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国际传播概论
3286700000005

第5章 国际传播概述(2)

第三,国际传播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国际政治提出了新的问题。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高度发达、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彼此之间不断深化的联系使得国际政治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国内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经济的界限更加模糊,国内问题的国际化现象十分突出。这首先表现在二者的结合与相互影响日益明显。即使是最为封闭的国家,其政府在处理内政问题和外交问题时都必须兼顾国内和国际的因素。其次,国家主权收到新的国家,以往的一些界定和标准在新形势下已经不再适用。许多问题既可以说是国内事务,同时又带有很强的国际性。这就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干涉别国主权提供了一个可以遮掩的幌子。

第四,可以预见,国际传播有可能导致甚至强化国际政治行为主体的冲突与矛盾。由于国际传播还是要通过一定的传播介质进行,如大众传媒在选择信息时难免会出现导向、侧重,这样有可能突出某种问题或矛盾,通过影响接受信息的一方从而影响决策。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人类社会可能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因此各国和国际组织常常对国际传播进行引导和干预。

(二)国际传播与国际新闻

国际新闻学(International Journalism)是与国际传播学关系最紧密的一个分支学科。确定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的联系与区别是对国际传播进行深入研究的必经步骤。

什么是国际新闻,至今为止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中外各类新闻学或传播学的词典中并没有国际新闻的条目,各类百科全书中也没有国际新闻的解释。在国外的许多著作中,国际新闻(International News)就相当于外国新闻(Foreign News),这两个词之间有时是互换的,其对应的概念是国内新闻(Domestic News)或地方新闻(Local News),国际新闻就是本国本地以外的新闻。

此外,国内的各类词典中可以找到“国际报道”和“对外报道”或“对外宣传”的条目。有人认为,国际新闻,简单地说就是通讯社、报纸、电台、电视台将所在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地方的不同类型的信息,通过不同载体的传播,使受众接受到预先不知道的新闻,也就是一种国际信息的传播。刘洪潮教授有一种更为宽泛的定义,认为国际新闻应该是国际新闻+对外传播+参考消息,所谓“国际新闻,是国内媒体关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国际关系的报道与评论,及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和外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

如果用更为抽象和广泛的概念来界定的话,我们认为,“所谓国际新闻,是跨越了国家界限并具有跨文化性的新闻,或者说是新闻在国际的流动。”

毋庸置疑,国际传播包含国际新闻传播,或者说国际新闻是国际传播中具有更强迅即性、真实性、客观性、重大或贴近性的实时信息部分。从概念上说,国际传播的内容更宽,除了新闻传播,还包括非新闻的文化传播,传播工具除了新闻媒体还包括书籍、电影等其他媒介。

与国际新闻相比,国际传播更强调传播中的国家主体性。从历史上看,国际传播也比国际新闻晚得多,有人认为国际传播开始于1835年电报和通讯社的出现,实际上应该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际传播开始于20世纪初美国电影的输出和随后国际广播的出现。1914年全球85%的电影观众就开始观看美国电影。

(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当国际传播逐步发展壮大的同时,另外一个概念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即全球传播。美国学者霍华德·弗里德利(Howard Frederick)认为:“全球传播是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以及信息技术机构跨越国界所传递的价值观、态度、意见、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它包括“文化、国家发展、对外政策与外交政策、国际纷争及其解决技术、新闻与信息流通、霸权主义、意识形态、经济观念、大众传播制度、控制与政策、人权与民权、战争与和平、宣传及影响等众多的论争领域”。

全球传播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概念,它同国际传播不能完全等同。国际传播和全球传播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首先,两者都涉及跨国界的信息传播,但在概念内涵和研究范围等方面又有不同。也就是说,全球传播研究所涵盖的范围比传统的国际传播要大:全球传播立足于全球性,而非国际传播的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性。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是国家社会和国际组织;而全球传播中,国家和国际组织在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如各种跨国团体、企业甚至个人。全球传播的传播媒体除电子和平面大众媒体外,还包括具有跨国功能的个人媒体,如国际电话、国际传真、电子邮件等。国际传播中人们关注国家之间的双边和多边关系;而在全球传播中,人们关注世界范围内的问题,如和平和发展、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

国际传播是在承认国家界限的基础上,就像人际传播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一样,国际传播是国与国之间的;但是全球传播已经跨越了国家界限。这种传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现代科技发展,特别是互联网,但它并不是促成全球传播的唯一技术,卫星技术也是关键之一。世界各地的人们能用电话互相联系和沟通,但是他们主要获取信息的渠道——电视、广播却依赖卫星,这是全球传播的关键。

其次,全球传播不同于国际传播的另一个特点是实时传播。实时的电子传播冲破了国与国之间的障碍,全球公众同时接受全球媒体的传播产品,这种传播方式使掌握全球性媒体的国家控制着全球公众的思考和关注点,从而使大多数不掌握全球性媒体的国家的政府对全球传播丧失了控制能力和生产能力。在今天的全球传播时代,人们的思考、关注越来越受这些全球性媒体集团的影响、操纵和控制。

例如在伊拉克战争问题的报道上,人们看到的画面、关心的议题、听到的声音几乎都是来自美国的全球性媒体集团,美国的一些全球性媒体超越其他国家媒体的声音,几乎垄断了全球的受众。这是在全球传播背景下,人类将会面临的一个问题,即面对全球传播带来的异国文化、意识形态、宗教,任何一个不拥有全球性媒体集团的国家,将丧失与拥有全球性媒体国家在舆论上抗衡的能力,这些国家公众的关注、思想和思考方向越来越受制于拥有全球性媒体集团的国家,被它们的声音湮没或成为它们的附庸。

由此可见,国际传播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全球传播进入了信息文化的融合、一体化的进程之中。

第二节 国际传播的基本特征

国际传播作为传播中的一种特有形式,具有政治性、跨国性、跨文化性和时代性四个主要特点。

一、政治性

所有的国际传播都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在由政府等公共部门主导国际传播的国家主义理念中,国际传播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利益。通常情况下,国际传播以政府形象、国家利益为核心,力求强化正面信息,淡化负面信息,或者反面文章正面做。监管者在对外传播时,必然要选择那些有助于树立良好国家形象的信息,而将那些无利或有害的信息剔除掉。在对内传播时,必然要回避那些消极有害的信息,而将于己有利的信息介绍进来。

国际传播(特别是属于国家宣传机构的对外宣传)的政治色彩浓厚。各国政治纷繁复杂,但均注意群体利益,主要表现为权利的运作和利益的维护。在国际传播中,国家作为主角,加入到国家传播活动中。以美国为例,尽管政府从形式上不允许介入国内广播等传播媒介,但是,国际传媒则控制在政府手中,如美国之音(VOA)就受美国国务院直接控制。政治考虑是国际传播的根本出发点,它要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的影响,为国家的对外战略服务。

尽管所有国际传播都会带有政治色彩,但并不是所有国际传播过程中的政治性特征都那么明显。事实上,传播可以公开带有政治性质,例如许多西方媒体鼓吹的“中国责任论”、“中国威胁论”等等,明显带有政治图谋。当然,国际传播的政治性也可以将政治色彩隐性表达,或者只是受到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影响。例如新闻界所说的“假信息(Disinformation)”,及散布错误信息,由驻外媒介进行收集和报道,然后由国际广播电台和通讯机构进行再传播。这也是利用虚假新闻进行隐秘的政治宣传。

在与国际传播相关的国际组织中,其活动都有着微妙的政治考虑。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电信组织等国际组织,虽然它们表面上看是非政治性的,但是其程序和建议不得不受到国际政治现实的影响。在这类国际组织中,例如像确定国际广播电磁频率的分配、决定卫星同步轨道、卫星信号溢出的规则、采纳新的传播手段、选定高清晰度电视技术参数等问题时,都包含着政治考虑,考虑在信息和传播时代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二、跨国性

由于狭义上的国际传播是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因此跨越国家界限成为国际传播的首要特征。

在穿越国界的信息洪流中,很多是国家官方机构发出的信息。由官方机构发出的信息有些并不客观,而是有目的的宣传,通过语言、文字、声音等对他国受众的感知和观点施加影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建立了对外传播和文化交流机构,有意影响外国受众。例如,2001年全世界有88个国家设立了国际广播电台,其中有22个国家用汉语普通话对外播出。

同时,国与国之间的传播还可以通过民间外交、文化交流、海外信息节目、国际公关活动、政治战等多种活动表达出来,实际上就是利用报纸、广播、电影、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等形式,以实现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并取得传播效果。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通信事业的发展,各类跨国公司在国际传播过程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跨越国际传播的信息量不断增加。W.里斯顿(W.B.Wriston)论述了跨国公司发展趋势的影响:世界公司已经成为旧平衡中的一个新的砝码,一定会在把世界推向思想和生产方式更自由的交换方面,发挥更关键的作用,这样在世界上人们可以在同一天享受真正的全球社会的文明成果。由于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日益壮大,相应地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它们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经济和传播秩序中的重要影响力量。

此外,国际组织是国际传播中具有特色的行为体。无论是政府间还是非政府国际组织,它们常常是国与国信息交流的场地,成为国与国信息传播的中转加工站。在当今国际社会中,特别是联合国建立以来,国际组织的数量越来越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通过大众传播媒介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中,国际组织成为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者。

当然,无论是对个人、公司、媒体等国内的各种行为者,还是对国际组织行为者,国家在国际传播过程中都最为重要,发挥着核心的作用。因为舍弃了国家,就无从谈国际传播,因此国际传播的跨国性特征不容忽视。

三、跨文化性

国际传播不仅与政治紧密相关,而且与文化也密切相关。政治与文化,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连。

每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体现在思维方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信仰、风俗习惯、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等方面;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到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和不同民族法律和权利之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对国家、民族、团体、个人均形成一种制约,既为它们提供总体利益的根基和观察思考问题的工具,又能确定对内对外活动的框架和模式。因此,国家间的传播可以看作是不同文化之间互动交流的关系。国际传播中不能只注重政治、经济、安全层面,这些层面实际上都有其文化根源。

因此可以说,国际传播在许多方面和跨文化传播相似,跨文化传播比同文化传播的难度要大得多。跨文化交流中,语言差异和宗教差异就是最明显的障碍。而跨文化传播中的障碍远不止语言和宗教问题。文化的方方面面常会引起文化误解和冲突,产生意想不到的结果。国内传播在单一民族国家中是同文化传播,在多民族国家中是跨文化传播。

由于国际传播具有跨文化性,致使信息接收国特别是弱小国家的文化变异性增强。在国际传播中,科学技术发达、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向世界输出它们的文化,出口其文化价值观念(包括新闻价值、社会风俗、社会道德、政治和经济价值)。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弱小民族在大量发达国家文化的熏染下,发生了向西方文化尤其是美国文化的变异,成为美国文化的附庸。因而,为了保护本土文化,很多弱国与主张信息自由流通和传播权的文化强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特别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文化产业的程度日益提高,它们之间重合的部分日益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