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若过于认真,那么很可能一事无成。冷眼观潮,任潮起潮落;心比天高,看世间风起云涌。人不能太较真,太较真就会忘记了本身的使命,就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悟透“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理
古今中外,耍小聪明误事的、甚至丢掉性命的人比比皆是。和珅是有才,若无才,他何以由一名当差的升为户部郎兼军机大臣,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固然,献媚逢迎是其才之“专长”,但诚如鲁迅所说:“帮闲也得有才。”他在狱中作的诗,即可作证。和珅为官,弄权耍奸,朝野骂声不绝。故而当他的靠山(即诗中的“九重仁”)乾隆帝死后不久,就被新皇帝嘉庆宣布20条罪状,令其自裁。抄没家产约值八亿两,等于朝廷一年收入。这“八亿两”乃种种祸国殃民、巧言令色的诸般“前事”的积累和“物化”。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到头来“八亿两”还不是入了国库?“百年原是梦,卅载枉劳神”,总结得何等正确。恋生惧死,人之常情,和珅“伤感”于“前事”,他身陷囹圄之际,终究还是明白了他的那种以权谋私的“才”,“误了自身,罪该应得,没啥冤枉”。
《红楼梦》中的凤姐才智过人,手腕灵活,权术机变,口才出众,大权独揽,营私舞弊,并且纵欲、自恃与狠毒,结果是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上了卿卿性命。
观古可以鉴今,到头来感伤嗟叹,恨“才”“误”身,那份欲说还休的复杂心绪,是何等的悲哀与无奈。
和珅聪明吗?聪明。凤姐聪明吗?聪明。但是为什么反被聪明误呢?
第一,自视高人一等。聪明人总是比一般人多知道些事情,因此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无所不知。
第二,孤立无援。一个人如果特别聪明,那么他从小就容易离群孤立,因为他觉得自己和其他儿童格格不入,对思维比他们慢的人不耐烦,于是很自然地会物以类聚,只和别的聪明少年交往。成年后如果继续保持这种习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不屑与人合作,并用自己的聪明排斥他人的经验,拒绝接受他人的意见,就大事不妙了。
第三,盲目自信,不计后果。聪明人总是在想“我的下一个高招是……”,由于他们老是觉得自己无所不知,便都喜欢行险招,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害。
第四,过分的好胜心。许多聪明人都不了解一个简单的事实:强中更有强中手,那山更比这山高。即使你站在某一领域的顶点,你在这方面胜人一筹,也并不等于在另一方面也一定能成功。
天赋聪明,你就拥有了令人欣羡和成功的资本,但聪明也应审慎用之,聪明用于邪则误入歧途,机关算尽也必会有一失,有才是好事,但也别“身死因才误”。
做人必须要吃透很多学问,“聪明反被聪明误”即为其一。“聪明”是一个带有限定性的词,处理不好,即会被聪明误,因为物极必反,任何事情都有一个限度。对深藏不露的意图可利用,却不可滥用,尤其不可泄露。一切智术都须加以掩盖,因为它们招人猜忌;对深藏不露的意图更应如此,因为它们惹人厌恨。欺诈行为十分常见,所以你务必小心防范。但你却又不能让人知道你的防范心理,否则有可能使人对你产生不信任。人们若知道你有防范心,就会感到自己受了伤害,反会寻机报复,弄出意料不到的祸患。凡事三思而行,总会得益良多。
主动吃亏是一种风度
有些时候,糊涂处世,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而一个人一旦有了骄狂的态势,难免会侵害别人的利益,于是便起纷争,在四面楚歌之中,又焉有不败之理?
“吃亏”也许只是指物质上的损失,但是一个人的幸福与否,却往往是取决于他的心境如何。如果我们用外在的东西,换来了心灵上的平和,那无疑是获得了人生的幸福,这便是值得的。
不少好朋友,抑或事业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种种原因,后来反目成仇了,双方都搞得很不开心,结果是大打出手。
有个人却不一样,他与朋友合伙做生意,几年后一笔生意让他们将所赚的钱又赔了进去,剩下的是一些值不了多少钱的设备。他对朋友说,全归你吧,你想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留下这句话后,他就与朋友分手了。显得多有风度啊,没有相互埋怨,这叫“好合好散”。生意没了,人情还在。
有人问李泽楷:“你父亲教了你一些怎样成功赚钱的秘诀吗?”李泽楷说,赚钱的方法他父亲什么也没有教,只教了他一些为人的道理。李嘉诚曾经这样跟李泽楷说,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么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诚的意思是,吃亏可以争取更多人愿意与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了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合作人,他现在能拿多少个六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人会变成五个人,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李嘉诚一生与很多人进行过或长期或短期的合作,分手的时候,他总是愿意自己少分一点钱。如果生意做得不理想,他就什么也不要了,愿意吃亏。这是种风度,是种气量,也正是这种风度和气量,才有人乐于与他合作,他也才越做越大。所以李嘉诚的成功更得力于他的恰到好处的处世交友经验。
吃亏是福,乃智者的智慧。不管你是做老板也好,还是做合作伙伴也罢,旁边的人跟着你有好日子过、有奔头,他才会一心一意与你合作,跟着你干。
有人与朋友一旦分手,就翻脸不认人,不想吃一点亏,这种人是否聪明不敢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一点亏都不想吃的人,只会让自己的路越走越窄。让步、吃亏是一种必要的投资,也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生活中,人们对处处抢先、占小便宜的人一般没有什么好感。占便宜的人首先在做人上就吃了大亏,因为他已经处处抢先,从来不为别人考虑,眼睛总是盯着他看好的利益,迫不及待地想跳出来占有它。他周围的人对他很反感,合作几个来回就再也不想与他继续合作了。合作伙伴一个个离他而去,那他不是吃了大亏吗?
吃亏并非是损失,吃亏是一种谦让的精神,一种成全他人的品德,也是一种“糊涂之道”。
深圳有一个农村来的没什么文化的妇女,起初给人当保姆,后来在街头摆小摊儿,卖一个胶卷赚一角钱。她认死理,一个胶卷永远只赚一角。现在她开了一家摄影器材店,生意越做越大,还是一个胶卷赚一角;市场上一个柯达胶卷卖23元,她卖16元l角,批发量大得惊人,深圳搞摄影的没有不知道她的。外地人的钱包丢在她那儿了,她花了很多长途电话费才找到失主;有时候算错账多收了人家的钱,她心急火燎地找到人家还钱。听起来像傻子,可赚的钱不得了,在深圳,再牛气的摄影商,也得乖乖地去她那儿拿货。
吃亏是福道出的是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处世的老经验。
据说有个砂石老板,没有文化,也绝对没有背景,但生意却出奇的好,而且历经多年,长盛不衰。说起来他的秘诀也很简单,就是与每个合作者分利的时候,他都只拿小头,把大头让给对方。如此一来,凡是与他合作过一次的人,都愿意与他继续合作,而且还会介绍一些朋友,再扩大到朋友的朋友,也都成了他的客户。人人都说他好,因为他只拿小头,但所有人的小头集中起来,就成了最大的大头,他才是真正的赢家。
“吃亏是福”不是句套话,尤其是关键时候要有敢于吃亏的气量,这不仅体现你大度的胸怀,同时也是做大事业的必要素质。把关键时候的亏吃得淋漓尽致,才是真正的赢家。
在幸福与灾祸这对矛盾关系上,我国的古人就已发现了他们的辩证关系,“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最好的例证。
古时有一老翁,住在两国的边境上,由于不小心丢了一匹马,邻居们都认为是件坏事,替他惋惜。老翁却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众人听了之后大笑,认为老翁丢马后急疯了。几天以后,老翁丢的马又自己跑了回来,而且还带回来一群马。邻居们看了,都十分羡慕,纷纷前来祝贺这件从天而降的大好事。老翁却板着脸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坏事呢?”大伙听了,哈哈大笑,都认为老翁是被好事乐疯了,连好事坏事都分不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过了几天,老翁的儿子骑新来的马玩,一不小心把腿摔断了。众人都劝老翁不要太难过,老翁却笑着说:“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件好事呢?”邻居们都糊涂了,不知老翁是什么意思。事过不久,发生战争,所有身体好的年轻人都被拉去当了兵,派到最危险的第一线去打仗。而老翁的儿子因为腿摔断了未被征用,在家乡大后方安全幸福地生活。这就是老子的《道德经》所宣扬的一种辩证思想。基于这种辩证关系,你可以明白,即使是看起来很坏的“吃亏”,也能为你带来想不到的好处。
生活中总是有一些聪明的人,能从吃亏当中学到智慧,“吃亏是福”也是一种哲学的思路,其前提有两个,一个是“知足”,另一个就是“安分”。“知足”则会对一切都感到满意,对所得到的一切,内心充满感激之情;“安分”则使人从来不奢望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得到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东西。没有妄想,也就不会有邪念。所以,表面上看来“吃亏是福”以及“知足”、“安分”会给人以不思进取之嫌,但是,这些思想也是在教导人们能成为对自己有清醒认识的人。
不要因为吃一点亏而斤斤计较,开始时吃点亏,实为以后的不吃亏打基础,不计较眼前的得失是为了着眼于更大的目标。
没有“手腕”的人都怕便宜了别人,吃亏的却往往是自己。
生活中总有这样的人,他们做事时一门心思只考虑不能便宜了别人,但却忽视了于自己是否有利。不便宜别人就得自己吃亏,所以做事要有“手腕”,不要怕便宜了别人,“便宜”别人又“得益”自己,何乐而不为呢?
怕便宜别人,就是怕自己吃亏。不妨放开心胸,给别人点甜头,对自己的将来是有好处的。
人非圣贤,谁都无法抛开七情六欲,但是,要成就大业出人头地,就要学会适度糊涂,就得分清轻重缓急,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
小事糊涂而大事不含糊
人一生要经历的事情数也数不完,如果事事都要认真盘算,势必会使自己筋疲力尽。因此,一些小事糊涂点,得过且过,而遇到大事不但不能糊涂,还要铆足精神去解决。
在一次宴会上,楚庄王命令他所宠爱的美人给群臣和武士们敬酒。傍晚时分,一阵狂风把灯烛吹灭了,大厅里一片漆黑,黑暗中不知是谁用手拽住了美人的衣袖。美人急中生智把那人系帽子的带子扯断,然后来到楚庄王的身边,向他哭诉了被人调戏的经过,并说那个人的帽带被扯断,只要点上灯烛就可以查出此人是谁。
楚庄王听后不以为然,他安慰了美人几句,便向大家高声说:“今天喝酒一定要尽兴,谁的冠缨不断,就是没喝足酒。”群臣众将为讨好楚庄王,纷纷扯断冠缨,喝得烂醉如泥。等点灯时,大家的冠缨都断了,就是美人自己想查出调戏她的那个人,也无从下手了。
三年后,楚国与晋国开战,楚军有一位勇士一马当先,总是冲在前头。
楚庄王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如此拼命。勇士回答说:“末将该死,三年前我在宴会上酒醉失礼,大王不但不治我的罪,还为我掩盖过失,我只有奋勇杀敌才能报答大王。”在这事件中,楚庄王听说有人调戏美人,而且他系帽子的带子被扯断,是可以查出谁犯了错的。但楚庄王在这件事上采取“糊涂”的态度,因为他认为酒醉失礼是难免的,所以不想追究下属的过错,故意让大家扯断冠缨。楚庄王的宽容大度后来得到了应有的报偿。他的这种“糊涂”其实是一种富有远见的“精明”。
鲁迅先生曾专门揭示了“难得糊涂”的真正含义,他说:“糊涂主义,唯无是非观等等——本来是中国的高尚道德。你说他是解脱、达观罢,也未必。他其实在固执着什么,坚持着什么……”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在坚持着什么”,其实难得糊涂的人实际上是再清醒不过了。之所以要“糊涂”,是因为将世上的一些事情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因为有某种无以言表的原因,不得不糊涂起来。生活中,人们在小事上不妨也糊涂一把。索性放下包袱,轻松、潇洒一回。