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策划
3286500000024

第24章 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3)

(四)策划文案特点及效果

第一,节目之间形成联动效应。在“9.11”事件发生之后的报道中,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凤凰早班车》、《凤凰午间特快》、《时事开讲》,包括周日制作的特别节目《世界大劫难之美国遭受恐怖袭击》等,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为观众详细地剖析了事情的背景及其对未来政局的影响。

第二,调动各种报道手段,体现了电视现场感强的特点。

第三,人性化的报道视角,如在“9.11”事件的现场直播和后续的新闻节目中,都不时可以看到寻找亲人和朋友的字幕;看到夜幕下的纽约人手举蜡烛为亡灵悼念的画面。这些温情的画面都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

第四,坚持个性化的新闻主持人播报方式,使节目更具特色。吴小莉的《时事直通车》、胡一虎的《凤凰午间特快》、陈鲁豫的《凤凰早班车》、董家耀的《时事开讲》,在涉及“9.11”事件的报道上,都独有自己的特色和角度,避免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也保障了对这一突发事件展开连续、集中、多元的报道。

四、《纽约时报》对卡特琳娜飓风的报道

(一)事件概述

2005年8月29日,被称为“百年最大的自然灾害”的卡特琳娜飓风登陆美国南部,飓风强度为一级,重创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佛罗里达州,新奥尔良市几乎被风暴摧毁。百万人的房屋被淹没,无家可归,数个城市电力中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南部各州的现状和救援情况也随即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

(二)情境分析

2005年8月25日,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已经正式为“卡特琳娜飓风”命名并预告了其将在南部登陆,灾难发生之后,美国南部遭受到了巨大的人身和财产损失,整个国家甚至全球的视线都集中在灾区的救援工作上。

面对这一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如何在灾难发生前有效地为公众提供预警信息,指导公众做好防范准备;在灾难发生后,又如何及时报道灾情和救灾信息,安抚公众紧张情绪,鼓励他们重建家园,就成为报道的重点。

(三)策划文案简介

1.报道立场

第一,高度重视,及时准确地报道,让公众可以第一时间了解灾难发生的情形。

第二,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指导公众如何进行预防和自救。

第三,人性报道,彰显人文关怀精神,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情况。

2.报道形式与角度

第一,重点报道。《纽约时报》在“国内新闻”栏开辟专版刊登飓风新闻,每天的头版都至少刊登一则有关飓风的新闻,使用一张新闻图片,三至七个版中都有报道飓风的新闻内容。

第二,新闻体裁多样化。围绕飓风,可进行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气象新闻、社论、读者来信、新闻分析、专栏评论、图片新闻等。

第三,新闻来源和报道角度多样化。除了关注第一线的受灾情况,还要同时关注官方消息来源和专家提供的消息,阐释政府的救灾政策和有效的救灾措施。

第四,重视图片的使用。开辟大量版面使用黑白或彩色的图片,为受众提供最直观的“视觉”信息。

第五,报道感人至深的救灾故事,体现人文关怀,具有人情味。

3.报道安排

《纽约时报》对卡特琳娜飓风的报道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报道:8月25日—28日,预报阶段。25日之前,飓风尚未登陆,25日,美国国家飓风研究中心正式命名风暴为“卡特琳娜飓风”,并预报了其正在登陆。《纽约时报》在D8版的“天气预报”预警了飓风即将来袭。26、27日两天,通过对美国飓风历史的回顾和专家的权威说法,进一步预告了飓风对墨西哥湾沿岸可能产生的巨大威胁。

第二阶段的报道:8月29日—9月5日,主要报道飓风登陆后对南部诸州造成的重大破坏,社会动荡不安、民众情绪恐慌和政府对灾区展开的救助情况。

第三阶段的报道:9月6日—24日,主要报道灾区的修复和重建工作,并对整个救灾行动进行回顾。

(四)策划文案特点及效果

第一,及时预警,全面报道,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报道信息全面,报道角度多元化,使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灾情。灾难中人们的生命财产损失、政府和民众的抗灾救灾行动、事件原因追查、如何寻找失散的亲属、社会各方的救助,各种信息应有尽有,成为沟通公众和政府信息之间的桥梁。

第二,采取多样化的报道形式与技巧,提高传播效果。在避免大肆渲染的前提下,形式上,充分利用好彩色图片和黑白图片对视觉的冲击效果;体裁上,不拘泥于单一的表达形式,消息、评论、深度报道充分结合,着重发挥深度报道和评论的作用。

第三,报道体现“人性化”的原则,彰显人文关怀。通过富有人情味的具体故事,生动的新闻图片,关注受灾者的生存情况,表现人们之间的互助精神。提供人性化的信息,为社区和灾民搭建沟通桥梁,及时有效地稳定了民众的心态。

五、CCTV-4“关注伊拉克战事”报道策划

(一)概要

北京时间2003年3月20日10时35分,美英战机轰炸巴格达,伊拉克战争全面爆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战争,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一反常态,打破正常播出,在10时41分40秒立即三管齐下:主持人口播消息、切入美军大规模空袭巴格达的爆炸画面、同时飞出字幕滚动报道伊拉克战争打响的消息,这个报道时效几乎与CNN等国际知名电视媒体同步,抢得中国电视媒体伊拉克战争报道时效的头彩,并由此正式推出CCTV-4“关注伊拉克战事”直播特别节目,大开直播窗口持续不间断地同步追踪伊拉克战争的最新进展情况。该特别节目持续了一个多月的时间,采用现场直播、卫星连线、同声传译、专家访谈、新闻综述、专题片等多种形式共直播了408个小时,最长时曾一天连续直播20小时。

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如此高强度、大规模的直播报道堪称一次“破天荒”之举,让国人惊喜、令世人惊叹!上百万封信函、电子邮件似飘雪一样飞进央视,有观众表示,“对于一场战争24小时的连续报道是中国的荧屏上从来没有过的,使中国观众有了关注世界局势的途径,伊拉克战争使CCTV-4声名鹊起”;美国《华尔街日报》评价,“伊拉克战争能够给中央电视台带来上次海湾战争给CNN带来的同样的东西:观众的信任度”;有学者专门载文指出,“海湾战争造就了CNN新闻频道的神话,‘9.11’事件和阿富汗战争则成就了半岛电视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异军突起,如果说中国媒体在前两次战争中还没有真正进入全球传播时代媒体的状态的话,那么,在伊拉克战争中,中国媒体,特别是作为中国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则给了我们惊喜。”一时间,CCTV-4伴随着伊拉克战争迅速红遍海内外,成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电视频道,几乎家喻户晓,收视率也出现大幅度攀升,最高时比平时高出28倍,最多时全国有1亿1千万观众在同时收看。

可以说,CCTV-4“关注伊拉克战事”特别报道在中国电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耐人寻味。首先,这次报道大大提升了CCTV-4整个频道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此“有大事、看四套”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CCTV-4的全国收视份额也迅速攀升。在伊战前,CCTV-4的收视份额约为0.45左右,伊战后一直持续到现在,CCTV-4的全国平均收视份额始终保持在1.0以上,跻身中国卫星电视频道前二十名行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主流电视频道。其次,伊拉克战事的报道为催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电视新闻频道奠定了基础,这次报道后,中央电视台对国内外重大、突发、热点新闻事件的反应速度明显提升、报道规模明显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手段也越来越丰富,为日后的事业发展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第三,也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伊拉克战事的报道开创了中国电视界有史以来对单一事件强度最大的同步播报,同时也验证了中央电视台参与国际事件报道的能力和水平,其新闻报道的整体表现第一次令世界刮目相看,树立了中国电视媒体崭新的国际形象。

因此,CCTV-4“关注伊拉克战事”特别报道作为中国电视史上的一个经典案例,其策划的过程、内容、特点和成果,值得我们深入地学习、思考、分析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