤害,抑或事件的积极影响等;

4.事件发生的原因、政治或国际背景,取自于专家的分析或官方的判断;

5.事件发生后,政府部门的处置或当事(双)方的应对;

6.事件的当日状况评析、不实消息的驳斥、预期进展或其他意见性(解释、分析)信息,取自于专家或官方的分析;

7.事件发生后的各方反应;

8.事件发生的教训或疏漏之处的监督,抑或可取的经验;

9.关于事件的背景资料:地点和当事者的介绍,事件受害者的详情,事件本身或与事件相关的知识性介绍,与事件密切相关的法律和规定,历史上发生的同类事件记录,事件预防的常识等;

10.与事件相关的其他内幕;

11.事件的延续情况;

12.事件结束后的总结、盘点或反思等。

(四)策划案的实施

实施新闻策划,是整个策划方案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关系到策划方案能否最终获得成功,能否达到预期策划的效果。因此,在实施新闻策划方案时,需要严格把握好策划的基本原则,按照策划流程并根据实际情况加以灵活运用。

第三节 突发事件报道策划案例分析

一、《今日美国》“2006年跨大西洋航机恐怖袭击”报道的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06年8月10日,英国警方破获了一个由20多人组成的恐怖组织。该团伙计划携带液体炸弹,在空中炸毁从英国飞往美国的多个航班,企图制造国际恐慌。美国了解到这一情报后,立即将来自英国的所有航班警戒级别升级为最高级别“红色”。这也是美国自“9.11”事件后首次实施红色警戒。

美国国内对可能发生的恐怖袭击高度戒备,公众十分恐慌。《今日美国》作为美国国内主流媒体,有责任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缓解民众的紧张情绪;阐释政府相关的新规定,引导公众理解、支持和配合政府的做法,平稳国内恐慌情绪。

(二)情境分析

事件发生后,美国国内紧张和恐慌情绪高涨,政府对于可能的恐怖主义袭击也高度戒备,随即采取了一系列新规定。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了立即生效的机场安检新规定:禁止乘客随身携带液体及胶质物品。当天美国各大机场一片混乱,所有行李均被要求打开,接受机器及人工双重检查;机场安检通道排起了罕见的长队,造成多趟航班延误,民众抱怨声四起。

面对突发的恐怖主义袭击威胁,如何迅速、及时、客观地展开报道,提供翔实的信息,平息社会紧张情绪,为政府实施新规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引导和把握舆论发言权,是这次报道策划的重点。

(三)策划文案简介

1.报道立场

第一,迅速、及时地展开报道,为公众提供所需信息。

第二,真实、客观地进行报道,确保发布信息的准确性,在事情调查清楚之前不发表任何评论。

第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报道,派出一线记者,采用多种报道手段和方式,抢占独家新闻,争取新闻竞争主动权。

2.报道安排

在英国“8.11”事件发生的第二天(美国当地时间8月11日),《今日美国》就以铺天盖地的篇幅对事件进行了报道,相关新闻几乎涵盖了当天各大版面,该报还专门策划了几个“反恐”(Thwarting terrorism)专版。

利用消息、通讯、链接、图片等多种手段进行全方位报道,为受众提供一个尽可能完整的报道。《今日美国》每篇报道均配发图片,为受众带去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

《今日美国》重点对机场现场乘客进行采写,从公众的视角进行报道,为民众宣泄不安情绪提供渠道。

详细介绍事件发生后美国和英国各自的安检新规定,不仅告诉公众这一阶段在本国搭乘飞机不能携带的物品,也让公众了解在英国的相关不同规定;采访国家有关部门人员,对事件进展进行宏观层面的报道。

(四)策划文案特点

第一,报道速度及时。就在事件刚刚发生之后,《今日美国》便开始对如何报道这一重大突发事件展开策划,并派出记者前往现场,保证了新闻的时效性。

第二,报道角度多样,注重平衡报道。《今日美国》的现场报道多从民众视角出发,采访民众对事件的看法,为大众宣泄恐慌情绪提供了渠道。同时,也采访了政府相关工作人员,对政府采取的新规定进行了介绍,增进公众对政府的理解与配合。采访相关专家,解释液体炸弹的工作原理以及现有X光机无法识别的原因,包括以前恐怖分子利用液体炸弹实施恐怖袭击的案例,消除社会上的谣言和假新闻,平衡社会舆论。

第三,报道力度大。《今日美国》采用了包括头版在内的多个版面刊登相关新闻,且报道多处于该版显要位置或是正版的组合式报道,进行密集式报道。配图量大,高质量的图片报道为受众提供了最为直观的“现场画面”,视觉冲击力强。

第四,丰富的报道题材与报道形式。报道内容涉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新出炉的安检规定、现场的情况和乘客们的反应、美国政府的官方态度和相关专家的声音、英国政府搜捕嫌犯的进程以及过去同类恐怖事件的相关链接等。综合运用了消息、通讯、访谈、背景资料等报道方式。

(五)策划文案实施效果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事件,《今日美国》反应迅速及时,报道全面、客观和充分,争取了舆论的主动权。为公众提供全方位、多视角的信息,缓解公众的抱怨情绪,消除社会恐慌,引导公众积极应对此次公共危机事件,既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也为媒体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应。

二、CNN对海地地震的报道

(一)事件概述

2010年1月12日当地时间16时53分,海地发生了200年来最强地震,震级达7.3级,给海地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惨重。由于海地国内长期动荡,人民生活贫困,使得当时的海地只能依赖国际社会展开震后救援工作。红十字会等国际组织在第一时间赶到海地,世界各国也纷纷派出医疗小组或救援物资进行支援,这次地震对整个国际社会都有着深刻影响。

(二)情境分析

作为临近海地的美国,在地缘上、政治上等多方面都和海地有着密切联系,因此美国民众对于海地地震格外关注,迫切希望了解海地的现状和救援情况。

CNN一直十分重视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将时效性看作报道的重中之重,因此媒体如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进行现场直播,为受众展示现场画面,传递信息,进行全景式的报道是策划的重点。

(三)策划文案简介

1.报道立场

第一,争取全球第一时间进行现场报道,向受众传达最新信息。

第二,体现人文关怀精神,以友爱、互助为视角报道海地救援工作。

第三,展现美国强大、慷慨、乐于助人的国家形象。

2.报道形式与角度

第一,在得知地震后,第一时间派记者赶赴海地,进行现场直播,播出滚动新闻。

第二,借助高科技手段,开辟了“I report”板块,播出公民提供的新闻线索、画面甚至报道。

第三,利用“Google Earth”,为公众提供准确、生动的地理信息。

第四,关注美国政府及民间对海地展开的救援工作,展现美国民众的友好与帮助。

第五,反思海地地震造成如此重大灾难的原因。

3.报道安排

第一,震后初期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记者现场直播。

第二,制作“Haiti through your eyes”特别栏目,播出地震幸存者记录的有关地震的珍贵视频资料。

第三,中期救援工作报道,对美国国内及国际社会展开的救援工作进行跟踪深入的报道。

第四,后期反思、总结报道,探究海地地震造成如此重大灾难的原因。

(四)策划文案特点及效果

第一,突出第一时间现场报道的频道特色。

第二,重视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进行全面的信息整合。

第三,将美国的价值观渗入报道之中,强调美国对海地的救援工作,展现了美国正面积极的国家形象。

三、凤凰卫视对美国“9.11”事件的报道

(一)事件概述

美国东部时间2001年9月11日上午(北京时间9月11日晚上),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包括美国纽约地标性建筑世界贸易中心双塔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层建筑遭到破坏,美国国防部总部所在地五角大楼也遭到袭击。这是美国历史上遭遇到的最严重的恐怖主义袭击,是一次全人类的灾难。

(二)情境分析

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纽约陷入了巨大的悲伤、恐慌和紧张当中,每个人都想通过媒体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和正在发生什么。全世界各国都密切关注事件的进展,对遭受恐怖袭击创伤的美国人民表示哀悼。

无论是对世界政治、经济还是军事,“9.11”事件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全球媒体都在思考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满足受众的信息需要,在全球新闻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三)策划文案简介

1.报道立场

追求最快的时效,深入前线开展现场直播;选题视角全球化,体现创办国际大台的立台思想;人性化报道,体现亲和力;坚持公正、客观的报道。

2.报道形式与角度

第一,灵活调整节目设置,进行与事件同步的现场直播。“9.11”事件发生后,凤凰卫视快速反应,紧急调整了节目设置,用48小时对事件发生情况、纽约救援情况、美国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应对措施等进行了现场直播。

第二,采用字幕新闻进行即时报道,随时更新事件进展。

第三,大量采用现场同期声,尽可能还原真实场景。

第四,播出寻亲或朋友的字幕信息,尽可能帮助受害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